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长6油藏地质模型研究

作 者: 谭成仟
导 师: 刘池阳
学 校: 西北大学
专 业: 矿产普查与勘探
关键词: 灰色系统理论 神经网络 沉积微相 测井精细解释 岩心刻度测井 地质统计学 储层综合评价 三维地质模型 白豹地区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781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长6油藏为研究目标,以地质统计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岩心以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充分应用沉积微相细分、储层知识库、测井精细解释、随机模拟、数值模拟以及计算机可视化等技术手段,广泛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强调综合性研究,即采用露头、沉积相、地质统计和生产动态相结合,开展多种信息的综合分析,使之相互检验与配合,灵活应用相控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始终贯穿了地质条件约束、动静态结合、多学科一体化等原则。深入研究并建立了白豹地区长6油藏精细的三维地质模型,为制定白豹油田高效开发技术政策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从鄂尔多斯盆地的发育规律出发,参阅大量参考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总结了鄂尔多斯盆地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分析了盆地的区域沉积背景和沉积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取心井测井相精细分析,遵循从单井—剖面一平面的原则,开展小层沉积微相综合研究,建立了研究区沉积微相模式,为白豹地区长6油藏地质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指导。从“四性”关系研究出发,以试油结果和岩心地质参数统计结果为依据,建立了本区长6油藏的油气水层评价判别标准,确定了油层有效厚度下限标准;根据关键井岩心、地质和动态资料等统计归纳出长6地层灰色系统理论岩性、物性、含油性评价参数、标准,建立了储层产能预测的测井解释神经网络模型,运用灰色系统和神经网络储层综合评价处理程序对本区235口井进行了储层精细评价和解释。为提高特低渗透油藏储层评价的可靠性,本文在众多地质参数中,筛选出反映储层储集能力的存储系数、反映储层生产能力的地层系数以及表现储层岩石物理特征的流动层带指数三个地质参数,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对储层进行多因素综合评价,最终将储层分为四类,在综合考虑沉积相带、油源发育特点、主砂体发育带以及勘探现状的基础上,对该区储层有利区进行优选评价和预测。充分利用本区测井以及精细地质研究成果,优选确定性建模方法建立三维构造模型、优选序贯指示法建立储层三维相模型、优选序贯高斯模拟及相控模拟技术建立三维属性模型,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白豹地区长6油藏的可持续更新的三维地质模型,为油田的开发方案和调整方案提供了可靠的地质基础。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2
1 绪论  12-28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1.2 国内外油藏地质模型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12-23
    1.2.1 国内外油藏地质模型研究的发展历程  13-17
    1.2.2 油藏地质模型研究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17-23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  23-24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24-25
  1.5 主要认识、进展和创新点  25-28
2 盆地与研究区概况  28-38
  2.1 盆地地质概况  28-33
    2.1.1 盆地构造及演化特征  28-30
    2.1.2 晚三叠世延长组沉积演化特征  30-31
    2.1.3 延长组地层沉积特征  31-33
  2.2 研究区勘探开发概况  33-38
    2.2.1 勘探简况  34-36
    2.2.2 开发历程  36
    2.2.3 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36-38
3 地层对比与划分  38-48
  3.1 地层简述  38-41
  3.2 小层对比与划分  41-44
    3.2.1 细分对比原则  41
    3.2.2 细分对比的标志层特征  41-43
    3.2.3 地层划分结果  43-44
  3.3 砂体分布特征  44-48
    3.3.1 砂体纵向分布特征  44
    3.3.2 砂体平面分布特征  44-48
4 储层沉积相研究  48-70
  4.1 区域沉积背景  48-51
    4.1.1 沉积特征  48-50
    4.1.2 沉积物源分析  50-51
  4.2 沉积微相划分和测井相分析  51-62
    4.2.1 沉积相标志  51-53
    4.2.2 沉积微相划分方案  53-56
    4.2.3 单井沉积微相分析  56-59
    4.2.4 沉积微相及测井相知识库的建立  59-62
  4.3 沉积微相平面图的编制  62-65
    4.3.1 优势相砂地比特征  62-65
    4.3.2 沉积微相平面图的编制  65
  4.4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65-70
5 地质条件约束的测井储层评价  70-106
  5.1 研究资料基础  70-71
    5.1.1 取心井分析资料  70
    5.1.2 测井资料  70-71
    5.1.3 测试及生产资料  71
    5.1.4 四性关系数据库的建立  71
  5.2 测井资料预处理  71-74
    5.2.1 曲线编辑  71
    5.2.2 测井环境校正  71-72
    5.2.3 测井曲线深度校正  72
    5.2.4 测井曲线的标准化  72-73
    5.2.5 岩心深度归位  73-74
  5.3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74-79
    5.3.1 岩性特征  75
    5.3.2 物性特征  75
    5.3.3 电性特征  75-76
    5.3.4 含油性特征  76-77
    5.3.5 岩性、物性、电性和含油性关系  77-79
  5.4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79-83
    5.4.1 泥质含量解释模型  79-80
    5.4.2 孔隙度解释模型  80-82
    5.4.3 渗透率解释模型  82-83
    5.4.4 饱和度解释模型  83
  5.5 物性下限的确定及油水层判别标准的建立  83-88
    5.5.1 物性下限的确定  83-86
    5.5.2 油水层判别标准  86-88
  5.6 灰色系统理论在岩性、物性及含油气性评价中的应用  88-96
    5.6.1 灰色系统理论储层评价的自动处理方法  89-91
    5.6.2 储层评价的地区性参数选择和评价标准的建立  91-94
    5.6.3 灰色系统储层评价应用指标的优选及处理  94-96
  5.7 油气储层产能评价  96-102
    5.7.1 油气储层产能的理论方程及影响因素分析  97-99
    5.7.2 白豹地层长6油藏的储层产能分级  99-100
    5.7.3 储层产能预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100-101
    5.7.4 应用与效果评价  101-102
  5.8 储层参数计算与成果检验  102-106
    5.8.1 解释程序的选择  102
    5.8.2 成果检验  102-106
6 储层分类评价及有利区预测  106-138
  6.1 储层特征  106-115
    6.1.1 储层岩石学特征  106-109
    6.1.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109-113
    6.1.3 成岩相分析  113-115
  6.2 储层非均质性  115-127
    6.2.1 层内非均质性  115-122
    6.2.2 层间非均质性  122-126
    6.2.3 平面非均质性  126-127
  6.3 储层分类评价  127-135
    6.3.1 储层单因素评价  128-133
    6.3.2 储层综合评价  133-135
  6.4 有利目标区预测  135-138
    6.4.1 延长组长6_3、长6_2~2有利区带预测依据  135-136
    6.4.2 有利区带预测  136-138
7 储层三维地质建模  138-167
  7.1 地质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139-143
    7.1.1 区域化变量概念及基本特征  139-140
    7.1.2 变差函数概念及基本特征  140-142
    7.1.3 克里金插值技术  142-143
  7.2 随机模拟方法的特征及其地质适用性  143-150
    7.2.1 离散特征建模的随机模型及特点  143-148
    7.2.2 连续参数建模的随机模型及特点  148-150
  7.3 三维建模数据准备及网格设计  150-151
    7.3.1 数据准备  150-151
    7.3.2 网格设计  151
  7.4 三维构造模型  151-152
  7.5 沉积微相模型  152-154
    7.5.1 相建模的方法选择  152-153
    7.5.2 沉积微相建模参数的选取和建模结果分析  153-154
  7.6 属性模型的建立  154-162
    7.6.1 属性建模的方法选择  154-156
    7.6.2 孔隙度模型  156-159
    7.6.3 渗透率模型  159-161
    7.6.4 油水分布模型  161-162
  7.7 模型粗化  162-165
    7.7.1 粗化网格设置  162-163
    7.7.2 粗化计算  163-165
  7.8 基于油藏三维地质模型的储量计算  165-167
8 白豹长6油藏地质模型的检验  167-174
  8.1 抽稀井验证  167-170
  8.2 随机建模结果与产能的关系  170-171
  8.3 可视化检验  171-174
结论  174-176
参考文献  176-190
博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90-193
致谢  193

相似论文

  1. 天然气脱酸性气体过程中物性研究及数据处理,TE644
  2. 压气机优化平台建立与跨音速压气机气动优化设计,TH45
  3. 调频式电容位移传感器高速测频与非线性校正技术研究,TH822
  4. 中医舌诊中舌形与齿痕的特征提取及分类研究,TP391.41
  5. 红外超光谱图像的虚拟探测器研究,TP391.41
  6. 模糊控制、神经网络在平面二级倒立摆中的应用,TP273.4
  7. 基于神经网络的水厂投药预测控制研究,TP273.1
  8. 视觉伺服四自由度机械臂的研究,TP242.6
  9. 机械臂视觉伺服系统的研究,TP242.6
  10. 压电驱动微工作台的控制与校正技术研究,TP273
  11. 某武器检测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TP183
  12. 市级旅游用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X820.3
  13. 珠三角地区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智能化系统,TU528
  14.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G645.5
  15. 不具备全局Lipschitz条件的时滞细胞神经网络的反周期解研究,TP183
  16. 基于并行算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设计与应用,TP18
  17. 基于神经网络的牡蛎呈味肽制备及呈味特性研究,TS254.4
  18. 基于神经网络辨识的同步发电机励磁控制研究,TM31
  19.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水稻干燥智能控制研究,S226.6
  20.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BP网络对生物柴油制备工艺的优化,TE667
  21. 海上平台消防系统研究,U698.4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