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下二门油田核三段沉积学研究与储层地质建模

作 者: 张中杰
导 师: 张金亮
学 校: 中国海洋大学
专 业: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关键词: 下二门油田 辫状三角洲 扇三角洲 成岩作用 储层性质 三维地质模型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52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下二门油田位于泌阳凹陷东部,是河南油田的第二大油田。核三段是下二门油田的主力产油层位。本文以构造地质学、储层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和地质统计学为理论指导,综合利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分析化验资料,明确下二门地区核三段的构造演化,并在精细研究沉积微相与储层性质基础上,建立核三段精细储层地质模型,拟合原始地质储量,以达到为寻找剩余油和开发调整挖潜提供依据和技术保障的目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通过沉积岩石学和相标志分析,确定了Ⅰ、Ⅱ油组时期,下二门油田物源主要来自西北方向的侯庄地区;同时,源自东部山区的砂体也形成了部分储集层。(2)根据详细的岩心观察和描述,结合测井资料、区域地质资料及各项分析化验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提出了研究区Ⅰ、Ⅱ油组时期,下二门油田同时发育两个重要的沉积体系,即侯庄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以及东部的近岸扇三角洲和重力流沉积体系。(3)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技术进行了成岩作用研究,认为下二门油田核三段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4)通过对储层物性的综合评价可得出,研究区内储层物性较好,各个流动单元中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受沉积相带控制,层内非均质性和层间非均质性均较为严重。(5)采用多信息协同和随机建模的方法建立了Ⅰ、Ⅱ油组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根据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特征,运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建立了沉积微相模型;运用相控建模技术和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建立了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进行了原始地质储量拟合。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1
前言  11-17
  0.1 课题来源  11
  0.2 研究内容  11-12
  0.3 技术路线  12-13
  0.4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15
  0.5 完成主要工作量  15-16
  0.6 主要创新点  16-17
1 地质背景  17-24
  1.1 构造背景  17-19
    1.1.1 区域构造背景  17-18
    1.1.2 下二门油田构造背景  18-19
  1.2 地层特征  19-21
  1.3 沉积背景  21-24
2 岩石学特征及物源分析  24-34
  2.1 沉积岩颜色与沉积环境  24-25
  2.2 岩石类型  25-27
  2.3 碎屑岩石学特征  27-28
  2.4 碎屑岩成分成熟度  28-29
  2.5 重矿物分布特征  29-32
  2.6 砂体几何形态与古流向  32-34
3 沉积相分布与沉积模式  34-80
  3.1 侯庄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  34-43
    3.1.1 沉积构造特征  34-37
    3.1.2 粒度分布特征  37
    3.1.3 沉积微相及沉积层序  37-40
    3.1.4 单井相分析  40-43
    3.1.5 砂体侧向连续性  43
  3.2 东部沉积体系  43-55
    3.2.1 沉积构造特征  44-47
    3.2.2 粒度分布特征  47-48
    3.2.3 沉积微相及沉积层序  48-52
    3.2.4 单井相分析  52-55
  3.3 测井相研究  55-62
    3.3.1 测井曲线形态分析的基本内容  55
    3.3.2 沉积相类型的测井相模式及特征  55-62
  3.4 沉积微相分布及演化模式  62-80
    3.4.1 沉积微相及砂体分布  62-75
    3.4.2 沉积演化模式  75-80
4 储层特征  80-106
  4.1 成岩作用特征  80-91
    4.1.1 压实作用  80-81
    4.1.2 胶结作用  81-89
    4.1.3 溶蚀作用  89-91
  4.2 储层性质和储层评价  91-106
    4.2.1 孔隙发育特征  91-95
    4.2.2 储层物性参数校正  95-96
    4.2.3 储层综合评价  96-106
5 三维储层地质建模  106-136
  5.1 储层地质模型概述  106-110
    5.1.1 储层模型的类型  106-107
    5.1.2 储层建模的策略  107-110
  5.2 储层地质建模  110-113
    5.2.1 建模软件的选取  110
    5.2.2 建模单元的尺度  110-111
    5.2.3 数据准备与预处理  111-112
    5.2.4 网格设计  112-113
  5.3 构造建模  113-117
    5.3.1 构造建模方法  113-114
    5.3.2 构造模型  114-117
  5.4 沉积微相建模  117-123
    5.4.1 沉积微相模拟算法  117-120
    5.4.2 沉积微相模型  120-123
  5.5 储层属性建模  123-129
    5.5.1 储层属性模拟算法  123-125
    5.5.2 相控属性模型  125-129
  5.6 模型体积计算  129-136
6 结论  136-138
参考文献  138-143
致谢  143-144
个人简历  144
科研经历  144
发表的学术论文  144

相似论文

  1. 鄂南富县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富集规律研究,P618.13
  2. 鲁西寒武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研究,P618.13
  3. 白豹地区低孔低渗储层测井解释技术研究,P631.84
  4.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研究,P618.13
  5. 露天矿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及应用研究,TD164
  6. 韦2断块精细油藏描述,P618.13
  7. 姬塬地区长1油藏控制因素研究,P618.13
  8. 高邮凹陷南部陡坡带戴一段沉积相研究及储层评价,P618.13
  9. 贵州紫云晚石炭世叶状藻礁灰岩的微相特征和成岩作用研究,P588.248
  10. 山西沙曲煤矿三维地质模型及矿坑涌水量预测,TD742
  11. 露井联采边坡下保护煤柱留设与防护研究,TD824.7
  12. 欢2-14-16块大凌河油层精细油藏描述,P618.13
  13. 裕民地区沉积特征研究,P512.2
  14. 贝尔凹陷南屯组一段储层特征研究,P618.13
  15. 徐家围子断陷深层成岩作用数值模拟与有利储层预测,P618.13
  16. 莺歌海盆地成岩作用研究与孔隙演化,P618.13
  17. 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特征研究,P618.13
  18. 苏里格东部奥陶系马五段储层特征研究,P618.13
  19. 井楼油田中区Ⅳ1-3层储层特征研究,P618.13
  20.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砂岩孔隙成岩演化特征,P618.1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