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非典型指令句的功能研究

作 者: 陈曌
导 师: 李晗蕾
学 校: 哈尔滨师范大学
专 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非典型指令句 语用 语义 话语实现 文化功能
分类号: H14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非典型指令句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指令句,它在求取事物的同时也某种程度上给予了听者一定的信息,并在话语功能及形式方面与现代汉语祈使句有着密切的联系。非典型指令句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颇多且独具特色,本文运用言语行为及系统功能语言学等相关理论,采用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对非典型指令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和研究,从该类指令句的语用语义话语实现手段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并对其特殊的文化功能及发展趋势给予了一定的说明和解释。首先,本文从言语行为、祈使句功能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非典型指令句进行了基本的界定。认为非典型指令句是汉语中一种不完全实施指令行为的祈使句,它在使用过程中不但保有原有的指令功能,还发展和延伸出其他新的功能。其次,对非典型指令句进行了程度上的分类,考察了不同类型的非典型指令句所具备的功能意义以及相互间的区别和联系,提出了非典型指令句与典型指令句之间的转化可以看作是一种语用的语法化的过程。再次,讨论了非典型指令句话语实现的问题,指出相应的语气词、副词、动词叠用、熟语等语法手段可以影响到非典型指令句指令性的强弱,一些诸如发受双方的地位、语境的限制等语用手段也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又从语义功能的角度进行了分析,重点描写了非典型指令句所具有的语义内涵以及主语指称上的特征,对复合非典型指令句的语义焦点问题做出了解释。最后,我们还介绍了非典型指令句的文化功能,指出其在社会交际中重要的语用价值以及呈现出的发展趋势、所具备的研究价值和研究空间。本文借非典型指令句的提出,希望可以为划分汉语祈使句的类型提出一个新的角度,并能对语言功能和语言形式的不对应现象予以一定程度的解释。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9
绪论  9-19
  一、选题缘起  9-12
  二、相关研究概述  12-17
    (一)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现状  12-13
    (二) 汉语祈使句的言语行为研究  13-16
    (三) 研究现状总结  16-17
  三、语料来源、选择及符号说明  17-19
    (一) 语料来源、选择  17-18
    (二) 符号说明  18-19
第一章 非典型指令句的界定  19-22
  一、祈使句与非典型指令句  19-20
  二、典型指令句和非典型指令句  20-22
第二章 非典型指令句的功能分类  22-38
  一、分类标准  22
  二、弱化型非典型指令  22-33
    (一) 主观情感类  23-28
    (二) 客观用语类  28-33
  三、虚化型非典型指令句  33-37
    (一) 标记性虚化  34-36
    (二) 转义性虚化  36-37
  四、两类非典型指令句的关系  37-38
第三章 指令功能的话语实现  38-46
  一、语法手段  38-44
    (一) 语气词  39-40
    (二) 能愿动词  40-41
    (三) 副词  41-42
    (四) 动词叠用  42-43
    (五) 熟语  43-44
  二、语用手段  44-46
    (一) 凭借交际身份实施指令  44-45
    (二) 凭借附加语境实施指令  45-46
第四章 非典型指令句的语义功能  46-52
  一、非典型指令句中的语义内涵  46-48
    (一) 非字面义  46
    (二) 联想义  46-47
    (三) 情感义  47
    (四) 强调义  47-48
    (五) 转义  48
  二、非典型指令句主语的指称特征  48-49
    (一) 主语确指  48-49
    (二) 主语泛指  49
    (三) 主语指称特征的无标记性  49
  三、复杂非典型指令句的语义焦点  49-52
    (一) 自然焦点  50
    (二) 对比焦点  50-52
第五章 非典型指令句的文化功能  52-54
  一、熟语化  52-53
  二、仪式化  53
  三、附加感情色彩  53-54
结论  54-56
注释  56-57
参考文献  57-6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0-62
致谢  62

相似论文

  1. 文学语言的模糊修辞研究,H05
  2. 《左传》名词陈述化研究,H146
  3. 基于多示例学习的用户关注概念区域发现,TP391.41
  4.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研究,G633.41
  5. 面向业务过程的服务动态组合方法研究,TP393.09
  6. 形式、意义、运用相结合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研究,G633.41
  7. 基于本体的语义检索研究,TP391.3
  8. 当代“技术与社会”问题的文化考量,N02
  9. 乔治·米勒的认知意义论,B842.1
  10. 一种基于领域本体的语义Web服务匹配和组合方法,TP393.09
  11. 心智游移频率特征研究:问卷开发,B841
  12. 基于语义网络的智能搜索引擎研究,TP391.3
  13. 汉语框架自动识别中的歧义消解,TP391.1
  14. 《摩诃僧祗律》范围副词研究,H141
  15. “二拍”述补结构研究,H141
  16. 汉语中羡余类形式研究综述,H146
  17. 语气副词研究综述,H146
  18. 范畴化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H319
  19.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社会化标注主题聚类模型研究,C93
  20. 俄罗斯留学生汉语语用失误调查分析,H195
  21. 语用逻辑真值问题研究,H030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法 > 近代、现代语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