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孔孟荀“名分”思想研究

作 者: 丁小丽
导 师: 周桂钿
学 校: 北京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史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荀子 名分 社会角色 角色规范 社会秩序
分类号: B22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2年
下 载: 638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中国传统社会,“名分”往往用来指代某一社会个体的身份和地位,是人们普遍使用的的日常用语。从现代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名分”的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社会角色及其规范。它是古代中国人用来构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核心概念,与传统中国社会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社会管理的角度对“名分”的深刻含义及其思想来源进行分析和研究,对理解传统中国社会的构序方式,乃至从新的角度看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名分”这一概念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形成与当时构建新的社会秩序、创立新的社会管理体制密切相关。本文首先对“名”、“分”两字字义的来源以及“名分”概念的产生过程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讨论“名分”的基本概况,认为“名分”思想可以从三个基本层面加以把握,即信仰与价值,制度与规范,教育与教化等。以此为分析框架,本文对先秦儒家学派不同时期的代表——孔子孟子荀子的“名分”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试图勾勒“名分”思想在先秦时期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基本历程,揭示“名分”背后蕴涵的深刻意义。孔子是“名分”思想的开山鼻祖,他发现了“名器”在构建和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和意义,因而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信仰和价值体系,指出只有社会个体尊重“名器”,践履自身的角色规范,才能实现社会的有序化,维护社会稳定。身处战国中期的孟子从现实“人爵”制度的蜕变和异化中认识到,构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根基在于端正个体的信仰和价值观念,因而主张从“正人心”出发救治乱世。他探索了“正人心”的种种途径和方法,指出培养个体道德是实现社会有序稳定的根本保障,认为人们只有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态度践履各种社会规范,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荀子作为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吸收了诸子百家在“名分”思想方面的思考和创造,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名分”思想体系。他坚持儒家的信仰与价值观念,批驳百家之说,主张充分运用“名”的功能为构建新的社会秩序服务。他考察了社会的构成方式以及个体的自然属性及认知能力,以“群”、“欲”、“辨”三方面为基点,论证了社会规范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分”为基础上沟通了“礼”、“法”,对“礼”进行了重释和创新,勾勒出新秩序系统——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框架。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6
英文摘要  6-7
导言  7-24
  一、“名分”是什么  7-8
  二、“名分”的由来  8-18
  三、“名分”思想的基本构架  18-24
上篇 孔子的“正名”思想  24-46
  第一章 孔子的名器观  25-31
    一、“名以出信,信以守器”  26-28
    二、“孝”“友”“亦为政”  28-31
  第二章 孔子的“正名”论  31-46
    一、“为政之先”在于“正名”  31-36
    二、“克己复礼为仁”  36-41
    三、“作《春秋》”“以道名分”  41-46
中篇 孟子的“正心”思想  46-82
  第三章 孟子的“人爵”观  48-56
    一、“天爵”与“人爵”  48-50
    二、“劳心”与“劳力”  50-53
    三、“仕在事道”、职在尽责  53-56
  第四章 孟子的“正人心”论  56-68
    一、“以斯道觉斯民”  56-59
    二、“心”与“政”、“事”  59-60
    三、“身正而天下归之”  60-61
    四、“心之官则思”  61-64
    五、“求放心”  64-66
    六、“仁义皆内”  66-68
  第五章 孟子的“执中有权”说  68-82
    一、执中  68-77
    二、权  77-82
下篇 荀子的“明分”思想  82-116
  第六章 荀子的“群”论  84-89
    一、“人生不能无群”  84-85
    二、“人何以能群?曰:分”  85-86
    三、“君者,善群也”  86-89
  第七章 荀子的“名”论  89-100
    一、“名辞也者,志义之使也”  89-92
    二、“期命辩说”乃“王业之始”  92-94
    三、“擅作名,犹为符节度量之罪也”  94-96
    四、“制名之枢要”  96-100
  第八章 荀子的“明分”论  100-116
    一、“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  101-104
    二、“分莫大于礼”  104-109
    三、“礼义法度生于圣人之伪”  109-116
结语  116-118
参考文献  118-123

相似论文

  1. 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研究,B222.6
  2. 对80后社会角色担当问题的思考,D669.5
  3. 孔子教育思想研究,G40-092
  4. 孔子教学理念操作转换研究,G420
  5. 孔子学院海外文化传播策略研究,G206
  6.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新闻传媒研究,G210
  7. 孟子人性思想与我国现代理想人格的塑造,B222
  8.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学研究,G633.3
  9. 韩国孔子学院汉语口语课堂教学的调查与研究,H195
  10. 海外孔子学院的教材研究,H195
  11. 孟子思想的内在超越性,B222.5
  12. 孟子与柏拉图的政治伦理思想比较,B82-051
  13. 由外在之礼到内在之礼,B222.5
  14. 歌剧《孔子》中孔子的形象塑造和演唱分析,J822
  15. 《荀子》说理方式研究,I206.2
  16. 屈宋荀辞赋文体研究,I207.22
  17. 《论语》引《诗》刍议,I206.2
  18. 从农民工到市民的角色转换探索,C912
  19. 从汉语言国际传播看中国软实力的提升,G206
  20. 公共坐具与坐憩行为关系研究,TU984
  21. 儒道忧患意识之差异,B82-09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先秦哲学(~前220年) > 儒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