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漂流的中国青春
作 者: 韩琛
导 师: 朱德发;张清华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先锋电影 第五代电影 第六代电影 启蒙主义 后现代主义
分类号: J90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135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引入先锋电影思潮的理论模式来概括中国新时期艺术电影的发展进程,将具有强烈探索精神的一代电影人的历史性出场描述为摆脱传统电影观的影像先锋,把第五代和第六代电影看作是前后递延的先锋电影思潮来认识,并据此形成了中国当代先锋电影的基本概念:中国当代先锋电影系指文革结束之后,出现在中国大陆的一种前驱的艺术电影创作倾向,它是在现代性思潮影响下,以反抗旧的电影模式为行动策略、创造新的电影思维为价值旨归,并最终改变了中国电影的整体面貌的电影创新运动。从第五代的老先锋到第六代新生代,当代中国的先锋电影展示了一个从启蒙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转型轨迹,后者从前者那里突围出来并与之对立。本论的启蒙主义是对1980年代的新启蒙运动的一种理解与阐释,即以隐喻的方式——反封建,把中国大陆的历史反思置于传统/现代、中/西的二元对立中,再次完成关于现代性的价值重申与文化想象,并通过对个体主体和人类主体的肯定吁求人的自由和解放。1980年代后期,新启蒙运动作为一个社会文化思潮的内在同一性已不复存在,启蒙主义先锋电影思潮亦告式微。九十年代之后的中国大陆的社会文化心态去路不明,整个社会的文化格局趋于多元化,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话语逐渐浮出水面。本论的后现代主义系指一种后现代文化精神,它体现为这样一种情形:注重直觉与现象,期待在现代的范畴内以表象的形式表达不可表现之物;主张多元性、开放性,排斥趣味的同一,任何同一性的价值模式都可能导致新的霸权与奴役;强烈的反思精神与变革的渴望,但其目的并非在于反思与变化本身,而是为了传达一种强烈的不可表现之感。1983年,中国当代先锋电影迎来了它真正的发端——第五代电影。《黄土地》之后,第五代导演被正式命名,并以他们为基准点,向上追溯了新中国电影的前四代电影人,作为坐标基点的第五代电影显然标志了一个辉煌电影时代的开始,是1980年代的电影先锋。第五代电影的出现不但意味着中国电影的精神启蒙与历史反思的深化,而且也引领了“寻根”电影思潮,1980年代中期的诸多电影作品以寻根的文化策略表达了启蒙主义诉求。以《红高粱》的获奖为标志,第五代电影的艺术实验基本告一段落,然后便迅速滑坡并趋于瓦解,其作为一个先锋电影思潮的历史使命已经基本完成。以第五代为主体的启蒙主义电影是80年代最具生命活力和艺术探索精神的电影思潮。从主题看,它们的启蒙主义诉求应和了时代精神,电影镜头深入到了现实、历史、文化的诸层面,表达了人性解放和文化反思的强烈愿望。在艺术上,这些电影崇尚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以颠覆性的构图和浓烈的色彩,冲击已模式化了的革命现实主义电影模式,诸多电影突破了文学对于电影的束缚,具有了的“电影性语言”,不再依靠戏剧性情节结构叙事,而致力于营造情感或者心理的镜头逻辑,真正颠覆了中国电影的“影戏”传统。第五代电影以民族寓言的宏伟叙事对抗革命乌托邦的宏伟叙事,以历史寻根的反思精神延续了“五四”以来反思国民性的启蒙主题,是80年代启蒙主义文化思潮的一个重要分支。八十年代中后期,作为一个世俗现代化过程的神学阶段,启蒙主义文化思潮面临终结,时代需要另外一个文化先锋,把人们带回凡间,王朔应运而生。1988年,有四部王朔小说被改编为电影,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有明显的文化反抗意识,人生困境与无奈游戏的表达脱离了一般娱乐电影的艺术趣味,其“顽主”式话语策略是对文化精英与政治精英共同制造的中国当代启蒙主义文化神话的消解,形成了又一个先锋电影思潮——玩世现实主义电影思潮。这是一个过渡性的电影思潮,其意义在于作为一个桥梁衔接起了启蒙主义电影思潮与后现代主义电影思潮,这也是王朔在当代中国文化中的意义,他是联结两个文化时代的焊点。过渡性质决定了玩世现实主义电影思潮的短暂,瞬间闪光之后,就堕入大众文化的怀抱,冯小刚电影是这个电影思潮媚俗化的变体。八十年代末,中国大地风云变幻,大众狂欢后是心灵的空寂,生活的事实不能支撑乐观的理想,精英和观众已经回家,广场旷漠无人。此刻显身的第六代电影以挑战第五代电影的姿态出现,推崇“纪实与客观”的“克拉考尔路线”作为自己的电影宗旨,以区别并反抗第五代的表现主义电影美学。第六代电影人的用客观的电影镜头,以表象自身的形式使不可表现之物表现出来,显示出一种后现代主义精神:一个理想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新的一代推崇的是差异、自由、多元、宽容的生命态度,这是一个凡人的世界,凡人的生活没有梦想,只有漂流于时间之河的无数精神碎片。这个总体思潮之下存在着两个历时性的阶段:九十年代前期主要以关注边缘人群为主,这是一种存在虚无感的体现,其主体性的特征是集体情感和意识形态表达的终结,个体沉迷于一种基于个人情感和去意识形态化的存在性体验;九十年代后期,第六代电影人将目光从自我转向他者,开始深入底层生活,表现中国社会真正的主体——底层中国的沉默多数。后现代主义电影思潮除却上述两个主要的方向之外,还包含着其他多样的风格和类型的电影,共同构成了这个思潮的多元共生的格局。2000年之后,中国大陆出现了几部重要的女性电影,新生代女性导演们不约而同地在电影中建立了一个男性主体缺失的女性空间,导演以极其个人化的视角关注了女性独特的生命经验、内在心理以及成长历史,体现并解构了性别关系中所隐含的权力结构和文化秩序,这些女性电影形成了一个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和文化自觉的女性主义电影思潮。如同第五代老先锋的瓦解与坠落一样,第六代电影也最终与大众文化合流,其先锋电影实践告一段落。中国当代先锋电影的失落源于其自身存在的悖论:一方面是变化原本就是现代性传统,先锋电影具有内在的否定自身的倾向,并最终为主流/商业文化所利用,先锋电影的成功也就是失败;另一方面是中国当代先锋电影的后殖民性往往消解其本土性的文化内涵,成为西方文化霸权的镜中幻象,先锋电影商业化的生存方式是其落网其中的主要原因。从第五代电影到第六代电影,中国当代先锋电影思潮经历了从启蒙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递,潮起潮落间却有着内在的驱动力贯穿其间,那就是人们对于束缚和禁锢的超越,对自由和解放的追求,对于美的向往和沉迷,而先锋电影的颠覆性、革命性、实验性正是这种超越和追求的具体化。
|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8-10 英文摘要 10-14 引论:从启蒙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中国当代先锋电影思潮的一种理论建构或虚构 14-35 一 先锋何为——作为先锋电影思潮的启蒙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14-19 二 颠覆与整合——中国当代先锋电影思潮的基本特征 19-25 三 先锋与媚俗——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先锋电影思潮 25-30 四 反抗中的溃败——关于中国当代先锋电影思潮的反思 30-35 第一章:启蒙主义电影思潮之一——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与第五代电影的崛起 35-72 一 缘起:激进社会主义实践的结束与现代性想象的重建 35-36 二 现代性想象与“创伤记忆”——电影语言现代化论争和“伤痕电影”创作 36-46 三 “文革之子”的电影实验——第五代电影的身份政治及“现代意识” 46-56 四 “错位”时代的知识神话——《黑炮事件》、《错位》兼及黄建新电影 56-65 五 小结:革命传奇与民族寓言——论第五代早期电影的叙事策略和启蒙意识 65-72 第二章:启蒙主义电影思潮之二——作为第五代创作巅峰的“寻根”电影 72-113 一 缘起:文化热 文化反思与“以复古当革新”的文化建设 72-73 二 现代先锋派的信仰乌托邦——《猎场扎撒》、《盗马贼》兼及田壮壮电影 73-84 三 人性光芒里的家国想象——民族—国家视域中的第五代战争题材电影 84-92 四 日神与酒神的双重变奏——《孩子王》和《红高粱》的青春梦与寻根情 92-104 五 小结:反思中国与制造中国——第五代寻根电影的意义 流变与悖论 104-113 第三章:启蒙主义电影思潮之三——第五代的城市影像及迟到的“经典” 113-147 一 缘起:城市化 市场经济与启蒙的终结 113-114 二 喧闹的城市与飘零的乡愁——现代性反思与第五代城市电影 114-123 三 历史归来抑或尘埃落定——记忆的政治与第五代的迟到经典 123-134 四 小结:昨日先锋的启蒙神话——启蒙主义电影思潮的虚构与解构 134-147 第四章:玩世现实主义电影思潮——“王朔电影”:一个裂隙 过渡或者前兆 147-166 一 缘起:市民社会 文化危机与大众文化的兴起 147-148 二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轮回》与《浮出海面》的彼此对话与取消 148-153 三 “浮出海面”的另类先锋——玩世现实主义与“王朔电影”的先锋性 153-160 四 小结:“过把瘾就死”与“动物凶猛”——玩世现实主义作为一个过渡电影思潮的意义与影响 160-166 第五章:后现代主义电影思潮之一——关注边缘人群的一支 166-209 一 缘起:消费时代的降临与后革命氛围的紧张与空虚 166-167 二 无名时代的共名想象——第六代电影的身份政治及其影像流变 167-172 三 后革命氛围的青春期小史——青年亚文化与第六代电影的青春叙事 172-188 四 对抗的激情与快感的政治——同性恋亚文化与第六代电影的同性恋影像 188-201 五 小结:反抗与认同的政治学——论承认的政治与第六代电影的边缘影像 201-209 第六章:后现代主义电影思潮之二——深入底层生存的一支 209-247 一 缘起:经济转型的深入与社会阶层的分化 209-210 二 电影民工的游民电影——贾樟柯电影与底层中国 210-222 三 时代的“盲井”与草根的命运——阶级意识与第六代电影的底层影像 222-237 四 小结:失乐园里的影像记忆——论第六代底层影像的民间立场与独立叙事 237-247 第七章:后现代主义电影思潮之三——多元语境中的电影图景 247-286 一 缘起:多元语境的生成与后现代主义电影思潮的多样图景 247-248 二 民族寓言的前世今生——《鬼子来了》与无边的后现代主义 248-256 三 音乐旋律中的波西米亚生活——高晓松的音乐和电影 256-262 四 失忆与记忆——后革命氛围与第六代电影的怀旧主题 262-273 五 小结:废墟上的先锋——后现代主义电影思潮的虚构与解构 273-286 第八章:女性主义电影思潮——从女性意识的浮现到女性文化的自觉 286-323 一 缘起:女性话语的生产以及新生代女性电影的别样表达 286-287 二 主体的生成与自失——中国当代女性电影的历史回顾与文化批判 1978~1999 287-295 三 四合院里的欲望独白——《无穷动》的解构冲动与潜意识世界 295-304 四 栖居于自我时空中的女性——自我对话与新的女性电影话语模型的建立 304-314 五 小结:从性别自觉到文化自觉——中国当代女性电影思潮的虚构与解构 314-323 余论:先锋是一种自由 323-326 注释 326-347 主要参考文献 347-355 后记 355-356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56
|
相似论文
- 阿多诺与现代主义,B83-0
-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研究型大学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G647
- 后现代主义下河南南阳地区中学美术教学模式研究,G633.955
-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不确定性,I712.074
- 狄德罗启蒙主义戏剧理论研究,I565.073
- 华丽其外 深刻其中,I561.074
- 阿尔瓦·阿尔托建筑作品及创作思想研究,TU-86
- 文本层叠:拜厄特《占有》中的叙事技巧,I561.074
-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审视,G40-057
- 面对“技术”的先锋写作,I207.42
- 为了一种新小说,I207.42
- 何处安放躁动的青春?,I207.42
- E.J.普拉特抒情诗研究,I711
- 试探析国内当下网络自媒体传播模式的后现代主义特征,G206
- 浅析三大构成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TS881
- 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极简主义风格研究,TU986
- 极简主义产品设计研究及内涵探讨,TU986
- 中国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TU238.2
- 后现代主义道德教育思想研究,B82-059
- 现代主义艺术对编排设计的影响,J524
- 基于后现代主义教育课程理念的韩国语专业柔性课程建构方案,H55
中图分类: > 艺术 > 电影、电视艺术 > 电影、电视艺术理论 > 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