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小农分化、农业生产资源配置差异与政策涵义

作 者: 孙文华
导 师: 徐翔
学 校: 南京农业大学
专 业: 农业经济管理
关键词: 小农分化 资源配置 粮食直补
分类号: F326.1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57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在对粮食生产进行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管制时期,尽管小农的农业生产自主性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但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行政手段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近年来,中国的粮食生产市场化改革开始提速,国家直接管制小农农业生产的制度安排逐步取消。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途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理想的实现路径是通过市场价格信号的直接作用和国家补贴政策的间接作用引导小农在比较优势理论下从事粮食生产,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目标。但理想的实现路径是有条件的,市场经济下千家万户的小农的农业目标并不天然与国家的宏观目标吻合。本研究主要探讨在小农资源配置自主性逐步增强后导致小农群体分化的情形下:(1)分化后的不同类型小农农业生产资源配置特征差异对地区特定农产品比较优势发挥所产生的负面影响;(2)分化后的不同类型小农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反应特征所反映出的政策缺陷,从而明晰基于微观小农视角中国粮食安全目标实现的隐患与直接补贴政策的偏差。具体的研究内容与主要结论如下:首先,基于特定农户自身承包权意义上的农地与劳动力组合形式的差异,对分化后的小农群体进行划分,把小农划分成三种类型:自耕农、代耕农和弃耕农。这当中自耕农又细分成第一类型自耕农和第二类型自耕农。其中:(1)第一类型自耕农:在所有的承包地块上,全表现为自耕现象,所有的劳动力均来自家庭内部,即使存在特定生产环节需要外来劳动力,但外来劳动力的劳动和自家劳动力的劳动处于同一时空环境下,农业经济活动的生产剩余索取权直接归小农自己;(2)第二类型自耕农:在所有的承包地块上,并不全表现为自耕现象,但至少有一地块上表现为自耕现象,还有些地块上存在代耕或者弃耕现象;(3)代耕农:在所有的承包地块上,没有自耕现象,但至少有一地块上表现为代耕现象,可能存在弃耕现象;(4)弃耕农:在所有的承包地块上,均表现为弃耕现象。通过对样本范围的统计分析发现:(1)整体而言,小农中尽管仍然以第一类型自耕农和第二类型自耕农为主,但代耕农和弃耕农随着时间变化有不断增加的趋势;(2)不同类型小农劳动力机会成本与种植规模差异非常明显。其次,基于农户家庭生产一消费模型的分析框架,对小农分化的成因进行了建构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从劳动力机会成本差异角度看:(1)第一类型自耕农:人力资本偏低,没有途径去劳动力市场中实现经济效益,缺乏非农业生产就业渠道和机会,从而不得不继续留在自家的土地上进行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生产,并成了第一类型自耕农,目的在于尽可能消除劳动力资源中的“非自愿失业”现象;(2)第二类型自耕农:第一类型自耕农逐步演变成了第二类型自耕农,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劳动力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导致第一类型自耕农开始逐步从农业领域转移出劳动力,但并没有完全转移出去;(3)代耕农:特定的小农,随着自身人力资本不断积累,非农就业能力和机会继续增加,劳动力向非农领域流动性进一步增强,那么劳动力不仅将在非农领域完全消化掉非自愿失业,而且还会大幅度挤占农业生产时间;(4)弃耕农:特定的小农,随着自身人力资本不断积累,非农就业能力和机会进一步增加,劳动力向非农领域流动性进一步增强,那么劳动力不仅将在非农领域完全消化掉非自愿失业,将完全从农业领域退出;第二,从小农家庭间成员收入转移的角度看:(1)如果特定的小农家庭从事非农生产的劳动力所得会转移给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消费,特定小农家庭会因此减少自身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投入数量,从而可能引起其所所属类型的变化。相反,如果特定的小农家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所得会转移给从事家庭中其他劳动力消费,特定小农会因此增加自身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投入数量,从而也可能引起其类型也会变化,加快小农群体分化的进程;第三,从小农消费无差异曲线角度看:随着小农劳动力年龄的增加,劳动力作为生产性资源的功能会不断弱化,而作为消费性资源的功能会不断强化,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闲暇的消费偏好会因此增强,这一趋势性变化导致无差异曲线变陡,从而会导致特定小农减少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投入,从而也可能引起其类型的变化,加快小农群体分化的进程。基于两组Probit模型分析,上述三方面的理论分析得到样本范围内实证数据的支持。第三,对不同类型小农农业生产资源配置特征差异进行实证分析。主要以样本范围内秋熟大田作物2002-2006年的小农种植业规模、变化与劳动力投入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类型小农农业生产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的差异,其中固定投入主要分析种植规模和种植结构,可变投入主要分析劳动力投入。主要结论:(1)第一类型自耕农以扩大和保持不变生产规模为主,并偏好于劳动密集型作物生产;(2)第二类型自耕农和代耕农以减少和保持不变生产规模为主,并偏好与非劳动密集型作物生产;(3)弃耕农不从事农业生产,其弃耕土地主要流入到亲戚和关系不错的熟人手里,流入的过程并没有遵循市场交换的效率原则。总体而言,从小农个体层面看:第一,短期内水稻生产的可变投入第一类型自耕农已经没有增加的空间,而第二类型自耕农和代耕农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可变投入减少;第二,从小农种植结构的汇总统计数据看,水稻的种植面积不但没有扩大,而是不同程度的趋势性减少;第三,第一类型自耕农的水稻生产面积虽然有所增加,但由于生产地块分散,生产过程规模效应难以发挥出来。因此,虽然水稻生产虽然被认为是样本范围内农业生产结构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品种,但在小农不断分化的背景下,水稻生产的比较优势并没有畅通渠道发挥出来。第四,分析不同类型的小农对2004年粮食直接补贴直补政策反应特征。其中共性特征是:不同类型的小农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是欢迎的,但就补贴资金的最终用途看,除了少量第二类型自耕农和代耕农因此增加农业机械投入外,其他小农几乎把补贴资金最终全部转化成了非农领域的生产或者消费资金来源。不同类型的小农对直接补贴政策反应的差异体现在:(1)对于第一类型自耕农,一方面补贴资金没有转化为其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补贴政策的间接作用,存在一部分第一类型自耕农新增了种植规模,绝大多数第一类型自耕农生产者对补贴政策爱恨交加;(2)对于第二类型自耕农,补贴资金并没有显著的改变其种植规模;(3)对于代耕农,补贴政策增加了少数小农的弃耕现象的发生;(4)对于弃耕农,补贴政策并没有改变其弃地偏好,只是部分弃耕农调整了其弃地对象。总而言之:直接补贴资金基本没有转化成小农水稻生产的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只是短期内增加了弃耕现象,并因此会产生短期内的粮食增产效果。从实证过程看,当前基于小农承包地面积大小进行的直接补贴政策缺陷非常明显,缺乏增加粮食产量的长效机制。最后,本研究结合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提出了主要政策涵义:(1)短期政策涵义:国家需要切实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实用公共生产技术的提供力度;(2)长期政策涵义:国家需要完善直接补贴政策的设计,着眼于培养种田能手和大户。

全文目录


摘要  8-11
Abstract  11-14
第1章 引言  14-27
  1.1 问题的提出  14-22
  1.2 研究的目标与范围  22-23
  1.3 主要研究内容  23-24
  1.4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24-26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6-27
第2章 本研究小农类型的划分  27-39
  2.1 已有研究对小农类型的划分与不足  27-28
  2.2 本研究小农类型划分的理论探讨  28-32
  2.3 本研究小农类型的划分  32-34
  2.4 本研究不同类型小农特征分析  34-39
第3章 小农分化:不同类型小农的形成与演化机制分析  39-63
  3.1 理论基础  39-43
  3.2 小农分化成因的建构分析  43-58
  3.3 小农类型的形成与演化的实证分析  58-62
  3.4 本章研究小结  62-63
第4章 不同类型小农农业生产资源配置差异及成因  63-96
  4.1 小农农业生产过程中固定与可变投入要素界定  63-68
  4.2 第一类型小农农业生产资源配置特征及成因  68-78
  4.3 第二类型自耕农农业生产资源配置特征  78-81
  4.4 代耕农农业生产资源配置特征  81-86
  4.5 弃耕农农业生产资源配置特征  86-91
  4.6 本章研究小结与政策涵义  91-96
第5章 不同类型小农粮食直补政策反应差异  96-114
  5.1 第一类型自耕农对直补政策的反应特征及成因  96-99
  5.2 第二类型自耕农对直补政策的反应特征及成因  99-101
  5.3 代耕农对直补政策的反应特征及成因  101-106
  5.4 弃耕农对直补政策的反应特征及成因  106-109
  5.5 本章研究小结与理论思考  109-114
第6章 本研究主要政策涵义  114-119
  6.1 政策思考  114
  6.2 短期政策导向  114-116
  6.3 长期政策导向  116-119
主要参考文献  119-122
附录一  122-125
附录二  125-130
附录三  130-13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32-134
致谢  134

相似论文

  1. 中国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均等化研究,G521
  2. 基于供需平衡的济宁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TV213.4
  3. 上海世博会期间《人民日报》版面资源配置与地方形象广告,F713.8
  4. 河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分析,F224;F425
  5. 自动化生产车间资源配置仿真及优化,O226
  6. 基于关键链的资源受限研发多项目管理,F224
  7. 会计信息质量及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F832.51;F224
  8. 走向金融控股公司的起点—银保合作研究,F832.2
  9. 省管县与市管县:县级城市的增长动力和制度探讨,F127
  10. 某生态校园雨水调蓄与资源化利用研究,TV213.9
  11.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F842.6
  12. 面向云计算环境的应用迁移策略及资源管理技术研究,TP18
  13. 甘肃省粮食补贴政策实施效果分析,F326.11
  14. 基于产业耦合理论的企业多元化优势分析,F270
  15. 生态移民社区构建中的资源与秩序,D632.4
  16. 高校重点实验室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研究,F224
  17. 江苏省科技资源配置评价研究,G322.7
  18. 出版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研究,G231
  19. 资本项目可兑换条件下人民币实际汇率的资源配置效应,F832.6
  20. 水环境污染治理机制研究,X52
  21. 我国经济的资源配置效应分析,F124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 > 农业部门经济 > 种植业 > 粮食作物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