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

作 者: 王树青
导 师: 陈会昌
学 校: 北京师范大学
专 业: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关键词: 自我同一性 同一性状态 “大五”人格 因果取向 自我不一致 分离-个体化 亲子依恋
分类号: G44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2648次
引 用: 3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处于青少年晚期的大学阶段是自我同一性形成与巩固的关键时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影响因素与机制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核心问题,有关理论和实证研究主要涉及个体因素与家庭环境两个方面。个体特征因素直接作用于同一性形成过程,家庭环境一般要通过与个体特征的相互作用才能对同一性发展产生影响。本研究从人格、因果取向和自我不一致三个个体因素以及依恋与分离-个体化两个家庭因素来考察大学生同一性状态的影响因素,探讨家庭环境与个体因素的单独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采取整群抽样法从济南、徐州和太原选取7所普通高校的大一至大四的1131名大学生,使用修订后的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Bennion & Adams, 1986),“大五”人格问卷(Costa & McCrae, 1992),因果取向问卷(Deci & Ryan, 1985),自我不一致问卷(Hardin, 2002),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Armsden & Greenberg, 1987),青少年分离-个体化测验(Levine, et al., 1986)进行集体问卷施测,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人格中的开放性和谨慎性对同一性获得有较强的正向预测作用,情绪性较强地正向预测同一性延缓,谨慎性与早闭状态有较强的正向联系,外向性、开放性较强地负向预测同一性扩散。因果取向中的自主取向负向预测同一性早闭,控制取向较强地正向预测同一性获得和延缓状态,非个人取向较强地正向预测同一性扩散,负向预测获得状态。自我不一致较强地正向预测同一性扩散,负向预测获得状态。(2)除人格中的开放性对同一性获得状态和扩散状态有直接影响外,五种人格特质主要以因果取向或自我不一致为中介对同一性状态产生间接影响。(3)良好的亲子依恋可较强地正向预测同一性获得,负向预测扩散状态。积极的分离-个体化对同一性获得状态有很强的正向预测作用,消极的分离-个体化与同一性扩散有很强的正向联系。亲子依恋与积极分离-个体化有很强的正向联系,对消极的分离-个体化有很强的负向预测作用。(4)除对同一性早闭状态有直接预测作用外,亲子依恋主要以积极和消极的分离-个体化为中介对四种同一性状态产生间接影响。(5)高的亲子依恋与低的谨慎性、开放性相结合,可对同一性早闭做出较强预测。不论亲子依恋高低,高外向性都可预测较高水平的同一性延缓。高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谨慎性与低的消极分离-个体化相结合,最有利于同一性获得。在高开放性条件下,高积极分离-个体化预测较高的同一性延缓和较低的同一性早闭。(6)亲子依恋除对同一性获得和早闭状态有直接预测作用外,主要以因果取向或自我不一致为中介对同一性状态产生间接影响;分离-个体化除对同一性状态有直接预测作用外,主要以因果取向或自我不一致为中介对同一性状态产生间接影响。(7)亲子依恋主要通过分离-个体化和因果取向/自我不一致的两级中介变量对同一性状态产生间接影响,且亲子依恋对同一性早闭状态有较强的直接正向预测作用。(8)在分离-个体化与同一性获得、早闭状态的关系中同时存在人格的调节作用与因果取向/自我不一致的中介作用,且在消极分离-个体化与同一性获得状态关系中发现了谨慎性有中介的调节作用,即谨慎性的调节作用完全是以自我不一致为中介实现的。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7
引言  7-8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8-35
  1 自我同一性的理论与概念  8-15
  2 自我同一性与个体因素  15-23
  3 自我同一性与家庭因素  23-33
  4 自我同一性形成中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的协同作用  33-35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35-41
  1 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5-37
  2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  37-39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39-40
  4 研究设计流程  40-41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41-106
  研究一: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基本特点与个体因素——人格、因果取向、自我不一致同一性状态的关系  41-64
    1 研究目的  41
    2 研究假设  41
    3 研究方法  41-47
    4 结果与分析  47-59
    5 讨论  59-63
    6 小结  63-64
  研究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家庭因素——亲子依恋分离-个体化与同一性状态的关系  64-76
    1 研究目的  64
    2 研究假设  64
    3 研究方法  64-67
    4 结果与分析  67-72
    5 讨论  72-75
    6 小结  75-76
  研究三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中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的协同作用  76-106
    1 研究目的  76
    2 研究假设  76
    3 研究方法  76-77
    4 结果与分析  77-100
    5 讨论  100-105
    6 小结  105-106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106-112
  1 家庭环境因素与个体特征因素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协同作用机制  106-107
  2 个体特征因素与同一性状态之间的关系  107-108
  3 家庭环境因素与同一性状态之间的关系  108-110
  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10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110-112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112-113
  1 大学生的个体因素与同一性状态之间的关系  112
  2 大学生的家庭因素与同一性状态之间的关系  112
  3 在对大学生同一性状态的影响中家庭因素与个体因素之间的协同作用  112-113
参考文献  113-119
附录  119-124
后记  124

相似论文

  1.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B844.2
  2. 初中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性心理的关系研究,G444
  3. 大学生亲子依恋、自我同一性与职业探索的关系研究,B844.2
  4. 福州市硕士研究生择偶焦虑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关系研究,B844.2
  5.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与大学生心理需求研究,B844.2
  6. 大学生人格特质、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G641
  7. 90后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同一性和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B844.2
  8. 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B844.2
  9. 羞耻与内疚的认知评价过程研究,B842.1
  10. 新手型公务员胜任力模型与人格因素研究,D630.3
  11. 论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吉普斯》中吉普斯的心理嬗变,I561
  12. 大学生自我同一状态与家庭功能、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B844.2
  13. 盖伦·斯特劳森论自我,B089
  14. 大学新生分离—个体化与家庭亲密度、学校适应的关系,B844.2
  15. 大学生自我发展与家庭系统分化、心理分离个体化的关系,G441
  16. 大学生存在焦虑、自我同一性与焦虑、抑郁关系研究,B844.2
  17. 自我同一性状态和自我呈现技巧与大学生社交网站受欢迎程度的关系研究,B844.2
  18. 工读学校学生依恋及其与自我同一性关系的研究,G765
  19. 自我同一性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G641
  20.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现状与形成机制的探索性研究,B844.2
  21. 情绪智力、自我同一性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B844.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教育心理学 > 学生心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