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素问》“运气七篇”源流的研究

作 者: 何婧琳
导 师: 柳长华
学 校: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专 业: 中医医史文献
关键词: 五运六气 运气学说 阴阳五行 天人合一
分类号: R2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27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医运气学说,在中医学术思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它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有兴盛阶段亦有争议纷纭时期,直到今天学术界对其评价仍然存在着分歧。在进行诸多研究之前,如何正确认识中医运气学说,成为摆在众多研究者面前的首要问题。本文认为在唐前中医运气学文献不足的情况下,想要进一步推进运气学的研究,唯有探明运气七篇的思想源头,辨明其学术的归属,寻求同类文献,把运气七篇放到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中去考察,方可从整体上把握中医运气学说的实质,从而推动中医运气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通过文献学和史学的研究方法,首先对运气七篇与《素问》关系及其成书年代进行了考察,论证了运气七篇非《素问》原文,其成书年代大致在东汉末年,并由此展开对运气七篇的思想源流研究,得出以下两个主要结论:一,运气思想起源于战国时代齐学中阴阳与五行合流后的阴阳五行思想。这种阴阳五行思想的合流最初体现在《管子》四篇和《齐诗》中,本文通过对《管子》中《幼官》、《四时》、《五行》、《轻重己》四篇的考察,发现《管子》中的“玄宫图”与运气七篇的天人图式非常相近,《管子》四篇中的时令体系、干支与五行的配属方式等和运气学的内容亦有相似性,其中蕴涵着运气思想的萌芽。战国末期在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的演绎下,阴阳五行思想开始流变。其主要特征是阴阳五行说被充分的演绎到自然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发展为天人感应说、符应灾异说,用以概括当时历史的发展过程。在其影响下天文学开始向占星学演变,此时融合了天人感应与灾异的阴阳五行思想已经有了预测灾害的功能。通过考察在其影响下的《月令》,笔者认为这种流变后的阴阳五行思想形成了运气学思想的雏形。二,运气学思想的形成是两汉之际产生的天人感应说和谶纬思想流衍的结果。西汉儒者为了达到“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目的而兴起天人感应说,并借由灾异、祥瑞等天意约束皇权。此时的天人感应说为了强调天人同类,在先秦阴阳五行思想的基础上突出了对人体的关注,并将“气”作为人与天之间的沟通的媒介。在其影响下《淮南子·时则训》、《逸周书·时训解》中删除了务时寄政的内容,其关注焦点转向灾异。由此笔者认为在西汉天人感应说盛行之际,运气学的思想基础已然建立。到了东汉时期,谶纬灾异思想为统治者所推广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方士儒者竞相造作谶纬,各种建立在阴阳五行论、天人感应说基础上的占验、灾异体系纷纷出现,其理论成熟且十分完备。本文将《易纬·通卦验》中“卦气说”与运气七篇进行比对,发现谶纬之学无论从内容形式上还是思想内涵上均与运气七篇有高度的相似性。联系运气七篇的理论体系及运气七篇的产生年代,本文认为运气七篇的内容和思想实质上最终源于东汉时期的谶纬之学。在对运气学说源流进行文献考证后,本文将运气七篇思想内容的实质与其流传过程结合考察,解答了唐前中医运气学说不显于世的原因及在唐后流传中毁誉参半的内在因素。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8
ABSTRACTS  8-10
文献综述  10-14
1 前言  14-15
2 运气七篇的出现  15-23
  2.1 运气七篇与《黄帝内经》  15-21
    2.1.1 运气七篇非王冰所撰  16-17
    2.1.2 运气七篇非《素问》原文  17-19
    2.1.3 运气七篇的学术归属  19-21
  2.2 运气七篇的年代  21-23
    2.2.1 从历法看运气七篇的形成  21-22
    2.2.2 从天文学发展看运气七篇的形成  22-23
3 运气七篇的思想溯源  23-48
  3.1 上古的阴阳五行思想  24-26
  3.2 运气思想的起源—齐学中的阴阳五行思想  26-38
    3.2.1 阴阳五行思想的合流与运气思想的萌芽  26-31
    3.2.2 阴阳五行思想的流变与运气思想的雏形  31-37
    3.2.3 小结  37-38
  3.3 运气思想的形成—两汉谶纬灾异说  38-47
    3.3.1 天人感应说与运气思想基础的建立  38-42
    3.3.2 谶纬与运气思想的形成  42-46
    3.3.3 小结  46-47
  3.4 运气七篇的实质探究  47-48
4 唐以后运气学说的流传  48-54
  4.1 关于唐前运气学不显于世的原因  48-49
  4.2 唐代—运气的开倡  49-50
  4.3 两宋金元时期—运气的兴盛  50-51
  4.4 明清时期—毁誉参半  51-52
  4.5 小结  52-54
5 结论  54-56
参考文献  56-58
致谢  58-59
个人简历  59

相似论文

  1. 《白虎通义》天道观探析,B234
  2. 董仲舒天人合一中“天”的内涵,B234.5
  3. “中和”之道在居住区坐憩环境设计中的应用,TU984.12
  4. 五味调和的审美功能研究,TS971
  5. 董仲舒文艺美学思想探析,I01
  6. 先秦文献中的阴阳五行思想研究,B21
  7. 美学视域下经济思想的发展与归宿,B83-05
  8. 李觏易学思想研究,B244.1
  9. 儒医张仲景思想研究,R249
  10. 基于北京地区的气候变化探讨运气模式的科学内涵,R226
  11. “旦助阳、暮益阴”与传统补阴法对阴虚模型动物昼夜节律影响的差异研究,R242
  12. 中国古代建城思想研究,TU984.2
  13. 《楚辞·远游》与战国哲学思潮,I207.22
  14. 中国传统风水文化在现代家居室内设计中的应用,TU-023
  15. 《内经》饮食理论研究,R221
  16. 运气学说与岭南风温临床特点相关性研究,R226
  17. 《乐纬》研究,B234
  18. 论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B234.5
  19. 《西游原旨》研究,I207.419
  20. 中医药学阴阳五行理论的数学描述,R226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基础理论 > 内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