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健脾益肝方对肝硬化腹水NO及ET-1调节的相关性研究
作 者: 符小聪
导 师: 刘友章
学 校: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内科学
关键词: 肝脾相关 健脾益肝方 肝硬化腹水 一氧化氮 内皮素-1
分类号: R25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02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五脏相关理论是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多年来提倡的中医临床理论,导师刘友章教授作为邓老的弟子之一,系统地继承了其学术思想,并对五脏相关理论的重要分支之一的“肝脾相关”理论领域有所发挥。该理论具有丰富的实质内涵:它以阐发肝和脾相关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证治方药为中心内容,认为肝系疾病,病位在肝,与脾密切相关。肝硬化腹水是临床上常见病及难治病之一,属祖国医学“胁痛”、“积聚”、“臌胀”等范畴,危害甚重,临床上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疗效一般。刘师认为,肝硬化腹水是由于多种病因致肝失疏泄,肝脾同病,久则必虚,久则多瘀,脾虚血瘀是肝硬化腹水的基本病机,水湿内停是本病的最终表现。多年来,刘师运用肝脾相关理论,辨证施治,并以岭南特色中草药为主组方——健脾益肝方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显著。本课题即主要通过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来进一步验证健脾益肝方的疗效,并通过对相关指标的对比观察来探讨健脾益肝方的疗效作用机制,也为岭南中草药在肝硬化腹水治疗中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提供相关的实验数据。方法:本研究包括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文献研究中,从古代中医对肝及肝硬化腹水(臌胀)的认识,到现代医学对肝硬化腹水、门静脉高压、血管活性物质三者的关系,及肝硬化腹水的发生机制及其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总结。实验研究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选择符合脾虚湿盛兼血瘀证型肝硬化腹水患者4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以西医基础治疗为主,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健脾益肝方汤剂,每日1剂,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腹围,主要症状,肝功能,肝、脾、腹水B超结果,外周血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1(ET-1)含量的变化。第二部分选用SPF级Wistar雄性大鼠90只,随机取10只作为空白组(A组),剩余大鼠于实验第1天以四氯化碳(CCL4)按5mL/Kg体重腹部皮下注射,以后予40%CCL4-橄榄油溶液腹部皮下注射,每周2次(头4次后隔10天注射第5次),并以食用白酒(相当于10%乙醇)作为大鼠的唯一饮水进行肝硬化腹水造模12周,而A组大鼠自由饮水,并于腹部皮下注射等容量橄榄油。造模结束时,还剩54只大鼠,经诊断性穿刺大鼠腹腔确定44只伴有腹水,再随机分为五组进行灌胃治疗,即模型组(B组)9只、健脾益肝方大、中、小剂量组(C、D、E组)各9只、秋水仙碱组(F组)8只。除A、B两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外,C、D、E组予健脾益肝方,剂量分别为52g/kg体重、26g/kg体重、16.25g/kg体重,F组予秋水仙碱100μg╱Kg体重灌服。以上各组灌胃液体量均为10ml/kg体重,每日给药1次,其浓度及等效剂量按体重折算,共给药4周。实验结束后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测定腹水量,行HE与VG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门静脉压力,并检测大鼠门静脉血肝功能指标、NO及ET-1的含量。结果:1从临床总疗效来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临床总疗效优于对照组。1.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组腹围缩小程度(腹围差值)大于对照组,腹围差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比较,治疗组对改善纳差、乏力、腹胀及胁痛等症状效果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改善舌质亦有明显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对上述主要症状改善较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两组血清ALT、AST水平及治疗组血清GLB水平在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血清ALB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血清GLB水平治疗后略有下降,但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GLB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1.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超结果比较,治疗组肝右叶斜径、脾脏厚度、门静脉与脾静脉内径较治疗前改善,而对照组较治疗前肝右叶斜径轻度减小、脾脏厚度有所增加、门静脉与脾静脉内径稍增宽,但两组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两组资料治疗后B超腹水量积分均有所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消退腹水的效果优于对照组。1.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NO、ET-1含量比较,治疗组NO、ET-1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而对照组NO、ET-1含量却略有上升(p>0.05)。两组治疗后NO、ET-1含量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外周血中NO、ET-1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1.7两组患者在治疗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0%与3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只有4例并发症,而对照组有7例。2大鼠的一般情况:本实验造模大鼠死亡率为32.5%,腹水形成率为55%;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的皮毛杂乱、无光泽,活动量下降,饮食减少,体重减轻,大部分大鼠粪便稀溏;各治疗组均能不同程度地减轻造模药物对大鼠的上述影响。2.1实验结束时,A组大鼠无腹水,B、F两组可见较多腹水,色淡黄;健脾益肝方各治疗组大鼠腹水量明显减少,呈淡黄色,分别与B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2肝组织HE及VG染色:健脾益肝方(药)能明显减轻大鼠肝组织炎症与胶原纤维增生程度,其中尤以健脾益肝方大、中剂量组对肝组织结构改善最为明显,其与秋水仙碱组效果相当(p>0.05)。2.3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GLB的水平均明显升高,ALB水平下降(与A组比较,p<0.01),健脾益肝方(药)和秋水仙碱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血清ALT、AST、GLB和升高ALB水平,其中以健脾益肝方大剂量组效果最好,经治疗后,C组各指标与A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E、F各组指标分别与A组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2.4 C组大鼠门静脉压力(9.42±0.96mmHg)较B组(14.49±1.28mmHg)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接近A组(8.22±1.07 mmHg)水平(p>0.05);其余各治疗组(D、E、F组)对门静脉压力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分别与A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5模型组大鼠门静脉血NO及ET-1含量明显高于A组(p<0.01),经治疗后,健脾益肝方各治疗组NO及ET-1含量均有所降低,其中以健脾益肝方大剂量组效果最好,而秋水仙碱对NO及ET-1含量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与B组比较,p>0.05)。结论:1改良的复合因素造模法,是目前塑造肝硬化腹水实验模型较理想的方法之一。2健脾益肝方(药)可明显改善模型大鼠的精神状态、皮毛色泽,增进大鼠食欲,逐渐增加其体重,并能显著减少模型大鼠的腹水量,具有良好的消退腹水作用。3健脾益肝方(药)能够显著减轻肝组织炎症及抑制胶原纤维增生程度,呈现出较好的保肝和抗肝纤维化作用。4健脾益肝方(药)能够降低模型大鼠门静脉压力。5健脾益肝方(药)能够降低模型大鼠门静脉血NO与ET-1含量,从而改善其对门静脉血流和阻力的影响,这可能是健脾益肝方(药)抗门静脉高压的主要机理之一。6健脾益肝方(药)集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清热祛湿、理气和胃功效于一体,可明显改善脾虚湿盛兼血瘀证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肝功能,并能下调患者外周血NO及ET-1的含量,对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肝、脾两脏大小及门静脉与脾静脉内径亦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
|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6 Abstract 6-13 引言 13-15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5-33 1 古代中医对肝的认识 15-17 1.1 中医肝的解剖学认识 15 1.2 肝的生理功能 15-16 1.3 肝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16-17 2 祖国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17-22 2.1 祖国医学对肝硬化的认识 17-18 2.2 肝硬化腹水病名的认识 18 2.3 肝硬化腹水的病因病机 18-19 2.4 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19-22 3 现代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研究 22-25 3.1 肝硬化腹水的发生机制 23-24 3.2 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概况 24-25 4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研究 25-26 4.1 门静脉系统的特点 25 4.2 门静脉高压的病理因素 25 4.3 门静脉高压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25-26 4.4 门静脉压力测定方法 26 5 肝硬化腹水与血管活性物质的关系 26-30 5.1 NO与ET-1的来源 27 5.2 NO与ET-1的作用 27-28 5.3 肝硬化腹水与血管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28-30 6 肝硬化动物模型的研究 30-33 6.1 单因素法 30-32 6.2 复合因素法 32-33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33-55 实验一 临床观察 33-43 材料和方法 33-37 结果与分析 37-42 结论 42-43 实验二 动物实验 43-55 材料与方法 43-47 结果与分析 47-54 结论 54-55 第三部分 讨论 55-63 1 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55-56 2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56-57 3 健脾益肝方药分析 57-59 4 健脾益肝方药疗效机制探讨 59-63 结语 63-64 1 研究结论 63 2 研究的创新性 63 3 问题与展望 63-64 参考文献 64-70 附录 70-77 附一: 主要英文缩略词 70-71 附二: 附图 71-74 附三: 临床病例采集表 74-76 附四: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76-77 致谢 77
|
相似论文
- 内皮素-1、胰岛素抵抗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R743.3
- 葡萄籽原花青素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R544.1
-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以及尼莫酮对其的影响,R614
- 冠心病慢性左心衰竭患者肺动脉压及血清BNP和ET-1水平的变化,R541.6
- 丹参酮Ⅱ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血浆钙离子和内皮素的影响,R285
- 白芷提取液对内皮素ET介导的人黑素细胞黑色素合成的影响,R285
- 贝丹益肺方对特发性肺纤维化大鼠血管生成中ET-1和VEGF含量的影响,R285
- 冠心病中医证型与血清NO、血浆ET的相关性研究,R259
- 电针“足三里”、“三阴交”穴对脾气虚证大鼠血清NO、ET-1的影响,R245
- 血府逐瘀汤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的实验研究,R259
- 脂多糖对老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凋亡的研究,R965
- 盐酸法舒地尔对内毒素致大鼠急性肾损伤的防治作用研究,R965
- 高度近视阻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机制研究,R587.2
- 内皮素-1mRNA反义寡核苷酸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R587.1
- 内皮素-1在醛固酮增多症大鼠模型肾脏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意义,R586.24
- 血脂康、普伐他汀对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R544.1
- 抵当汤与桃核承气汤抗衰老作用比较的实验研究,R285.5
- 丹川芪颗粒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内皮素的影响,R285
- 柔肝煎剂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的回顾性研究,R259
- 芪红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型疗效及对血浆内皮素、脑钠肽的影响,R259
- 驱虫斑鸠联合UV照射对HaCaT细胞分泌因子及其上清液对A375细胞增殖和迁移影响的实验研究,R758.41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内科 > 现代医学内科疾病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