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转型期我国中间阶层的发展及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作 者: 刘宇泓
导 师: 周启杰
学 校: 东北农业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 中间阶层 社会结构 社会分层 社会转型
分类号: D66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9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社会的稳定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结构,经过西方社会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橄榄形的社会结构最稳定,即上层富裕阶层与下层贫困阶层的群众所占比例最少,社会的资源被人数众多的中产阶层所拥有。而目前中国呈现的是“金字塔”结构,即中下层和底层群众占了大多数,而中上层和上层富裕阶层人数比例非常少。所以,抛开制度层面,按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社会结构框架,突显出我国中间阶层力量还非常薄弱,规模极小,无法形成社会的中坚力量。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以国内外相关的社会结构及中间阶层理论为指导,以国外社会结构的分化状况为现实依据,来分析我国中间阶层的产生、演化及发展趋势,从而对我国未来社会结构的分化及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内容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其次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为分析社会阶层问题找到相关的理论支撑。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作为中间阶层基础问题的社会结构理论。以这个理论为指导,全面分析了中间阶层发展的理论根源。社会结构理论从四个方面进行阐释,以马克思为代表的阶级理论认为社会的分层源于该阶层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以韦伯为代表的社会分层理论认为政治、经济和社会威望共同决定了分层的基础;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市民社会理论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政治逐渐分离,使形成了维持社会稳定的社会市民阶层;而以赖特为代表的中间阶层理论则认为在工人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层属于社会第三阶层,这是独具特色的阶层群体。第三部分,主要基于社会结构的理论根基,对中间阶层的基本概念和要素进行概述。首先,在概念辨析中,把中间阶层、中产阶级和市民社会等相关规定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其次,叙述了中间阶层产生的国内外背景。再次,比较了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对中间阶层的划分标准。最后,阐述了中间阶层的功能,即缩小阶层差距、拉动经济运转并推动民主化进程。第四部分,主要比较分析了国外中间阶层的发展状况并找到中国中间阶层可以借鉴的共同点。主要列举了以美国、俄罗斯、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情况,同时列举了以印度和拉美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瓶颈,从而提炼出适合中国中间阶层发展的启示性意见。第五部分,主要基于社会结构理论和中间阶层的定位,并借鉴世界各国社会中间阶层的发展经验,分析了我国社会转型期中间阶层的发展和对社会的影响。在经济体制和城市化进程的转型中突显出中间阶层的发展现状并预测未来的基本走势,同时对我国社会结构分化及整个中国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第六部分,主要是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中间阶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通过转型期我国社会的发展,我们发现当代中国中间阶层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阶级意识的缺失与国家主流意识的不足;中间阶层人才流失和文化缺失以及区域中间阶层分布不平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力求找出所形成的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最后,提出初步的解决对策。第七部分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基本结论和不足以及在后续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全文目录


摘要  10-11
英文摘要  11-13
1 引言  13-17
  1.1 问题提出  13-14
    1.1.1 选题背景  13
    1.1.2 选题意义  13-14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4-15
    1.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4
    1.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4-15
  1.3 研究设计与方法  15-17
    1.3.1 研究设计  15-16
    1.3.2 研究方法  16
    1.3.3 创新之处  16-17
2 社会结构理论  17-24
  2.1 社会阶级理论  17-18
    2.1.1 马克思社会阶级理论  17
    2.1.2 新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阶级理论  17-18
  2.2 社会分层理论  18-19
    2.2.1 马科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18
    2.2.2 达伦多夫的社会分层理论  18
    2.2.3 功能学派的社会分层理论  18-19
    2.2.4 布迪厄的阶层理论  19
  2.3 市民社会理论  19-21
    2.3.1 古典市民社会理论  19
    2.3.2 现代市民社会理论  19-20
    2.3.3 当代市民社会理论  20-21
  2.4 中间阶层理论  21-24
    2.4.1 新马克思主义学者提出的中间阶层理论  21-22
    2.4.2 西方学者提出的中间阶层理论  22
    2.4.3 中国学者提出的中间阶层理论  22-24
3 中间阶层的概述  24-29
  3.1 概念辨析  24-25
    3.1.1 中间阶层  24
    3.1.2 中产阶层  24-25
    3.1.3 中间阶级与中产阶级  25
  3.2 中间阶层产生的背景  25-26
    3.2.1 国外中间阶层的产生背景  25-26
    3.2.2 中国中间阶层的产生背景  26
  3.3 中间阶层划分标准  26-27
    3.3.1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其的划分标准  26-27
    3.3.2 我国学者对其的划分标准  27
  3.4 中间阶层的功能  27-29
    3.4.1 缩小阶层差距  27-28
    3.4.2 拉动经济运转  28
    3.4.3 推动民主化进程  28-29
4 国外中间阶层发展经验的借鉴意义  29-34
  4.1 西方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  29-32
    4.1.1 美国  29-30
    4.1.2 俄罗斯  30
    4.1.3 日本和韩国  30-32
  4.2 发展中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  32-34
    4.2.1 印度  32-33
    4.2.2 拉丁美洲国家  33-34
5 我国转型期中间阶层的发展及对社会的影响  34-40
  5.1 转型期中间阶层形成  34-36
    5.1.1 经济体制转型为中间阶层的出现提供可能  34-35
    5.1.2 城市化进程为中间阶层的发展提供契机  35-36
  5.2 转型期中间阶层对社会的影响  36-40
    5.2.1 促使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  36
    5.2.2 提高政治体制民主化进程速度  36-37
    5.2.3 促进社会结构分化  37-38
    5.2.4 优化未来社会发展趋势  38-40
6 当代我国中间阶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40-46
  6.1 当代我国中间阶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0-42
    6.1.1 阶级意识的缺失与国家主流意识的不足  40-41
    6.1.2 中间阶层内部发展不稳定  41-42
    6.1.3 区域中间阶层分布不平衡  42
  6.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44
    6.2.1 资源环境原因  43
    6.2.2 中间阶层自身的原因  43-44
  6.3 解决对策  44-46
    6.3.1 强化阶层价值观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44
    6.3.2 加强社会资本与社会结构的契合  44-45
    6.3.3 推动社会化进程和谐发展  45-46
7 结论  46-47
  7.1 研究结论  46
  7.2 研究不足  46
  7.3 后续研究  46-47
致谢  47-48
参考文献  48-5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1

相似论文

  1.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2. 谁来荣耀生活,G40
  3. 社会转型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422.62
  4. 我国社会转型期慈善伦理的经济学分析,D632.9
  5. 农村居民拆除传统民居现象的社会学研究,C912.82
  6. 中国第三次社会转型以来竞技体育的发展路径研究,G812.0
  7. 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武术发展环境特征及对策研究,G852
  8. 《大公报》舆论建构途径研究(1925-1932年),G219.29
  9. 当代主体价值选择的困惑与途径,B018
  10. 经济社会转型期企业信用问题研究,F279.2
  11. 群体性事件的法律防控与解决机制,D631.4
  12. 地方政府媒介形象初探,D625
  13. 谁为食品安全事件买单,F203
  14. 清末民初教会大学与江南社会现代转型,G649.2
  15. 转型期我国行政组织伦理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B82-051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社会公正问题研究,D61
  17. 论民事纠纷多元化调解机制,D926
  18.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冲突研究,D648
  19. 农村转型背景下的新型农民合作社研究,F321.42
  20. 崩溃与重构,K242
  21. 从王朝天下到民族国家,K28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 > 阶级、阶层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