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 者: 易春秋
导 师: 谢春涛
学 校: 中共中央党校
专 业: 中共党史
关键词: 建国十七年 中学 思想政治教育 德育 政治课 班主任 共青团 少先队 学生会 课外教育 校外教育 学生守则教育 榜样教育 劳动教育 阶级教育
分类号: G63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1540次
引 用: 1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以大量资料为基础,将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中国社会变动的历史背景中,以时间为线索,分为五个阶段对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对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历史评价,并提出了若干思考。 论文由绪论、正文(共五章)和结语组成。 绪论。阐述了本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研究现状,说明了研究方法、写作框架以及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国民经济恢复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49 年 10 月~1952 年底)。党和国家继承和发扬老解放区学校教育和长期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在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和借鉴苏联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新民主主义思想教育,主要锋芒指向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思想,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普通中学中的重要地位。此时,加强了对师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通过政治课和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结合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了学校内的共产党、青年团、学生会、少年儿童队组织,形成了以普遍开设政治课为主体,密切结合各项政治运动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 第二章,社会主义改造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3 年初~1956 年底)。新中国在恢复国民经济基础上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第一部《宪法》,着手实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此相适应,中学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提出了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举措,一方面加强了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另一方面,也使政治课的地位日益弱化。此时,加强了时事政策教育,在实践中开辟了学生守则教育、劳动教育榜样教育校外教育等多种途径,逐步形成了在党支部领导下,由班主任、团、队、学生会等各方面配合的经常化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第三章,“左”倾政治运动冲击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7 年初~1960 年底)。这一时期,曾一度强调加强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恢复政治课,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部《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但 1957 年反右斗争开始后,紧接着进行的“大跃进”和“教育革命”、“反对右倾机会主义”斗争,“左”的思想开始抬头,并逐渐占了上风。由于“左”倾政治运动的冲击,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切围绕着运动转。在政治课教学上,以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代替了原来设置的政治课,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章还阐述了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第四章,调整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1 年初~1963 年底)。以贯彻“八字方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为标志,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开始逐步扭转前一时期“左”的倾向,政治课也开始进行调整,并继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此时期,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德育和智育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既切实贯彻教学为主的原则,又不放松德育。在德育工作中既重视政治教育、榜样教育、劳动实践,又加强了以学生守则为中心的道德品质教育,既继续发展并逐步完善校内各教育阵地的作用,又开始重视校外教育,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开始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但是 1962 年召开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强调阶级斗争为纲,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左”的影响,开始加强贯彻阶级教育,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波折。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既伴随着正确的内容又交织着“左”的偏向。第五章,“反修防修”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4 初~1966 年 5 月)。1964 年春节,以毛泽东就教育问题发表的“春节谈话”为始,发表了一系列对教育问题的指示,其中很多内容对中国教育的改革有积极意义,但同时,讲话内容也包含一些“左”的因素。随着中苏分裂,美国采取反共的“和平演变”战略,毛泽东日益重视“反修防修”,并展开了一系列“反修防修”的运动,一时间,“反修防修”席卷教育领域,开始批判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改革教育制度。在此背景下,毛泽东提出 “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同时在城乡社会主义教育(“四清”)运动的影响下,使本已从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日益加强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意识更加强化。1964 年 7、8 月间,全国高、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的召开,阶级斗争教育成为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迷误之中。本章还阐述了以政治课为主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情况,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学解放军、学大庆运动的情况,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继续加强和校外教育、家庭教育的情况。

全文目录


绪论  11-27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2
  二、研究现状  12-24
  三、论文研究方法、写作框架及学术创新  24-27
第一章 国民经济恢复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49 年10月~1952 年底)  27-63
  一、新中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确立  27-35
  二、通过政治课和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5-48
  三、政治运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48-54
  四、发挥党、团组织和少先队、学生联合会等的作用  54-60
  小结  60-63
第二章 社会主义改造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3 年初~1956 年底)  63-92
  一、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提出  63-68
  二、学习苏联,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68-76
  三、时事政策教育  76-80
  四、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途径  80-89
  小结  89-92
第三章 “左”倾政治运动冲击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7 年初~1960 年底)  92-138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  92-100
  二、“左”倾政治运动的强大冲击  100-112
  三、政治课与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112-123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途径展开  123-134
  小结  134-138
第四章 调整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1 年初~1963 年底)  138-175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整  138-144
  二、调整中的波折  144-147
  三、政治课的调整及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147-162
  四、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162-173
  小结  173-175
第五章 “反修防修”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4 年初~1966 年5 月)  175-221
  一、“反修防修”席卷中学教育领域  175-184
  二、“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184-190
  三、以政治课为主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190-208
  四、其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208-218
  小结  218-221
结语  221-235
  一、历史评价  221-231
  二、几点思考  231-235
参考文献  235-248
后记  248

相似论文

  1. 毛泽东的教育思想研究,G40-092
  2. 一九五○年代中国的科学批判,N092
  3. 瑞丽市农村中学德育问题研究,G631
  4. 对“新中国十七年劳动教育”的历史考察,D651.7
  5. 蒙古族中学劳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G631
  6. 当前小学生劳动教育问题探析,G621
  7. 道德榜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研究,G641
  8. 建国以来大学生榜样教育研究,G641
  9.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B27
  10. 社会转型时期的榜样教育研究,G41
  11. 宁波市中小学生榜样调查,G635.5
  12. 保定校外手风琴教育调查研究,J624.3
  13. 校外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培养途径的实践研究,G521
  14. 近代中国抵制洋货运动研究(1905-1937),K26
  15. 内蒙古自治区少先队发挥德育功能的现状与对策,D432.51
  16. 高校共青团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D297
  17. 高校学生会的德育功能研究,G641
  18. 社会转型期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对策研究,D432.51
  19. 论少先队的系统发展与改革,D432.51
  20. 高校学生会领导的领导风格对成员组织承诺的影响:以组织公平作为中介变量,G645.5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中等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