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机械牵张和间接共培养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韧带细胞分化的体外研究

作 者: 张蕾
导 师: 陈槐卿
学 校: 四川大学
专 业: 生物医学工程学
关键词: 韧带组织工程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间接共培养 牵张应变Ⅰ型胶原 Ⅲ型胶原 韧粘素-C
分类号: R32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61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研究背景韧带在维持关节稳定,协调关节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外伤、长期反复劳累过度等会造成韧带损伤,但由于韧带组织血供少,损伤后很难完全愈合,最终造成关节功能严重障碍的病例。韧带损伤也使得很多优秀的运动员就此葬送了运动生涯。现代外科的发展已使人类替换病损韧带成为现实,外科使用过的替换物包括异种韧带、同种异体韧带、自体韧带和人工合成材科等,但这些措施的远期效果都不够理想。组织工程学的诞生使体外构建有活性的生物韧带的研制成为可能,为这一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细胞成分对提高韧带的力学负载的承受力,基因激活和韧带自我更新和调节的能力非常重要。但如何选择理想的种子细胞?种子细胞需要怎样的微环境才能达到预期的功能要求?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本试验的目的是:探索在体外条件下如何诱导BMSCs向韧带成纤维细胞分化。因此,本实验中我们采用与韧带成纤维细胞间接共培养和力学刺激两种方法,研究体外条件下诱导BMSCs向韧带成纤维细胞转化,试图为体外诱导BMSCs向韧带成纤维细胞转化提供可行的方法,为韧带组织工程学种子细胞的研究提供思路。研究方法1.采用Percoll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和传代贴壁筛选法相结合分离获得骨髓间充质细胞,建立大鼠BMSCs(rBMSCs)和人BMSCs(hBMSCs)体外培养的方法;通过形态学方法与细胞表面特异抗原流式细胞术检测方法,对在体外所培养的rBMSCs和hBMSCs进行鉴定;采用体外诱导rBMSCs和hBMSCs向成骨细胞和成脂细胞分化的方法,对BMSCs的干细胞生物学功能进行鉴定。2.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第一代到第六代大鼠BMSCs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和韧粘素-C mRNA的表达。3.将大鼠BMSCs和大鼠韧带成纤维细胞间接共培养3、6、12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间接共培养后BMSCs三种韧带特性蛋白(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和韧粘素-C)的mRNA表达;竞争放免法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细胞这三种蛋白合成。4.对大鼠BMSCs施以10%,1赫兹的周期性牵张刺激不同时段后,分析细胞的变形和重排;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牵张不同时间段后,其Ⅰ型、Ⅲ型胶原和韧粘素-C mRNA的表达;用竞争放免法和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这三种蛋白合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力学刺激对细胞骨架的影响。实验结果1.成功获得了rBMSCs和hBMSCs两种干细胞。我们获得的细胞具有干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核大浆少);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鉴定(rBMSCs CD44、CD90表达阳性而CD34、CD45表达阴性,hBMSCs CD44表达阳性CD14、CD45表达阴性),且这些特征在第一代到第六代的细胞中稳定;rBMSCs和hBMSCs这两种细胞具有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的能力。综合上述三个特点,我们认为实验中分离培养的细胞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韧粘素-C mRNA在第一代到第六代大鼠BMSCs中均稳定表达。3.间接共培养6天,BMSCs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分别是对照组的2.0和2.2倍,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mRNA与内参照GAPDH的相对表达量在间接共培养6天组分别为:3.9±0.2和1.9±0.2,对照组分别为:1.9±0.3和0.8±0.1,间接共培养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韧粘素-C的表达无明显改变。间接共培养12天,Ⅰ型和Ⅲ型胶原的蛋白含量增加,分别从对照组的12.4±0.8 ng/μg和5.0±0.4 ng/μg增加到间接共培养组的13.6±1.3 ng/μg和5.9±0.5 ng/μg,间接共培养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韧粘素-C mRNA的表达,为对照组的2.0倍,对照组和间接共培养组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7±0.02和0.14±0.02。4.力学刺激使细胞胞体较对照组变细长,细胞重新定向排列在远离牵张力方向60~80°和100~130°这两个以90°轴对称的区域。力学刺激12小时后,BMSCs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增高有显著差异(P<0.05);24小时后,两种胶原蛋白的合成有统计学差别。韧粘素-C mRNA的表达在力学作用24h和36h后,分别增高到对照组的2.65±0.03和2.89±0.04倍;细胞骨架在力学刺激作用下亦发生了改变,F-actin随牵张时间增长,含量逐渐减少。结论1.我们分离获得的rBMSCs和hBMSCs细胞具有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的能力,且它们表面特征分子和胶原蛋白,在第一代到第六代的细胞中稳定表达。2.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韧粘素-C mRNA在第一代到第六代BMSCs中稳定表达。3.与韧带成纤维细胞间接共培养,可以促进BMSCsⅠ型、Ⅲ型胶原蛋白和韧粘素-C的合成。4.力学刺激可以促进BMSCs合成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韧粘素-CmRNA的表达及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的合成,使细胞重排,细胞骨架发生改变。

全文目录


主要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3-7
摘要  7-11
Abstract  11-15
前言  15-21
  参考文献  19-21
第一部分  21-4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与功能鉴定  21-43
    1. 引言  21-22
    2. 材料与方法  22-27
    3. 实验结果  27-36
    4. 讨论  36-39
    5. 结论  39
    参考文献  39-43
第二部分  43-68
  与韧带成纤维细胞间接共培养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胶原蛋白和韧粘素-C表达的影响  43-68
    1. 引言Introduction  43-44
    2. 材料与方法  44-53
    3. 实验结果  53-62
    4. 讨论  62-64
    5. 结论  64
    参考文献  64-68
第三部分  68-94
  牵张应变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排列和功能的影响  68-94
    1. 引言  68-69
    2. 材料与方法  69-75
    3. 实验结果  75-84
    4. 讨论  84-89
    5. 结论  89
    参考文献  89-94
全文总结  94-97
  总结  94-95
  研究创新点  95-97
综述  97-122
  参考文献  109-122
附录  122-124
致谢  124-126

相似论文

  1. 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冷冻保存及基因转染研究,S827
  2. 新型非病毒基因转染体系的构建及其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重组中的应用,R346
  3.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定向分化的研究,R329
  4. 茶黄素与TGF-β3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增殖和诱导分化地影响,R329
  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预移植1周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损伤的修复作用,R542.22
  6. 第三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同种异体移植受体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R392
  7. 慢病毒介导hVEGF-165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后肢缺血实验研究,R329
  8. 心梗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最佳时间研究,R542.22
  9.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38MAPK信号通路对机械应力刺激的反应,R329
  1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营养效应对一氧化碳致星形胶质细胞损伤的影响,R329
  11. BMP2和VEGF165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R329
  12. 缺氧预处理MSCs移植对心肌梗死区SDF-1/CXCR4轴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R542.22
  1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移植途径的实验研究,R651.2
  14. 转导胞嘧啶脱氨酶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对胶质瘤趋向性的研究,R739.4
  15. 四点弯曲应力刺激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R329
  16.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梗后心衰近期疗效观察,R542.22
  1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及中西医结合治疗,R576
  1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同种心脏移植中对Treg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R654.2
  19. 经H2O2预处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心梗后心室重构影响的实验研究,R542.22
  20. 氯吡格雷对心肌梗死大鼠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R542.22
  21. 外源性透明质酸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软骨细胞的影响,R329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 人体形态学 > 人体组织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