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说文通训定声》词义引申研究

作 者: 安兰朋
导 师: 白兆麟
学 校: 安徽大学
专 业: 汉语言文字学
关键词: 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 《说文解字注》 义位 转注 引申 引申义列
分类号: H13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607次
引 用: 8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是对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所揭示的词义引申现象做总体性的研究。全文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论,介绍选题的意义、运用的理论及方法、与研究相关的几个问题。 第二部分为对词义引申问题及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研究的回顾,其中还区分了词义引申与词义发展及词义演变、词义变化的关系。本文认为词义发展、词义演变、词义变化是处于同一层级的概念。广义的引申就是词义的发展,狭义的引申是词义发展的一种方式。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本文采用了广义的概念。 第三部分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与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关于词义引申说的比较研究,将其不同之处归纳为十个方面,并逐一进行了分析,从语言表达方式、继承与发展、引申理据的说明、说解方式的差异、观点之分歧等方面评价两者之得失。 第四部分是对朱骏声的词义引申观点的研究。其中分析了朱氏关于转注的理论,归纳了朱氏所揭示的词义引申方式,共有十三种,即个别到一般、部分与整体、实虚引申、动静引申、因果引申、功能引申、部位引申、相似引申、转移引申、制料与成品、时空引申、致使义成固定义、正反引申。并对朱氏在分析词义引申时所涉及的文字分化现象从五个方面给予说明,即由于形符不同而形成的异体字、由于声符不同而形成的异体字、由省形而形成的异体字、由组字部件位置不同而形成的异体、文字来源不同而形成的异体。 第五部分主要是对朱氏的转注说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做出的评价。此外,对朱氏《说文通训定声》其他方面的学术成就也予以评述,如关于声义关系的探讨、编排方式对后世的影响、词义系统理论对后人的影响、对文字孳乳的关注等。 最后为两个附录:其一为朱书前五部的词义引申义列的例证分析,其二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涉及词义引申的条目。以此供读者参阅。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6
英文摘要  6-8
导论  8-11
  一、选题的意义  8-9
  二、运用的理论与方法  9-10
  三、关于研究的几点说明  10-11
第一章 对词义引申《说文通训定声》研究的回顾  11-16
  一、关于“引申”及相关概念的区分  11-15
    1.关于词义引申的相关说法  11-13
    2.关于词义引申的研究  13-15
  二、对朱骏声及其《说文通训定声》的研究  15-16
第二章 段、朱词义引申说之比较  16-74
  一、段、朱之比较  16-17
    1.两家说解不同的  16
    2.两家说解相同的  16-17
  二、比较之具体说明  17-68
    1.有无论述之别  17-23
    2.朱氏其他部分之引申  23-30
    3.引申与假借之别  30-51
    4.引申假借交互  51-52
    5.两家说解迥然有别者  52-58
    6.依朱之体例当为假借者  58-59
    7.引申与【别义】之别  59-60
    8.各有侧重,合之更全  60-62
    9.两相比较,朱说更为全面  62-65
    10.概括与具体之别  65-68
  三、对段、朱的评价  68-74
    1.语言表述方面  68-69
    2.继承与发展  69-70
    3.引申理据的说明  70-72
    4.说解方式之差异  72-73
    5.观点之分歧  73-74
第三章 朱氏《定声》对词义引申的研究  74-121
  一、朱骏声的转注理论  74-78
  二、朱氏词义引申解说  78-113
    1.概说  78-79
    2.朱氏《定声》中揭示出的引申方式  79-113
  三、文字分化之研究  113-121
    1.文字分化概说  113
    2.文字分化之类型  113-120
    3.小结  120-121
第四章 对朱氏《说文通训定声》的评价  121-133
  一、关于“转注”方面  121-128
    1.理论部分  121-122
    2.实践部分  122-128
  二、其他方面  128-133
    1.对声义关系的研究  128-130
    2.编排体例对后世的影响  130-131
    3.注重词义系统的研究对后世的影响  131
    4.注重文字之间的孳乳关系  131-133
参考资料  133-137
附录一 朱氏引申义列之分析  137-173
附录二 《段注》中的词义引申义例  173-182
后记  182

相似论文

  1. 《说文解字注》异读字研究,H161
  2. 聲符示源舆词族構建研究,H13
  3. 从词义表达和词义引申的角度谈英汉翻译,H315.9
  4. 顾炎武《音论》研究,H116
  5. 《说文通训定声》重言形况字研究,H131
  6. 朱骏声转注新探,H131
  7. 朱骏声的转音理论及其古韵分部,H114
  8. 《说文解字》释义考证,H161
  9. 英日汉朝“鼻”的语义对比研究,H030
  10. 字符的诞生,H122
  11. 《说文解字注》同源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H131
  12. 现代汉语单义词研究,H136
  13. “开合类”单音动词与受事名词的搭配研究,H146
  14. 转义人名的应用分析,H030
  15. 古诗词中“绿”颜色组合词的文化解析,H136
  16. 现代汉语抽象名词及其搭配分析,H146
  17. 从词汇石化现象谈义位的民族性,H195
  18. 清代“转注”学说研究,H122
  19. “大”及“大”族副词的意义及其演变,H146
  20. 清代“假借”学说研究,H122
  21. 《诗》毛传“某,某(也)”式单音词训释初探,H13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义、词汇、词义(训诂学) > 古代词汇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