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粒状铁系统处理氯代烃—苯系物混合污染物的研究

作 者: 何承涛
导 师: 钟佐燊;刘菲
学 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专 业: 环境工程
关键词: 氯代烃 石油烃 还原脱氯 竞争吸附 粒状铁
分类号: X52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27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地下水污染多以化学性质各异的污染物共存的形式出现,氯代烃石油烃由于在地下水有机污染中检出率高,毒性大,难降解而倍受关注。本文以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和苯、甲苯、二甲苯(BTX)为研究对象,采用批实验和柱实验,研究粒状铁反应系统中的竞争反应和竞争吸附的特性和规律,探讨混合污染物对粒状铁降解氯代烃反应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粒状铁对苯、甲苯、二甲苯的等温吸附可以较好地用非线性的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表达。粒状铁对三种化合物的吸附能力表现为:二甲苯>甲苯>苯。(2)粒状铁对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的等温吸附平衡是一个准平衡等温吸附,由于有化学降解反应的同时发生。粒状铁对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的等温吸附可以较好地用非线性的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表达。粒状铁对它们的吸附能力表现为:四氯乙烯>三氯乙烯。粒状铁对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的降解可以较好地用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来表达。(3)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混合时,三氯乙烯的吸附系数KF比单独存在时下降了约30%,四氯乙烯的吸附系数KF比单独存在时下降了约8%,发生了竞争吸附。三氯乙烯的降解反应速率常数Ksa比单独存在时下降了约31%。四氯乙烯的降解反应速率常数Ksa比单独存在时减少了约33%。发生了竞争反应。(4)加入低浓度的BTX后,三氯乙烯的吸附常数KF下降了78%。加入高浓度的BTX后,三氯乙烯的吸附常数KF下降了84%。表明BTX的浓度越大,竞争吸附程度越大,三氯乙烯的吸附量越低。加入低浓度的BTX后,三氯乙烯的降解反应速率常数Ksa值变化不明显。加入高浓度的BTX后,三氯乙烯的降解反应速率常数Ksa值增加了12%,变化也不大。(5)加入低浓度的BTX后,四氯乙烯的吸附常数KF下降了38%。加入高浓度的BTX后,四氯乙烯的吸附常数KF下降了85%。表明BTX的浓度越大,竞争吸附程度越大,四氯乙烯的吸附量越低。加入低浓度的BTX后,四氯乙烯的降解反应速率常数Ksa值增加了约50%。加入高浓度的BTX后,四氯乙烯的降解反应速率常数Ksa值增加了约50%。(6)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还原反应由于竞争活性点受到影响,然而只有三氯乙烯吸附竞争非活性点受到影响。这表明了在铁表面反应点和吸附点是不同的物理化学实体。(7)地下水共混物通过竞争粒状铁表面有限数量的反应点和吸附点,会影响氯代烯烃的吸附和降解,这决定于共混物的物理化学性质。(8)在设计和评价铁格栅处理系统时,要考虑在粒状铁表面非活性点的吸附作用。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7
Abstract  7-12
第一章 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  12-29
  1.1 地下水有机污染现状与危害  12-19
    1.1.1 地下水有机污染概述  12-13
    1.1.2 地下水有机污染现状  13-14
    1.1.3 地下水有机污染的危害  14-17
    1.1.4 饮用水法规  17-19
  1.2 有机污染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19-24
    1.2.1 氯代烃处理方法  19-22
      1.2.1.1 物理处理方法  19-20
      1.2.1.2 化学处理方法  20-21
      1.2.1.3 生物处理方法  21-22
    1.2.2 石油烃处理方法  22-24
      1.2.2.1 物理处理方法  22-23
      1.2.2.2 化学处理方法  23
      1.2.2.3 生物处理方法  23-24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24-26
    1.3.1 研究现状  25-26
    1.3.2 存在问题  26
  1.4 本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26-29
    1.4.1 研究背景  26-27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7-28
    1.4.3 拟完成的研究内容  28-29
第二章 实验设计  29-38
  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29-32
    2.1.1 主要实验材料  29-30
    2.1.2 主要仪器  30
    2.1.3 测试方法  30-32
  2.2 实验方法  32-34
    2.2.1 批实验方法  32-33
    2.2.2 柱实验方法  33-34
  2.3 实验内容  34
    2.3.1 批实验内容  34
    2.3.2 柱实验内容  34
  2.4 实验精度保证  34-38
    2.4.1 实验方法的选择  34-35
    2.4.2 目标污染物溶液的配制  35-37
    2.4.3 分析测试方法  37-38
第三章 批实验结果与讨论  38-70
  3.1 粒状铁对苯、甲苯、二甲苯(BTX)的等温吸附实验  38-43
    3.1.1 实验目的  38
    3.1.2 实验方法  38-39
    3.1.3 数据处理模型  39
    3.1.4 结果分析与讨论  39-43
      3.1.4.1 等温吸附平衡时间的确定  39-40
      3.1.4.2 等温吸附平衡方程  40-42
      3.1.4.3 结果分析比较  42-43
  3.2 粒状铁对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的吸附和降解  43-52
    3.2.1 实验目的  43
    3.2.2 实验方法  43-44
    3.2.3 数据处理模型  44
    3.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4-52
      3.2.4.1 粒状铁对三氯乙烯的吸附  44-46
      3.2.4.2 粒状铁对三氯乙烯的降解  46-47
      3.2.4.3 粒状铁对四氯乙烯的吸附  47-48
      3.2.4.4 粒状铁对四氯乙烯的降解  48-50
      3.2.4.5 结果分析比较  50-52
  3.3 粒状铁系统中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共存时的竞争吸附和竞争反应  52-58
    3.3.1 实验目的  52
    3.3.2 实验方法  52
    3.3.3 数据处理模型  52-53
    3.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58
      3.3.4.1 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的竞争吸附  53-54
      3.3.4.2 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的竞争反应  54-56
      3.3.4.3 结果分析  56-58
  3.4 粒状铁系统中三氯乙烯和BTX 共存时的竞争吸附和反应  58-63
    3.4.1 实验目的  58
    3.4.2 实验方法  58-59
    3.4.3 数据处理模型  59
    3.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9-63
      3.3.4.1 三氯乙烯和低浓度BTX 的混合  59-60
      3.3.4.2 三氯乙烯和高浓度BTX 的混合  60-62
      3.3.4.3 结果分析  62-63
  3.5 粒状铁系统中四氯乙烯和BTX 共存时的竞争吸附和反应  63-68
    3.5.1 实验目的  63
    3.5.2 实验方法  63-64
    3.5.3 数据处理模型  64
    3.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64-68
      3.5.4.1 四氯乙烯和低浓度BTX 混合  64-65
      3.5.4.2 四氯乙烯和高浓度BTX 混合  65-67
      3.5.4.3 结果分析  67-68
  3.6 本章小结  68-70
第四章 柱实验结果与讨论  70-79
  4.1 实验目的  70
  4.2 实验方法  70-71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71-77
    4.3.1 三氯乙烯、苯浓度变化情况及分析  71-74
      4.3.2.1 三氯乙烯柱子中浓度变化情况  71-72
      4.3.2.2 三氯乙烯和苯混合柱子中浓度变化情况  72-74
      4.3.2.3 浓度变化分析  74
    4.3.2 碱度变化情况及分析  74-76
    4.3.3 铁离子变化情况及分析  76
    4.3.4 pH 值变化情况  76-77
  4.4 本章小结  77-79
第五章 机理探讨及影响分析  79-89
  5.1 吸附机理分析  79-81
  5.2 还原反应机理  81-84
  5.3 降解/吸附概念模型  84-85
  5.4 预处理方法对反应影响  85-87
  5.5 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影响差异分析  87
  5.6 本章小结  87-89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89-92
  6.1 主要结论  89-90
  6.2 存在问题及建议  90-92
参考文献  92-101
致谢  101-102
作者简介  102

相似论文

  1. 超声处理RTM成型酚醛/乙醇在石英纤维表面的竞争吸附,TB332
  2. 挥发性氯代烃类化合物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与修复技术筛选研究,X820.4
  3. 产表面活性剂的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特性的研究,X172
  4. 典型石油污染场地有机污染物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X502
  5. 关于淮南11槽煤注入二氧化碳驱替煤层甲烷的实验研究,TD712
  6. 地下水石油烃生物降解特性及室内模拟修复效果研究,X523
  7. 南极海洋石油烃低温降解菌Shewanella sp.NJ49加氧酶及其基因研究,X172
  8. 苯、甲苯对粒状铁去除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的柱实验研究,X132
  9. 基于QCM-D技术的生物材料表面蛋白吸附行为研究,R318.08
  10. 环境污染物邻氯苯酚的电催化还原脱氯研究,O646.54
  11. 油酸-Pluronic包覆纳米级零价铁合成及水中2,4-二氯酚降解研究,X52
  12. 石油污染土壤的花卉植物修复研究,X53
  13. 产表面活性剂石油降解菌的选育及对陕北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试验研究,X172
  14. 福建稻田细菌群落PCR-DGGE分析和石油烃降解基因克隆,S154.3
  15. 胶州湾石油烃和其它环境因子的时空分布及其相关性研究,P734.43
  16. 含油污泥的堆肥处置及植物修复效果评价,X703
  17. 二硝基二甲苯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实验研究,X50
  18. 人为影响下渤海渔业资源的衰退机制,S937
  19. 深部煤层处置CO_2多物理耦合过程的实验与模拟,TD711
  20. 石油烃污染对僧帽牡蛎的氧化胁迫,X503.2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 地下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