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电致变色氧化钨薄膜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

作 者: 尚福亮
导 师: 杨海涛
学 校: 武汉理工大学
专 业: 材料学
关键词: 电致变色 氧化钨 Sol-Gel 偏钨酸铵 WCl6 介孔结构
分类号: TB383.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886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氧化钨薄膜材料是一类应用非常广泛的功能材料,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材料可用于电致变色显示、电致变色灵巧窗以及电致变色无眩反光镜等。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对电致变色薄膜材料的各项性能有不同的要求。WO3电致变色薄膜的研究虽然已经十分广泛,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本论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运用溶胶凝胶法,采用两条不同的工艺路线制备了两组氧化钨薄膜。通过多种测试手段对WO3薄膜的显微结构、光学性能、电化学性能,尤其是电致变色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溶胶凝胶的制备工艺,采用浸渍提拉热分解的方法,以偏钨酸铵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luronic P123的水溶液配制成前驱体液,经过不同温度下热处理后制备了具有不同晶相的WO3薄膜。通过对薄膜前驱体液的TG-DSC和FT-IR分析确定了薄膜热处理温度分别为300℃、400℃和500℃。N2吸附—脱附分析表明,薄膜中含有不规则的孔结构,其比表面积较小;X射线衍射测试表明,在不同温度下制备的薄膜具有不同的晶相结构。AFM和FSEM测试的结果显示,薄膜的表面比较粗糙,但颗粒分布比较均匀,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薄膜的致密性显著提高。TEM测试的结果则与XRD和AFM及FSEM的测试结果基本一致,反映了薄膜中晶粒的大小与形貌,并观察到了显著的WO3晶格条纹。2.对以偏钨酸铵法制备的WO3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电化学循环伏安测试表明各个温度下制备的WO3薄膜都体现出了一定的电致变色性能,其中400℃下制备的WO3薄膜的电致变色可逆性与稳定性最好。时间响应特性测试表明,400℃和500℃下制备的WO3薄膜的着色响应时间为23s左右,而退色响应时间都较短为7~9s左右。紫外—可见透射光谱测试表明300℃时制备的WO3薄膜几乎不具备光学调制功能,而400℃和500℃下制备的WO3薄膜则体现出了较好的透过率调制能力,其着色效率最大值分别达到了19.86cm2/C和40.98cm2/C。各个温度下制备的WO3薄膜的光学带隙平均在3.2ev左右,其着色态时的光学带隙较之初始态时有所减小。通过Mott-Schottky测试,确定该法所制备的WO3薄膜属于n型半导体,并推测了其平带电势和施主密度。3.以六氯化钨的乙醇溶液为前驱体液,以嵌段共聚物Pluronic P123为模板剂,采用浸渍提拉的方法,通过蒸发诱导自组装原理,经过不同温度下热处理后制备了具有不同介孔结构的WO3薄膜。通过对薄膜前驱体液的TG-DSC和FT-IR分析,确定了薄膜热处理温度分别为300℃,400℃。薄膜的N2吸附—脱附分析表明利用该法所制备的薄膜中,300℃时,薄膜基本都是介孔薄膜,而400℃时的薄膜,其介孔结构的主体已受到严重破坏。X射线衍射测试表明,各薄膜在300℃时基本上都是非晶态,400℃时,在各薄膜中逐渐生成了三斜晶相的WO3。AFM和FSEM测试的结果表明,薄膜的表面并不光滑,但颗粒分布比较均匀,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薄膜的致密性显著提高。TEM测试的结果反映了薄膜的前驱体组分中P123与六氯化钨的含量比例和热处理温度对晶相结构、显微形貌及其介孔结构的显著作用。4.研究了以六氯化钨乙醇法制备的WO3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和光学性能。电化学循环伏安测试表明各个温度下制备的WO3薄膜都体现出了良好的电致变色性能,但300℃下的性能要明显好于400℃,其中300℃下通过试样C制备的WO3薄膜的电致变色可逆性最好。通过计算求得了退色过程中Li+在各薄膜中的扩散系数和着退色过程中的响应时间,其结果是相互对应的。同时亦发现薄膜的着色响应时间要明显高于其退色响应时间,由试样C所制备的薄膜的时间响应特性最好。紫外可见透射光谱测试表明,300℃下所制备的各薄膜其着色效率都明显高于400℃下所制备薄膜的着色效率。各薄膜在三态(初始态、着色态和退色态)时的光学带隙值十分接近,但是400℃时制备的薄膜的光学带隙值都明显低于300℃时所制备薄膜的相应值。Mott-Schottky测试结果表明,本实验中所制备的WO3薄膜属于n型半导体,计算了其平带电势和施主密度。5.介绍了WO3薄膜电致变色原理的四种经典模型:色心模型、双注入/抽出模型、小极化子吸收模型和能带模型。运用XPS技术研究了变色前后WO3薄膜中钨与氧的价态变化与其结合能的相应关系,并尝试解释了本实验中所制备的WO3薄膜的电致变色机理,进一步印证了双注入/抽出模型的正确性。通过上述工作,不仅探讨了电致变色氧化钨薄膜的制备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氧化钨薄膜的具体合成工艺,成功制备了两种不同类型的WO3薄膜,尤其是对介孔氧化钨薄膜的研究,改善了介孔氧化钨薄膜的有序性,提高了氧化钨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4
第1章 绪论  14-34
  1.1 引言  14-15
  1.2 电致变色材料  15-17
    1.2.1 无机电致变色材料  16
    1.2.2 有机电致变色材料  16-17
  1.3 电致变色器件  17-21
    1.3.1 电致变色器件结构  17-19
    1.3.2 电致变色器件的应用  19-21
  1.4 WO_3薄膜  21-25
    1.4.1 WO_3的晶体结构  21-23
    1.4.2 WO_3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  23
    1.4.3 WO_3薄膜的研究与应用  23-25
  1.5 WO_3薄膜的制备  25-32
    1.5.1 真空蒸发法  25-26
    1.5.2 溅射法  26
    1.5.3 化学气相沉积法  26-27
    1.5.4 电化学沉积法  27
    1.5.5 阳极氧化法  27
    1.5.6 离子镀技术  27-28
    1.5.7 溶胶-凝胶法  28-32
  1.6 论文研究目的与方法  32-34
第2章 实验部分  34-43
  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34
  2.2 实验试剂  34-35
    2.2.1 实验试剂  34-35
    2.2.2 基片的清洗与处理  35
  2.3 表征方法  35-43
    2.3.1 X射线衍射技术(X-ray Diffraction)  35-36
    2.3.2 热重—差示扫描量热  36
    2.3.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36-37
    2.3.4 氮气吸附—脱附分析  37-38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  38
    2.3.6 原子力显微镜  38-39
    2.3.7 透射电子显微镜  39
    2.3.8 光电子能谱技术  39-40
    2.3.9 紫外—可见光谱  40-41
    2.3.10 常规电化学测量技术  41-43
第3章 偏钨酸铵法制备WO_3薄膜及其结构表征  43-61
  3.1 引言  43-44
  3.2 薄膜的制备及表征  44-45
    3.2.1 前驱体液的配制  44
    3.2.2 WO_3薄膜的制备  44-45
    3.2.3 WO_3薄膜的结构表征  45
  3.3 结果与分析  45-60
    3.3.1 TG-DSC测试与分析  45-47
    3.3.2 FY-IR测试与分析  47-50
    3.3.3 N_2吸附—脱附测试与分析  50-52
    3.3.4 XRD测试与分析  52-55
    3.3.5 AFM测试与分析  55-57
    3.3.6 FSEM测试与分析  57-59
    3.3.7 TEM测试与分析  59-60
  3.4 小结  60-61
第4章 偏钨酸铵法制备WO_3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  61-81
  4.1 引言  61
  4.2 实验部分  61-62
    4.2.1 样品制备  61
    4.2.2 实验方法  61-62
  4.3 结果与讨论  62-79
    4.3.1 薄膜的循环伏安特性  62-67
    4.3.2 薄膜的响应时间特性  67-69
    4.3.3 薄膜的记忆存储能力  69-70
    4.3.4 薄膜的光学性能  70-74
    4.3.5 薄膜的光学禁带宽度  74-77
    4.3.6 薄膜的半导体性能  77-79
  4.4 本章小结  79-81
第5章 介孔氧化钨薄膜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81-106
  5.1 引言  81-85
  5.2 薄膜的制备及表征  85-87
    5.2.1 前驱体液的配制  85-86
    5.2.2 WO_3薄膜的制备  86
    5.2.3 WO_3薄膜的结构表征  86-87
  5.3 结果与分析  87-104
    5.3.1 TG-DSC测试与分析  87-88
    5.3.2 FT-IR测试与分析  88-91
    5.3.3 N_2吸附—脱附测试与分析  91-94
    5.3.4 XRD测试与分析  94-96
    5.3.5 AFM测试与分析  96-98
    5.3 6 FSEM测试与分析  98-102
    5.3.7 TEM测试与分析  102-104
  5.4 小结  104-106
第6章 介孔氧化钨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  106-125
  6.1 引言  106
  6.2 实验部分  106-107
    6.2.1 样品制备  106
    6.2.2 实验方法  106-107
  6.3 结果与讨论  107-123
    6.3.1 薄膜的循环伏安特性  107-111
    6.3.2 薄膜的响应时间特性  111-113
    6.3.3 薄膜的记忆存储能力  113-114
    6.3.4 薄膜的光学性能  114-119
    6.3.5 薄膜的光学禁带宽度  119-121
    6.3.6 薄膜的半导体性能  121-123
  6.4 本章小结  123-125
第7章 氧化钨薄膜的电致变色原理  125-134
  7.1 引言  125
  7.2 薄膜的变色机理模型  125-130
    7.2.1 色心模型  125-127
    7.2.2 双注入/抽出模型  127-128
    7.2.3 小极化子吸收模型  128-129
    7.2.4 能带理论探讨  129-130
  7.3 WO_3薄膜的XPS研究  130-133
    7.3.1 实验部分  130
    7.3.2 结果与讨论  130-133
  7.4 本章小结  133-134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134-136
  8.1 结论  134-135
  8.2 展望  135-136
参考文献  136-146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146-147
致谢  147

相似论文

  1. 导电聚合物的电化学合成及其电致变色性能的研究,O631.3
  2. 镁—镍系电致变色薄膜的电化学制备及性能,TB383.2
  3. Ag-PST复合薄膜材料的制备及其介电性能研究,TB383.2
  4. Ce/Sm掺杂TiO_2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与表征,TB383.2
  5. 射频磁控溅射法制备Ag-WO_3复合薄膜及电致变色性能的研究,TB383.2
  6. 掺杂介孔TiO_2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O614.411
  7. 三维有序大孔氧化钨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TB383.2
  8. 导电聚合物基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及机理研究,TN383.1
  9. 含乙撑二氧基噻吩的萘基喹喔啉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O631.3
  10. 介孔二氧化钛薄膜的制备及体外生物活性,TB383.2
  11. WO_3-TiO_2电致变色材料与器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TB34
  12. 溶胶—凝胶法制备氧化钨电致变色膜的研究,O614.613
  13. 原位聚合沉积苯胺/邻苯二胺共聚物薄膜及其电致变色性能,TB383.2
  14. 线型齐聚噻吩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性能与应用研究,O633.5
  15. 齐聚噻吩衍生物光电材料的创制及其应用研究,O633.5
  16. 一种新型有机无机复合型电致变色阵列器件—电子纸研究,O484.41
  17. 导电聚噻吩衍生物的电合成及其电致变色性能研究,O633.5
  18. 基于导电聚合物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TH74
  19. 介孔钙钛矿型汽车尾气催化剂的硬模板法合成及性能研究,TQ426.96
  20. 聚咪唑类离子液体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O631.23
  21. 磁性介孔磷灰石微球的构建及药物缓释性能,TQ460.1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一般工业技术 > 工程材料学 > 特种结构材料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