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墨兰与炭疽菌互作的抗病生理及抗菌肽抑菌作用研究

作 者: 王利国
导 师: 李玲
学 校: 华南师范大学
专 业: 植物学
关键词: 炭疽菌 墨兰 互作 抗性生理 抗菌肽 抑制作用
分类号: S436.8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520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炭疽菌属有19个种,3个种群,是真菌中比较大的一个属。炭疽病是兰科植物常见的一种病害,尤其在墨兰上发生最为严重。炭疽病主要为害墨兰叶片,发病初期首先在叶尖出现褪绿点,以后褪绿点面积扩大变褐。目前,国内外未有人对墨兰炭疽菌进行过系统性研究。为此,我们对广东地区墨兰炭疽病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从墨兰病叶上分离出炭疽菌对其鉴定了种和生物学特性研究。通过人工接种炭疽菌于墨兰叶片,研究了炭疽菌对墨兰的侵染过程以及炭疽病发病过程与POD、SOD、PAL、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5种酶活性的关系。用水杨酸和茉莉酸甲酯处理墨兰叶片,研究了2种诱导物对墨兰抗炭疽病和POD动态变化的作用,并用春雷霉素和武夷菌素2种抗生素类药剂对墨兰炭疽病进行了防治作用研究。最后,研究了抗菌肽基因产物对炭疽菌的抑制作用,以及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双价抗菌肽BD基因转化墨兰。得到如下结果: 1.降雨和粗放管理是墨兰炭疽病发病严重的主要原因。3~5月炭疽病发病率上升最快,后期缓慢,而病情指数到8月达到最大。分析认为广东地区3~4月份的连日阴雨有利于墨兰炭疽病的流行。另外,兰棚中墨兰盆苗管理粗放,不及时清理墨兰病叶残体,放置墨兰的周围地面长期有积水,为炭疽菌分生孢子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目前栽培的墨兰品种不抗炭疽病。 2. 经真菌学家鉴定,引起广东地区墨兰炭疽病的病原菌是胶孢炭疽菌。该菌对温度敏感,适温为20℃~30℃,12℃以下和38℃以上菌丝不生长。炭疽菌对pH不敏感。培养基、碳源和光照影响炭疽菌孢子萌发。炭疽菌对墨兰组织的侵染主要是通过侵染丝顶端膨大体上产生的次生茵丝完成。受侵染的墨兰组织很快解体,胞浆内的水解物为炭疽菌繁殖提供了营养来源。 3. 墨兰叶片POD、SOD、PAL、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5种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与其各自的催化作用密切相关。PAL活性于墨兰叶片接种炭疽菌后36h开始上升,84h时达到最高;POD在接种后第12h和60h出现2个活性高峰,且第1峰值高于第2峰;SOD在接种后12h达到最高,之后下降。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在未接种炭疽菌前,活性很低,接种后升高,84h后达到最大。 4. 通过外施SA和MeJA可以诱导墨兰增强对炭疽病的抗病性。表现为墨兰炭疽病显症时间推迟,病斑数少,病斑扩展慢,病情指数降低。SA处理的叶片,Pon的2个活性峰高过对照,MeJA处理的叶片仅在第60h的活性峰高于对照,表明SA和MeJA在诱导墨兰抗炭疽病作用中可能有所不同。春雷霉素和武夷菌素对墨兰炭疽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春雷霉素的防效好过武夷菌素。5.经诱导抗菌肤基因在大肠杆菌和毕赤酵母中表达,表达产物对墨兰炭疽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抗菌肤处理后的培养基周围炭疽菌生长慢,菌丝短,稀疏,菌落扩展慢,产抱少。在抗菌肤基因转化墨兰过程中,适当增加乙酞丁香酮(AS)用量和延长共培养时间可以提高墨兰根状茎的转化率。通过乙以夕基因的瞬时表达可以看出,共培养时间4d,双价抗菌肤朋基因转化墨兰成功率最高。关键词:炭疽菌;墨兰;互作;抗性生理;抗菌肤;抑制作用

全文目录


致谢  11-12
缩写词表  12-13
中文摘要  13-15
英文摘要  15-18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8
引言  18-45
  1 炭疽病发病规律  20-21
  2 活性氧在诱导抗病中的作用  21-26
    2.1 活性氧的产生  22-23
    2.2 活性氧的调节  23-24
    2.3 活性氧的功能  24-26
  3 寄主与病原物互作间内源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  26-32
    3.1 清除活性氧酶系  27-28
      3.1.1 SOD  27
      3.1.2 POD和CAT  27-28
    3.2 合成抗病性物质酶系  28-32
      3.2.1 POD  29
      3.2.2 PPO  29-30
      3.2.3 PAL  30-31
      3.2.4 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  31-32
  4 水杨酸和茉莉酸甲酯在SAR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32-37
    4.1 SA的作用  33-35
    4.2 JA和MeJA的作用  35-37
  5 昆虫抗菌肽及其基因的转化  37-41
    5.1 昆虫抗菌肽种类  38-39
    5.2 昆虫抗菌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39-41
  6 兰花病害  41-43
  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43-45
第二章 墨兰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以及侵染过程的显微观察  45-59
  1 引言  45-46
  2 材料与方法  46-48
    2.1 材料  46
      2.1.1 炭疽菌的分离和培养  46
      2.1.2 植物材料  46
    2.2 方法  46-48
      2.2.1 炭疽菌的培养特性  46-47
        2.2.1.1 温度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46
        2.2.1.2 pH值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46
        2.2.1.3 培养基对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46-47
        2.2.1.4 碳源对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47
        2.2.1.5 光照对菌落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47
      2.2.2 侵染过程的显微观察  47-48
        2.2.2.1 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47
        2.2.2.2 接种方式  47-48
        2.2.2.3 侵染过程的显微观察  48
  3 结果和分析  48-57
    3.1 炭疽菌形态特征和鉴定  48-49
    3.2 墨兰炭疽菌的生物学特性  49-54
      3.2.1 温度对墨兰炭疽菌生长的影响  49
      3.2.2 pH值对墨兰炭疽菌生长的影响  49-50
      3.2.3 培养基对墨兰炭疽菌生长和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50-51
      3.2.4 碳源对墨兰炭疽菌生长和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51-53
      3.2.5 光照对墨兰炭疽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53-54
    3.3 炭疽菌对墨兰叶片的侵染过程观察  54-57
  4 讨论  57-59
第三章 墨兰炭疽病发病规律研究  59-69
  1 引言  59
  2 材料与方法  59-61
    2.1 调查对象  59-60
    2.2 调查时间  60
    2.3 调查方式  60
    2.4 调查内容  60-61
  3 结果与分析  61-66
    3.1 墨兰炭疽病发病情况  61-62
    3.2 墨兰炭疽病病情发展规律  62-63
    3.3 墨兰炭疽病病斑扩展速度  63-66
  4 讨论  66-69
第四章 炭疽菌对墨兰叶片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  69-79
  1 引言  69
  2 材料与方法  69-71
    2.1 实验材料  69
    2.2 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69
    2.3 接种方式  69-70
    2.4 酶活性测定  70-71
      2.4.1 SOD、POD、PAL活性测定  70
      2.4.2 几丁质酶活性测定  70-71
      2.4.3 β-1,3葡聚糖酶活性测定  71
  3 结果与分析  71-76
    3.1 炭疽菌侵染墨兰组培苗发病情况  71-73
    3.2 PAL活性的变化  73-74
    3.3 POD活性的变化  74-75
    3.4 SOD活性的变化  75
    3.5 几丁质酶活性的变化  75-76
    3.6 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变化  76
  4 讨论  76-79
第五章 水杨酸、茉莉酸甲酯以及两种生物药剂对墨兰炭疽病发病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79-92
  1 引言  79-80
  2 材料与方法  80-81
    2.1 实验材料  80
    2.2 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80
    2.3 实验药剂  80
    2.4 实验浓度  80
    2.5 药剂处理方式  80-81
    2.6 调查时间  81
    2.7 POD测定  81
  3 结果与分析  81-89
    3.1 SA对墨兰叶片炭疽病发病情况和POD活性的影响  81-83
      3.1.1 SA对发病情况的影响  81-83
      3.1.2 SA对POD的影响  83
    3.2 MeJA对墨兰叶片炭疽病发病情况和POD活性的影响  83-85
      3.2.1 MeJA对发病情况的影响  83-84
      3.2.2 MeJA对POD的影响  84-85
    3.3 春雷霉素对墨兰炭疽病的防治作用及对POD活性的影响  85-87
      3.3.1 对炭疽病的防治作用  85-86
      3.3.2 对POD的影响  86-87
    3.4 武夷菌素对墨兰叶片炭疽病的防治作用及对POD活性的影响  87-89
      3.4.1 对炭疽病的防治作用  87-88
      3.4.2 对POD的影响  88-89
  4 讨论  89-92
第六章 抗菌肽抑制墨兰炭疽菌作用的初步研究  92-104
  1 引言  92-93
  2 材料与方法  93-97
    2.1 材料  93-95
      2.1.1 转化材料  93
      2.1.2 菌种与质粒  93
      2.1.3 培养基  93
      2.1.4 植物表达载体  93-94
      2.1.5 根癌农杆菌携带的质粒pCBD-Ⅱ的酶切鉴定  94-95
      2.1.6 生化试剂  95
    2.2 方法  95-97
      2.2.1 抑菌方法  95-96
        2.2.1.1 大肠杆菌表达抗菌肽抑制炭疽菌  95-96
        2.2.1.2 毕赤酵母表达抗菌肽抑制炭疽菌  96
      2.2.2 继代墨兰的培养  96
      2.2.3 墨兰的遗传转化  96-97
        2.2.3.1 浸染液配制  96-97
        2.2.3.2 共培养时间  97
      2.2.4 GUS基因检测  97
  3 结果与分析  97-102
    3.1 表达载体pCBD-Ⅱ的酶切鉴定  97
    3.2 抗菌肽抑制墨兰炭疽菌  97-100
      3.2.1 大肠杆菌表达抗菌肽抑制炭疽菌  97-100
      3.2.2 毕赤酵母表达抗菌肽抑制炭疽菌  100
    3.3 墨兰根状茎的遗传转化  100-102
      3.3.1 转化方法  100-101
      3.3.2 共培养时间  101
      3.3.3 GUS基因检测  101-102
  4 讨论  102-103
  5 下一步工作与展望  103-104
总结  104-105
参考文献  105-130
论文创新之处  130-131
原创性声明  131-132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与待发表与本论文有关的文章  132-133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课题和受到的奖励  133-134

相似论文

  1. 多转录因子组合调控研究,Q78
  2. 基于蛋白质互作网络的疾病相关miRNA挖掘方法的研究,R341
  3. 六种6,7-呋喃香豆素对大鼠肝微粒体CYP2C9和2C19活性的影响,R965
  4. 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RNA2编码基因的功能研究,S435.121
  5.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类M蛋白与猪血管内皮细胞互作蛋白筛选,S852.611
  6. 水稻白叶枯病菌受寄主诱导表达基因的鉴定及致病功能研究,S435.111.4
  7. 萝卜霜霉病抗性遗传标记与Rs-AFPs基因表达分析,S631.1
  8. 麦胚抗菌肽富集与分离纯化技术研究,TQ936.16
  9. 大豆栽培品种群体粒形性状及百粒重的关联分析,S565.1
  10.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及atp9基因RNA编辑研究,S565.1
  11. 大豆遗传图谱构建和百粒重等七个农艺性状的QTL定位,S565.1
  12. 大豆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GmCASc的克隆及初步功能分析,S565.1
  13. 小分子有机酸对氧化亚铁硫杆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的初步研究,X703
  14. 水稻Rho家族OsRacD及其5种潜在互作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S511
  15. 基于基因打靶的绿色荧光丝转基因家蚕研究,Q78
  16. 新植蔗不同水钾配比互作效应研究,S566.1
  17. 乳酸杆菌对鸡小肠上皮细胞抗菌肽AvBD9基因表达的影响,S831
  18. 高温胁迫下水稻热激蛋白的作用机理研究,S511
  19. 轮枝镰孢的荧光标记及其在寄主—病原菌互作中的应用,S435.131.4
  20. 家蝇幼虫抗菌肽对肿瘤细胞K562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R965
  21. 藻毒素产生影响因子、化感抑制及预测模型研究,X52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观赏园艺类病虫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