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内经》“脏气法时”思想研究

作 者: 常立果
导 师: 烟建华
学 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基础理论
关键词: 脏气法时 五脏概念 九宫八风 十二经脉 五运六气
分类号: R22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328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内经》“脏气法时”思想主要探讨人体的生命节律。受时间生物学兴起的影响,“脏气法时”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对“脏气法时”思想的研究,文献方面还停留在对《内经》人体节律的整理阶段,尚未探讨深层次的产生原因、内部逻辑等问题,所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实验方面,普遍存在着忽视“脏气法时”对应性特征的问题,其原因是研究者对中医五脏实质的认识不足。本文讨论的“脏气法时”话题范围是广义的,凡《内经》里与时间节律有关的主题,都被列入讨论范围。其中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属于“脏气法时”的生理方面内容,九宫八风和五运六气属于“脏气法时”的病因方面内容。“脏气法时”思想产生的原因,是古人从“天圆地方”观念出发,用原始思维方式,形成了以数术为表现,以法时为特色的知识体系。“脏气法时”思想由此派生。“天圆地方”观念是阴阳五行思想产生的基础。“天圆地方”可分为三种模式:“亞”型模式,九宫模式和六壬模式。在“亞”型模式中,探讨了五脏本质问题。认为是五行决定了五脏的由来,中医认识五脏的道路是科学与文化交织、观察与想象融合。具体的医疗实践使五脏五行配属由解剖模型向功能模型转变。古人把人体内的气机变化归纳为生长化收藏几种趋势,而五脏被认为是这几种趋势的基础。在对“四时五脏阴阳”结构的讨论中,认为“五时”不是常用词,不赞成“五脏应五时”的说法。在对“五脏休王”的讨论中,认为五行相生符合“天圆地方”时空观念,其实质是流动时间的空间化表达和具体空间的时序化表达。而五行相克来源于五材的具体特性,与四时五方之理不同,故有关五脏相克的内容无研究必要。对中医用五行生克解释五脏关系、解释临床治疗,认为此处五行生克经过理论修饰,概念转换,已非本来面目。对五脏实质现代研究的反思,认为最可行的办法是把实体模型和功能模型分割开来。属于实体模型的部分,可以寻找对应的物质基础。但这条路本身有局限性,研究越向微观发展,越不适合解释实体模型。属于功能模型的部分,要把注意力放在人体升降浮沉的气机变化上,不要受实体模型的影响。两种模型的区别主要是动态和静态的区别。功能模型没有特异性物质基础,导师烟建华教授曾提出“非特异性物质时空分布说”,认为其实质是体内微观物质在数量、比例或分布趋势上的变化。在九宫模式中,探讨了九脏和九宫八风问题。九脏中仍是五脏处于主导地位,但依据的是解剖模型。九脏与“三部九候”相关,“三部九候”的概念演变一直保留着解剖模型的特征。关于九宫八风,认为与风角候气有关。《内经》的“虚风”概念源于八节候八风,提出了“虚风以时至”的观点。并论证虚风是多种疾病,尤其是瘟疫的病因,《内经》对瘟疫发病的解释,就是虚风伏邪发病。在六壬模式中,讨论了“天六地五”与六腑的数目问题。对十二经脉问题,认为十二月决定了十二经脉。虽然早期经脉系统没有手厥阴经,但它以足臂分类,以双足十二脉对应十二月。后来经脉系统发展到十二经脉,构成完整的经脉循环,才以阴阳内外分类。经络理论不全是客观描述,也有很多观念因素,研究经络实质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对五运六气问题的讨论,否认“五运六气历”的存在,认为运气学说的小运主气符合自然节律,但大运客气只是节律观念的无限推衍,反对当前耗费人力物力去证明其合理性。总之,《内经》认识人体多依据时间节律,偏重理解人体的时间结构,偏重研究人体的功能模式。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ABSTRACT  6-10
前言  10
1. “脏气法时”思想阐释  10-11
2. 对“脏气法时”思想的研究现状及不足  11-14
3. “脏气法时”思想探源  14-21
  3.1 背景思想  14-15
  3.2 终极依据  15-18
    3.2.1 天圆地方  15-16
    3.2.2 四时与四方  16-17
    3.2.3 四时与五方  17-18
  3.3 思维方式  18-19
  3.4 小结  19-21
4. “脏气法时”思想的三种模式  21-41
  4.1 “亞”型模式  21-29
    4.1.1 五脏的由来  21-22
    4.1.2 五脏配五行  22-24
    4.1.3 五脏属性的修正  24-25
    4.1.4 四时五脏阴阳  25-26
    4.1.5 五脏休王  26-28
    4.1.6 对现代研究的反思  28-29
  4.2 九宫模式  29-34
    4.2.1 “九脏”问题  30-31
    4.2.2 九宫八风  31-34
      4.2.2.1 虚风以时至  31-33
      4.2.2.2 对瘟疫发病的解释——虚风伏邪发病  33
      4.2.2.3 对虚风的预防  33-34
  4.3 六壬模式  34-41
    4.3.1 “天六地五”与六腑  34-35
    4.3.2 十二经脉  35-37
    4.3.3 五运六气  37-41
      4.3.3.1 运气节律  37-39
      4.3.3.2 “五运六气历”质疑  39-41
5. 结语  41-44
参考文献  44-46
致谢  46-47
个人简历  47

相似论文

  1. 基于中医运气学理论及气象数据挖掘的疫病流行规律研究,R226
  2. 基于五运六气学说的临证方药文献研究,R289
  3. 《素问》“运气七篇”治则治法研究,R221.1
  4. 《素问》“运气七篇”源流的研究,R221
  5. 《黄帝内经》天道观研究,R221
  6. 《内经》五脏节律理论及长春市三所综合医院关于五脏疾病死亡节律的临床调查研究,R221
  7. 生态医学思想下的中西医病因学比较研究,R22
  8. 《内经》五运六气生态观研究,R226
  9. 六经辨证与六气司天关系研究,R241
  10. 初诊2型糖尿病六经辨证规律及中药干预的实验研究,R259
  11. 运气学说如何结合子午、八法流注针法的理论研究,R226
  12. 五运六气理论探讨与新思考,R226
  13. 张志聪六经气化学说之研究,R249
  14. 五运六气与《伤寒论》相关研究,R222
  15. 五运六气的源流、推演及51年10地区气象资料的统计验证,R226
  16. 五脏概念的中西医比较与中医跨文化交流研究,R223.1
  17. 六经气化学说天人相应观的理论与临床研究,R22
  18. 《黄帝内经》心系疾病名义考辨,R221
  19. 《黄帝内经》肺系疾病名义考辨,R221
  20. 论司内揣外辨证观,R221
  21. 不同外邪因素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R221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基础理论 > 内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