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肝硬化模型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及扶正化瘀方对血浆蛋白质组影响

作 者: 刘杰
导 师: 王吉耀;陆豪杰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消化内科
关键词: 肝硬化 肝组织蛋白质组 双向凝胶电泳 质谱 血浆蛋白质组 扶正化瘀方
分类号: R285.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29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第一部分肝硬化模型肝组织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研究背景与目的: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是我国疾病防治的主要任务之一。肝纤维化是肝硬化发展的必经病理过程。蛋白质组学应用各种技术手段从整体角度分析蛋白质组成、表达水平与修饰状态的动态变化,了解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揭示蛋白质功能与细胞生命活动规律。疾病蛋白质组学为探讨疾病的发病机制、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本实验构建CCl4诱导大鼠肝硬化模型,建立肝组织蛋白质组研究的技术平台;掌握进行大鼠肝组织双向凝胶电泳所需要的各种条件;了解CCl4诱导大鼠肝硬化模型肝组织蛋白质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肝纤维化、肝硬化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n=6)给予橄榄油腹腔注射;肝硬化模型组(n=10)用CCl4(CCl4/橄榄油:v/v=1/1)按1ml/kg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8周诱导肝硬化模型。病理组织学观察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并评分,用Masson三色染色法进行胶原染色。计数肝窦内α-SMA阳性细胞数观察肝星状细胞的活化情况。对肝组织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应用PDQUST图像分析软件将肝硬化模型组与对照组肝组织2-DE胶图进行匹配,不同胶匹配点相对含量差异2倍及其以上的点为差异蛋白质点。对差异蛋白质点进行胶内消化、MALDI-TOF-TOF-MS质谱仪鉴定和数据库搜索确定差异蛋白质。用免疫印迹法验证双向凝胶电泳质谱技术鉴定的蛋白质表达改变。结果:肝硬化模型组肝组织病理均提示典型纤维间隔和假小叶形成,α-SMA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增加。肝组织双向电泳凝胶重复性满意,显示的蛋白斑点在分布、背景等方面基本一致。通过PDQUST软件分析的差异蛋白质点经胶内消化、质谱鉴定、蛋白质数据库搜索有33个点得到鉴定,分别属于28种蛋白质。在这些差异蛋白质中,有5种蛋白质仅在肝硬化模型组中出现;2种蛋白质仅在正常组出现;12种蛋白质在肝硬化模型组上调,9种蛋白质下调。这些蛋白质按其功能特性可分为与细胞增殖、能量代谢相关酶类、物质代谢和转运相关蛋白、细胞骨架和运动相关蛋白、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和热休克相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进一步证实了蛋白质组技术显示的alpha crystallin B chain变化趋势。结论:成功构建肝硬化大鼠动物模型。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从整体角度将蛋白质变化综合一起,得到CCl4诱导肝硬化大鼠肝组织蛋白质组的特征性变化。在CCl4诱导大鼠肝硬化形成过程中,肝组织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增殖、能量代谢、物质转运代谢、细胞骨架形成和运动、应激反应等参与、反映肝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第二部分肝硬化模型血浆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研究背景与目的:许多疾病可导致血浆中多种蛋白质改变,这种特征性变化对疾病诊断和疗效监测具有重要意义。迄今为止人类仅对少数血浆蛋白作为临床常规监测用于某些疾病的诊断。血浆蛋白质组的发展拓宽了对血浆蛋白质的认识。全面而系统地认识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时血浆蛋白改变情况,将有助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发病机制、诊断和药效研究。本实验将初步建立血浆蛋白质组技术平台;掌握去除大鼠血浆白蛋白和球蛋白的方法以及进行血浆双向凝胶电泳所需要的各种条件;了解CCl4诱导大鼠肝硬化疾病模型的血浆蛋白质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诊断奠定基础。方法:用CCl4制备肝硬化动物模型,单纯橄榄油腹腔注射组作为对照组。造模8周后抽取血液,同组间血浆混匀,去除血浆中白蛋白和球蛋白。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应用PDQUST图像分析软件对各种条件下除血浆白蛋白和球蛋白的效果进行评价。将肝硬化模型组与对照组血浆2-DE胶图进行匹配,不同胶匹配点相对含量的差异2倍及其以上的点为差异蛋白质点。对差异蛋白质点进行胶内消化、MALDI-TOF-TOF-MS质谱仪鉴定和数据库搜索鉴定差异蛋白质。用免疫印迹法验证双向凝胶电泳质谱技术所鉴定的蛋白质表达改变。结果:使用Albumin/IgG Removal Kit可去除血浆中大部分白蛋白和球蛋白。去除后,双向凝胶电泳显示的蛋白质斑点由处理前的260±15个增加到598±42个。胶重复性满意,显示蛋白斑点在分布、背景等方面基本一致。通过PDQUST软件分析的差异蛋白质点经胶内消化、质谱鉴定、蛋白质数据库搜索有20个点得到鉴定,分别属于16种蛋白质: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前体、载脂蛋白A-Ⅳ前体、载脂蛋白E、结合珠蛋白、前白蛋白、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α1-抗胰蛋白酶、微管相关调节激酶1、α1-巨球蛋白、补体4、α抑制剂H4重链、转铁蛋白、肝脏再生相关蛋白、波形纤维蛋白和RIKEN cDNA1700025816。免疫印迹法进一步证实了蛋白质组研究显示的结合珠蛋白变化趋势。结论:去除大鼠血浆中的白蛋白和球蛋白可明显增加双向凝胶电泳蛋白质点的显示,优化了血浆2-DE图谱。本研究建立的血浆蛋白质组研究平台可用于疾病机制的研究。CCl4诱导大鼠肝硬化模型血浆中细胞防御和免疫相关蛋白质、物质转运蛋白质、细胞骨架和转化调控蛋白、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等在表达量上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提示这些蛋白质表达改变可能与肝硬化的发病机制有关,反映了肝硬化时血浆蛋白质的整体改变。第三部分扶正化瘀方干预肝硬化大鼠血浆比较蛋白质组研究研究背景与目的:运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中药复方对CCl4诱导肝纤维化、肝硬化大鼠血浆与正常血浆蛋白质组差异表达,以期筛选出与药物作用相关的差异蛋白质,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药物治疗机制和疗效评价提供依据。目前扶正化瘀方在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及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方面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其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具有复方中药的多成分、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作用特点,蛋白质组学为从整体水平研究扶正化瘀方开辟了新途径。以CCl4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肝纤维化过程中血浆蛋白质组表达改变,揭示扶正化瘀方对肝纤维化多途径作用机制及其疗效评价。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n=6)给予橄榄油腹腔注射;肝硬化模型组(n=10)给予CCl4(CCl4/橄榄油:v/v=1/1)按1ml/kg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8周诱导肝硬化模型;扶正化瘀方组(n=10)在CCl4腹腔注射同时给予扶正化瘀方灌胃。8周后通过Masson三色染色法用图像分析仪自动分析肝脏胶原面积。应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经银染显色和PDQUST7.3软件分析凝胶图像,对三组中表达均有差异的蛋白质点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串连质谱进行鉴定。结果:扶正化瘀方干预组较模型组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胶原纤维在肝内沉积减少(8.9%±3.7%vs.12.4%±4.7%,P<0.05)。实验去除血浆中的高丰度蛋白质可获得重复性较好的血浆蛋白质图谱。共鉴定出10个明显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在这些蛋白质中,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其前体、前白蛋白、结合珠蛋白、载脂蛋白A-Ⅳ前体、补体4、α抑制剂H4重链和微管相关调节激酶1在肝硬化大鼠血浆中表达减少,扶正化瘀方干预组表达增加,肝脏再生相关蛋白和波形纤维蛋白在肝硬化大鼠血浆中表达增加,扶正化瘀方干预组表达减少。结论:动物实验证实扶正化瘀方具有抗纤维化、肝硬化的作用。本实验初步探索了药物干预下的血浆蛋白质组研究,从血浆蛋白质整体变化角度阐述了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作用,研究发现扶正化瘀方可能通过促进蛋白质合成、抗氧化、调控细胞增殖和转化等多方面发挥抗纤维化的作用。蛋白质组研究可能为复方中药疗效监测和作用机制研究开辟新途径。

全文目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4-7
中文摘要  7-11
英文摘要  11-16
前言  16-24
正文  24-81
  第一部分 肝硬化模型肝组织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24-50
    材料与方法  25-31
    结果  31-38
    讨论  38-43
    参考文献  43-50
  第二部分 肝硬化模型血浆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50-65
    材料与方法  50-54
    结果  54-58
    讨论  58-61
    参考文献  61-65
  第三部分 扶正化瘀方干预肝硬化大鼠血浆比较蛋白质组研究  65-81
    材料与方法  65-67
    结果  67-74
    讨论  74-77
    参考文献  77-81
总结  81-83
  实验主要结果  81
  实验创新之处  81-82
  实验不足之处与今后拓展方向  82-83
综述  83-95
攻读学位期间工作总结  95-97
致谢  97-98

相似论文

  1. 天然迈克尔反应受体分子的快速发现及活性研究,R284
  2. 松萝酸与依托红霉素致肝脏毒性的GC-MS代谢组学研究,R965
  3. 微波加热焚烧法处理沥青烟气的研究,X701
  4. 烟草花粉管内吞作用机制的细胞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Q942
  5. 蛋膜固相萃取在环境水样微量金属元素分析中的应用,X832
  6. 碳纳米材料在痕量元素分离富集与分析中的应用研究,TB383.1
  7. 除草剂溴苯腈与硝磺草酮在玉米和土壤中的残留研究,S481.8
  8. 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在模拟体内发病条件下培养的蛋白组学研究,S858.28
  9. 免疫共沉淀联合质谱筛选肝核因子HNF3β相互作用蛋白质及初步功能研究,R341
  10.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动物源性食品中β2-肾上腺素激动剂方法的研究,TS207.3
  11. 肝硬化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水平与肝功能状态相关性探讨,R575.2
  12.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乙肝肝硬化临床研究,R575.2
  13. 肝硬化肝性脑病的感染诱因及其部位分析,R575.2
  14. LC-MS/MS法研究黄体酮乳膏剂在Beagle犬体内的药物动力学,R96
  15. 食品包装纸中有害化学物的分析测定及迁移研究,TS206.4
  16. 抗生素干预小鼠及菌群相关疾病患者肠道菌群蛋白组分研究,R446.5
  17. 基质固相分散技术在食品农药残留分析中应用的研究,TS207.53
  18. 聚乙烯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测定及迁移研究,TS206.4
  19. 汾酒发酵过程中香味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TS262.32
  20. 三十种中成药元素含量分析及基于元素含量的中成药分类研究,R286.0
  21. 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型鉴定及药敏预测,R446.5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药学 > 中药药理学 > 中药实验药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