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意向性与自行传达

作 者: 韦海波
导 师: 张庆熊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外国哲学
关键词: 宗教行为 意向性 神明者(上帝) 自行传达(启示) 现象学 自然神学 
分类号: B9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368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宗教的本质现象学虽然是一项未完成的研究,但在舍勒的思想进程中具有较特殊的意义。它既是《形式主义》文末提出的问题之后续探讨,也是舍勒在宗教立场转变之前有关宗教问题最为集中的论述。作为宗教行为及其对象的“本质学”,宗教的本质现象学是在舍勒独特的现象学思路中展开的。本文首先从这项研究的思想起源、性质和自然神学的重建之目标等方面作了总体性的介绍,然后对与后文密切相关的舍勒现象学的立场和基本概念(行为、人格与精神)以及意向性问题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本文以舍勒原著为依据,重构出宗教的本质现象学中两条交织的线索:宗教行为之意向性与上帝之自行传达。意向性是现象学的关键概念,自行传达或启示则是神学探究的重要内容,这两者却在宗教的本质现象学之论域中相遇并交融。一方面,舍勒试图以意向性理论扭转传统自然神学偏重理性“论证”的思考方式,另一方面,将神明者之自行传达与被给予性、宗教行为意向之充实联系起来,对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而言也是一种尝试。关于第一条线索中呈现的主要观点和思路概括如下:宗教行为是意向性的,且不可被还原为其它行为种类。在这一根本问题上,舍勒批判了宗教研究中的心理主义和主体主义倾向,并认为宗教行为自律的本质特征在于其世界超越性、否定性和接受性。宗教行为超越于世界而指向“绝对域”中的存在;但是在有限意识中,首先被给予的该区域可能被虚无或有限之物所占据,因而产生了宗教领域中的“欺罔”现象。惟有去除“欺罔”,人们的信仰行为才能被唤醒并面对上帝。在信仰中被给予的上帝之实在不可被“证明”,而只能被“指明”和“确认”。通过对信仰现象的分析,舍勒区分了人格性的信仰和针对有限存在物的相信行为,并审查了现代人的“不信”意识以及“迷信”,从而为揭示宗教行为对象之本质扫清了道路。宗教行为之特征表明,其意向只有在上帝自行传达的前提下才能获得充实。针对由宗教行为意向的这一充实条件,第二条线索主要思考的是:神明者或上帝之基本规定(“绝对”和“神圣”)和实定特征(精神性),以及宗教行为中相应的认识方式。上帝的精神性诸特征奠基于,上帝出于爱以种种方式向人传达出自身。自然启示和实定启示是自行传达的两种基本形式,本文结合舍勒现象学的被给予性概念,探讨了这两种形式的不同的被给予方式及其区别与联系,并揭示了宗教的本质现象学着重关注的自然启示之普遍性意义。人们通过自然启示所认识到的主要是上帝的精神性,这一途径也为认识上帝的“人格性”作了准备。舍勒对人格性的实定启示之研究,开启了通往宗教类型学和宗教社会学方向的道路。“宗教人”的价值人格类型之本质揭示则是这项研究的主要方面。对上帝的爱构成了宗教行为意向的根本情感特征,上帝的自行传达亦出自其至爱。本文最后从爱的学说出发,解释了哲学的本质认识与以拯救为目标的宗教认识之差异,并考察了舍勒对哲学与宗教的关系这一根本问题的理解。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8
导论  8-16
  一、片段与体系  8-10
  二、基本思路  10-16
第一章 宗教的本质现象学之任务  16-29
  第一节 宗教现象学的总体构想  16-21
  第二节 宗教的本质现象学与自然神学之重建  21-29
第二章 “现象学”与意向性理论  29-54
  第一节 现象学的态度  30-38
  第二节 行为、人格与精神  38-44
  第三节 意向性理论  44-54
第三章 意向性:宗教行为、对象及其区域  54-79
  第一节 宗教行为之特征  54-60
  第二节 “绝对域”与“欺罔”  60-66
  第三节 上帝实在问题  66-72
  第四节 信仰行为  72-79
第四章 自行传达:上帝及其启示  79-99
  第一节 神明者的基本规定与特征  79-85
  第二节 自行传达之形式  85-91
  第三节 “宗教人”的本质类型  91-99
第五章 的理念、哲学与宗教  99-114
  第一节 爱的理念  99-106
  第二节 哲学与宗教  106-114
参考文献  114-118

相似论文

  1. 不同类型土壤中镍的生物富集特性及其对蚯蚓的毒性效应,X131.3
  2. 蚯蚓处理猪粪秸秆适宜C/N及混合物腐熟度变化研究,X713
  3. 迟钝爱德华菌对大鲵的感染和死疫苗初次免疫保护作用,R392.1
  4. 亲密关系中的正向信念,B844.3
  5. 弗洛姆幸福观研究,B84-09
  6. 隆力奇直销策略研究,F426.72
  7. 爱德华·苏贾社会—空间辩证法的哲学批判,B712.59
  8. 年产100吨大蒜爱健素胶囊项目初步设计,TQ914.1
  9. 审美文化视野中的贾宝玉、光源氏“泛爱论”研究,I313.074
  10. 矗立的“象”—萧红、张爱玲小说意象比较研究,I207.42
  11. 汉语视听教学方案设计,H195
  12. 教育软暴力在小学阶段的表现、归因与对策,G625.1
  13. 埃瑞克·弗洛姆爱的理论观照下的《爱药》研究,I712.074
  14. 对胡塞尔《逻辑研究》的当代解读,B81
  15. 弗洛姆家庭伦理之爱研究,B823
  16. 体验+图解,TU201
  17. 论刘醒龙小说中的人文关怀,I207.42
  18. 从现象学教育学视角论英语教师个人实践知识,H319
  19. 菲、芘对蚯蚓(Eisenia foetida)的毒性机理研究,X174
  20. 汉日单音节词“爱”及其复合词的比较研究,H36
  21.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R259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宗教 > 对宗教的分析和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