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秦岭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社群结构及其日活动规律

作 者: 吕九全
导 师: 李保国
学 校: 西北大学
专 业: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关键词: 秦岭金丝猴 社群结构 日活动规律 全雄单元形成
分类号: Q958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223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04年2月至2005年8月,我在陕西省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皇庙村对西梁群金丝猴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研究,该群在投食期间分为投食群和非投食群两部分活动,常年活动于的西梁海拔1400-2400m之间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通过个体识别,将研究对象划分为不同年龄-性别组,依研究内容和客观条件分别采用随机取样法、扫描取样法、焦点动物取样法,应用瞬时记录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投食时和非投食时猴群的社群结构及其活动规律进行数据收集。结果如下:西梁群由一雄多雌社会单元(One-male unit,简称OMU)和全雄单元(All-male unit,简称AMU)两种基本结构单元组成,全群包括12个OMU和2个AMU,总计150余只。2004年全群由12个OMU、1个AMU组成,总数130余只,成年性比(雌∶雄)约为3.58∶1(0-8∶1),成年雌猴与婴猴的比例(雌∶婴)为2.53∶1;2005年全群由11个OMU、2个AMU组成,总数150余只,成年性比约为4.91∶1(3-11∶1),成年雌猴与婴猴的比例约为2.25∶1。社群中各OMU的大小不等,最小的只有4只,最大的达28只,平均为11.3只。OMU的组成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OMU的平均大小2004年为10.17±4.24只,2005年为12.55±6.05只。引起OMU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个体的出生和死亡、个体在社会单元间的迁移、单元解体及新单元形成。发生迁移的个体包括青少年雄猴、亚成年和成年雌猴。OMU的变化最终导致社群大小和结构的变化,主雄替换、青年雌猴在OMU间的迁移可能是近亲繁殖避免机制的行为表现。AMU常活动于猴群外缘。AMU成员常靠近OMU内的雌猴,OMU主雄对AMU成员有警戒与驱逐行为,阻止AMU成员的靠近。研究期间观察到一例青少年AMU形成,根据观察结果,描述了该AMU的形成过程。通过个案描述,分析了西梁群AMU与OMU间的相互关系及AMU的形成。西梁群金丝猴的日活动节律和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规律反映了其秦岭生境的适应。其昼间各种行为依所占时间比例依次为:取食(34.64±1.70%)、休息(26.83±1.69%)、理毛(11.58±0.96%)、移动(18.93±1.08%)和其他行为(8.02±0.82%)。金丝猴群在清晨醒来就开始活动,经短距离(约100-500m)移动后开始第一次取食,直至中午;中午时分进入集体休息期,大约休息2小时;之后开始第二次取食,边觅食边移动,直到近黄昏时停止移动并选择夜宿点,天黑后进入夜间睡眠。取食和休息是昼间活动的主要行为类型,在每天的上、下午各有一个取食高峰、每天中午有一个较长时间的集体休息期。昼间各行为类型所占时间比例在不同年龄-性别组间,及同一年龄-性别组的个体在不同季节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反映了金丝猴为适应栖息环境,形成了相应的活动时间分配对策。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英文摘要  5-9
第一章 川金丝猴研究进展  9-22
  1.1 川金丝猴的分类地位与分布  10-13
  1.2 川金丝猴研究历史与现状  13-16
  1.3 川金丝猴的社群结构  16-17
  1.4 秦岭金丝猴研究概况  17-18
  1.5 研究设计方法与目标  18-19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19-22
第二章 秦岭金丝猴的社群结构  22-55
  第一节 前言  22-23
  第二节 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  23-29
    2.2.1 研究地点与对象  23-24
    2.2.2 研究方法  24-29
      2.2.2.1 个体识别  26-27
      2.2.2.2 年龄-性别组的划分  27
      2.2.2.3 OMU与AMU的界定  27-28
      2.2.2.4 投食观察  28
      2.2.2.5 野外跟踪观察  28-29
  第三节 研究结果  29-51
    2.3.1 秦岭金丝猴西梁群的社群结构  29-37
      2.3.1.1 社群组成  29
      2.3.1.2 社群基本组成单位: OMU与AMU  29-37
    2.3.2 社会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37-41
      2.3.2.1 OMU间的相互关系及主雄间的冲突与协作  37-39
      2.3.2.2 OMU-AMU间的相互关系  39-41
    2.3.3 被替代主雄的存在方式  41-44
    2.3.4 AMU的结构及其活动方式  44-46
    2.3.5 社会单元结构变动与单元间个体流动  46-48
    2.3.6 青年雌猴初次生育与单元间迁移: 一种可能是避免近亲繁殖的行为策略  48-49
    2.3.7 秦岭金丝猴一个青少年AMU的形成  49-51
  第四节 讨论  51-55
    2.4.1 秦岭金丝猴的社群结构  51-52
    2.4.2 雌猴在社会单元间的迁移  52-53
    2.4.3 AMU的形成  53-55
第三章 秦岭金丝猴的日活动规律  55-64
  第一节 前言  55-56
  第二节 研究地点和方法  56-58
    3.2.1 研究地点  56
    3.2.2 研究方法  56-58
      3.2.2.1 季节的划分  56-57
      3.2.2.2 观察与取样  57
      3.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57-58
  第三节 研究结果  58-61
    3.3.1 秦岭金丝猴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  58-61
      3.3.3.1 昼间活动时间分配的季节变化  59
      3.3.3.2 不同性别-年龄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的差异  59-61
  第四节 讨论  61-64
研究总结  64-65
参考文献  65-79
致谢  79

相似论文

  1. 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豆雁的越冬食性和行为研究,Q958
  2. 秦岭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母婴关系、雄性照顾及一至二岁内幼猴发育行为的研究,Q958.1
  3. 当下徽派民居的应用性研究,TU-86
  4. 小神农架川金丝猴的行为和生态研究,Q958
  5. 秦岭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采食和家域行为的研究,Q958
  6. 普氏野马在圈养和放归条件下的行为比较研究,Q958
  7. 秦岭金丝猴一个投食猴群等级关系的研究,Q958
  8. 乌岩岭保护区黄腹角雉栖息地植被类型及植食性食物研究,Q958
  9. 广东罗坑鳄蜥性二型性及咬力研究,Q958.1
  10. 福建兴化湾西岸越冬水鸟多样性与生境选择研究,Q958
  11. 千岛湖岛屿社鼠的巢区和领域研究,Q958.1
  12. 棘胸蛙非特异性免疫在多种环境胁迫下的反应特征,Q958.1
  13. 温州天河不同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研究,Q958.8
  14. 环境胁迫对棘胸蛙(Paa spinosa)抗坏血酸及其生物合成能力的影响,Q958.1
  15. 广义花臭蛙的形态量度和遗传分化研究,Q958
  16. 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豆雁的越冬食性和行为研究,Q958
  17. 河南济源太行隆肛蛙(Feirana taihangnicus)种群的骨龄学研究,Q958
  18. 基于稳定同位素方法的中国林蛙陆生食物链研究,Q958
  19. 赣江流域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Q958.8
  20. 用分子鉴定方法对岩礁海藻附植动物多样性和生态学的探索研究,Q958.8
  21. 河南大别山两栖动物多样性及繁殖生态研究,Q958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动物学 > 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