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P-糖蛋白在醋柳黄酮组分口服吸收中的作用与调控研究

作 者: 兰轲
导 师: 蒋学华
学 校: 四川大学
专 业: 药剂学
关键词: 异鼠李素 槲皮素 山奈酚 醋柳黄酮 肠道吸收 P-糖蛋白 外排型转运体 相互作用 抑制剂 Caco-2细胞模型 MDR1-MDCK II细胞模型
分类号: R28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415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药药理活性成分的明确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尤其是活性组分体内过程的明确是中药科学研究的关键问题,而中药活性组分吸收机理的研究是中药体内过程研究的第一步,是中药科学研究的瓶颈问题。揭示中药活性组分的吸收机理,明确其吸收过程中转运体的作用、作用机制与作用程度,以及中药中多种活性组分在吸收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建立中药生物药剂学基础研究方法,揭示中药作用特点及组方理论的科学内涵。本课题的目的为研究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MDR1)等外排型转运体在中药成分口服吸收过程中的作用,探索P-gp调控对其口服吸收的影响。研究工作选择临床长期应用、对心血管疾病具有显著预防与治疗作用的中药有效部位醋柳黄酮为模型药物,重点选择其中指标成分——异鼠李素等黄酮醇为研究对象,以基因工程细胞模型(MDR1转染MDCKⅡ细胞)、Caco-2细胞模型、整体实验动物模型三种吸收研究方法相结合,揭示“醋柳黄酮”组分的吸收机理及P-gp在其中的作用、P-gp调控对其吸收的影响、P-gp介导醋柳黄酮中各组分与异鼠李素在透膜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三种不同层次的研究方法得到的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醋柳黄酮中三种主要组分大鼠灌胃后药时曲线下面积、峰浓度大小均为山奈酚槲皮素>异鼠李素;异鼠李素、槲皮素与山奈酚的Caco-2细胞模型A侧(apical,顶侧)到B侧(basolateral,基底侧)表观渗透系数分别为2.28±0.11、4.97±0.25、8.74±0.27(×10-6,cm.s-1),B侧到A侧表观渗透系数分别为3.09±0.08、6.69±0.79、9.30±0.87(×10-6,cm.s-1),比值分别为0.74、0.74与0.94,异鼠李素、槲皮素与山奈酚均存在肠道外排现象。在整体动物研究与Caco-2细胞转运研究的基础上,采用MDR1-MDCKⅡ细胞模型进一步研究了异鼠李素与P-gp的相互作用,异鼠李素MDR1-MDCKⅡ细胞模型A侧到B侧表观渗透系数为1.22±0.11(×10-6,cm.s-1),B侧到A侧的表观渗透系数为4.96±0.03(×10-6,cm.s-1),其比值为0.24,试验结果与前期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进一步确证了异鼠李素是P-gp的底物,由P-gp等外排型转运体介导的肠道外排与胆汁排泄导致醋柳黄酮中各组分药时曲线的多峰现象。合用维拉帕米(P-gp抑制剂)与地高辛(P-gp底物)可增加异鼠李素的肠道吸收,增加异鼠李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利福平等胆盐排泄抑制剂可抑制异鼠李素的胆汁排泄而增加其生物利用度。醋柳黄酮中其它组分与异鼠李素体内过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合用后各自肠道吸收均不同程度地增加,P-gp功能的抑制是其体内药动学相互作用的机制之一,其它某些外排型转运体,如多药耐药性相关蛋白2与乳腺癌耐药相关蛋白1也可能是介导此相互作用发生的机制之一。因此,醋柳黄酮有效部位给药较其中组分单独给药更具有生物药剂学的优势,其中各组分可相互增加口服生物利用度。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整体动物水平研究中药组分的吸收过程,并分析各种研究结果的相关性,是探索最基本的微观物质与最复杂的宏观生命体协调统一规律的有效方法,是中药研究的有效途径。本课题研究可为中药物质基础的体内过程微观水平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寻求以中药物质基础在微观水平上的相互作用解释中药起效的机理与过程的方法,探求微观物质与宏观生命现象的契合点,进而为中药口服制剂剂型设计、处方筛选、工艺优化和质量评价提供生物药剂学指标与方法。

全文目录


摘要  3-5
英文摘要  5-11
前言  11-14
第一部分 大鼠体内药动学试验研究醋柳黄酮组分口服吸收机理与调控  14-74
  试验仪器  15-16
  试剂与试药  16-74
    1 大鼠血浆中异鼠李素槲皮素山奈酚的HPLC-MS-MS测定方法的建立  16-31
      1.1 异鼠李素、槲皮素、山奈酚与黄芩素的电喷雾(ESI)质谱分析及参数优化  17-24
      1.2 异鼠李素、槲皮素与山奈酚HPLC-MS-MS离子源接口参数优化  24
      1.3 色谱条件  24
      1.4 大鼠血浆样品处理方法  24-25
      1.5 方法的专属性考察  25-28
      1.6 标准曲线制备  28-29
      1.7 准确度考察  29
      1.8 精密度考察  29
      1.9 待测物的萃取回收率考察  29-30
      1.10 生物样品中待测物的稳定性考察  30-31
    2 异鼠李素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31-42
      2.1 异鼠李素大鼠静脉注射后体内药动学研究  31-37
      2.2 异鼠李素大鼠灌胃后体内药动学研究  37-41
      2.3 试验结论  41-42
    3 维拉帕米对大鼠灌胃给予异鼠李素后体内药动学过程的影响  42-48
      3.1 试验设计  42-43
      3.2 试验方法  43-44
      3.3 试验结果  44-45
      3.4 结论与讨论  45-48
    4 利福平对大鼠灌胃给予异鼠李素后体内药动学过程的影响  48-53
      4.1 试验设计  49
      4.2 试验方法  49-50
      4.3 试验结果  50-51
      4.4 结论与讨论  51-53
    5 大鼠灌胃给予异鼠李素与槲皮素后二者体内药动学过程的相互作用  53-63
      5.1 试验设计  54-55
      5.2 试验方法  55-56
      5.3 试验结果  56-59
      5.4 讨论与结论  59-63
    6 大鼠灌胃给予异鼠李素与山萘酚后二者体内药动学过程的相互作用  63-72
      6.1 试验设计  64-65
      6.2 试验方法  65
      6.3 试验结果  65-70
      6.4 讨论与结论  70-72
    7 小节与结论  72-74
      7.1 醋柳黄酮中三种组分大鼠体内药动学特征  72
      7.2 外排型转运体抑制剂对异鼠李素大鼠体内药动学过程的影响  72-73
      7.3 醋柳黄酮中其它主要组分对异鼠李素大鼠体内药动学过程的影响  73-74
第二部分 Caco-2细胞模型研究醋柳黄酮组分吸收机理与调控  74-110
  试验仪器  75
  试剂与试药  75-110
    1 Caco-2细胞的培养方法  76
    2 Caco-2细胞模型的评价  76-82
      2.1 结构特性的评价  76-77
      2.2 常规生化特征的评价  77-78
      2.3 Caco-2细胞中的转运体  78-81
      2.4 细胞培养的标准化  81-82
      2.5 Caco-2细胞转运试验中转运介质的选择  82
    3 培养液中待侧物的测定方法  82-86
      3.1 色谱条件  82-83
      3.2 样品处理方法  83
      3.3 专属性考察  83-84
      3.4 标准曲线的制备  84
      3.5 准确度考察  84-85
      3.6 精密度考察  85
      3.7 转运介质样品中待测物的稳定性考察  85-86
    4 醋柳黄酮各组分Caco-2细胞模型双向转运及其影响试验  86-98
      4.1 转运研究方法  86-88
      4.2 试验数据处理及参数计算  88-90
      4.3 异鼠李素Caco-2细胞模型双向转运及维拉帕米、地高辛对转运的影响  90-93
      4.4 槲皮素与山奈酚Caco-2细胞模型双向转运试验  93-94
      4.5 槲皮素、山奈酚与异鼠李素Caco-2细胞模型双向转运的相互作用  94-98
    5 讨论  98-107
      5.1 三种组分Caco-2细胞模型双向转运试验结果的比较  98-103
      5.2 各种因素对异鼠李素Caco-2细胞模型双向转运的影响  103-107
    6 小节与结论  107-110
      6.1 醋柳黄酮中三种组分Caco-2细胞模型的双向转运  107-108
      6.2 P-gp抑制剂/底物对异鼠李素Caco-2细胞模型转运的影响  108
      6.3 醋柳黄酮中其它主要组分与异鼠李素Caco-2细胞模型转运的相互作用  108-110
第三部分 MDR1-MDCKⅡ细胞模型研究P-糖蛋白在异鼠李素吸收中的作用  110-131
  试验仪器  111
  试剂与试药  111-127
    1 MDR1转染MOCKⅡ细胞的构建  112-114
      1.1 外源基因表达及其方法  112-113
      1.2 MDR1 cDNA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MDCKⅡ细胞中的表达  113-114
    2 MDR1-MDCKⅡ细胞的评价  114-121
      2.1 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P-gp的表达  114-116
      2.2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中P-gp的极性表达  116-118
      2.3 其它性质的评价  118-121
    3 MDR1-MDCKⅡ细胞与MOCKⅡ细胞的培养  121
    4 异鼠李素MDCKⅡ与MDR1-MDCKⅡ细胞模型转运试验  121-123
      4.1 转运介质中异鼠李素的测定方法  121
      4.2 试验方法  121-122
      4.3 试验结果  122-123
    5 讨论  123-126
      5.1 MDR1-MDCKⅡ细胞与其母代细胞MOCKⅡ的形态与生化特征差异  123
      5.2 异鼠李素Caco-2、MDCKⅡ与MDR1-MOCKⅡ细胞双向转运的差异  123-126
    6 小节与结论  126-127
  研究结论  127-131
    1 大鼠体内药动学试验研究醋柳黄酮组分口服吸收机理与调控  127-129
    2 Caco-2细胞模型研究醋柳黄酮组分吸收机理与调控  129-130
    3 MDR1-MOCKⅡ细胞模型研究P-gp在异鼠李素吸收中的作用  130-131
参考文献  131-137
综述:P-糖蛋白与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137-147
  1 P-gp介导药物外排的机制  138
  2 P-gp表达的调节  138-139
  3 P-gp的底物与P-gp抑制剂  139-141
  4 P-gp转运及P-gp抑制的研究方法  141-145
  5 结语  145
  6 参考文献  145-147
作者简介  147-150
致谢  150

相似论文

  1. 环氧分子在碳纤维表面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研究,TB332
  2. 天然冰片、合成冰片及薄荷脑对P-糖蛋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R285
  3. 磷酸化介导的UGT1A3代谢活性差异的初步研究,R346
  4. 几种酶对植物代谢多环芳烃的影响,X173
  5. 酸法制取磷肥原料加工与生产工艺研究,TQ442
  6. 褐飞虱海藻糖酶特征分析及外源化合物的抑制作用,S433.3
  7. 棉花纤维初始发育期14-3-3相互作用蛋白的酵母双杂交筛选,S562
  8. 圆眼珍珠蛙(Lepidobatrachus laevis)皮肤cDNA文库的构建、筛选及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原核表达和活性研究,Q78
  9. 酸模根际产铁载体矿物分解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其与矿物相互作用,Q93-33
  10. 一些与生物相关分子作用的荧光猝灭光谱分析,X832
  11. 不同类型亲水性结构表面修饰的聚氨酯材料与凝血十二因子九肽片段及纤维蛋白原P1片段相互作用的计算机模拟,O631.3
  12. 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及LTR体外启动活性分析,S858.31
  13. 妊娠标记蛋白PAPPA,PLAC8和PAG mRNA在妊娠奶牛外周血浆中的丰度变化,S858.23
  14.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重复单元ORF94的序列差异分析及囊膜蛋白的相互作用,S945.1
  15. 免疫共沉淀联合质谱筛选肝核因子HNF3β相互作用蛋白质及初步功能研究,R341
  16. 核蛋白NDP52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TRAF6相互作用及临床意义的研究,R363
  17. 卷曲螺旋蛋白52与TRAF6及其家族成员相互作用对NF-κB通路的影响研究,R363
  18. DPP-IV抑制剂的合成及其活性研究,R914
  19. 抗重金属汞、铜、锌单抗可变区序列的克隆鉴定、真核表达及三维模拟,X171.5
  20. 低分子量聚乳酸包膜尿素的研制与缓释性能评价,S145.6
  21. 脲酶/硝化抑制剂的效果比较及DMPP对氮素肥际与小麦根系微域分布的影响,S512.1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药学 > 中药药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