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

作 者: 查洪德
导 师: 詹福瑞
学 校: 河北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元代文化 元代理学 元代文论 元代诗文
分类号: I206.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621次
引 用: 7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元代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特殊时期。如何评价元代文学的成就,自元朝灭亡至今,经历了不少起落变化。在20世纪前半叶,受西方文学思想影响,戏曲史的研究成为文学史研究的热点之一,元曲学在不长的时期内即成为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的显学。但元曲以外的元代文学研究,一直沉寂了数十年,到20世纪末才逐渐受到关注。于是在迄今为止的中国文学研究史上,元代的文学思想,元代诗文发展的历史,要么被忽略掉,要么语焉不详。人们认识的元代文学史,实际上是一部残缺的历史。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今天。元代的诗、文、词、小说和文学批评等,并非没有成就,只是人们没有去了解和关注而已。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强元曲以外元代各体文学的研究,其中十分重要而又任务艰巨的,当然是文学思想史或说文学理论史的研究,与此同样重要而又艰难的还有诗文的研究。我们应该致力于理清元代文学思潮发展的线索,描述出元代诗文发展的基本面貌。这一研究,不管是就横向的元代文学史的意义上说,或就纵向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诗文发展史的意义上说,其认识价值都远远超出这一问题本身。 根据元代学术史和文学史的状况,选取文学与理学关系的视角来进行研究,对于把握元代文学思想发展的脉络,对于认识元代诗文发展的历史,都是必要的和有利的。 文道关系是中国文学思想史上一对重要的关系,这一问题也是中国文学思想史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以贯道”,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声音。但自宋代理学产生之后,遂出现了文与道之分,形成了文统与道统的分离。在随后的元代,文统与道统经历了一个由分到合而再分的过程。分析这一分——合——分的过程,可以从一个侧面透视元代文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文学思潮发展变化的曲线。 宋代形成的新儒学——理学,在元代的遭遇和自身发展都是非常有趣的:一方面,理学著作被指定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于是程朱一派的理学被认为是元代的“官学”,一方面,元代社会并没有为这种心性之学的发展提供条件,于是到元中期,理学各派的传人都不再是学者而成为诗文作家了。这一变化当然是理学先辈们始料不及的。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这一学术走向为理学精神向文学思想的全面渗透提供了河北大学文学博士学位论文条件,于是以理学为精神底蕴的文风在元代形成,如由理学对“圣贤气象”的人格追求而形成元代诗文之雍和平易之风,由理学追求“深造自得”到诗文追求“自得之趣”,由理学心性修养的“志以御气”到诗文中的“理以命气”和“不大声色”等。理学的哲学思维是理性的和深刻的,由理学精神影响而形成的这些文学思想也是理性的和深刻的,其中的含义是相当丰富的,不可简单视之。 一个时期的文学总是受着当时学术的影响。一个地区的文学,也总是受着这一区域士风、学风以及社会风气的影响。元代道统与文统的合一,使得经艺文章,几乎成为一而二、二而一、两位一体的。于是文风的衍变也就几乎与学术的流变同步。元代又是一个在分裂之后走向统一的王朝。长时间的宋辽、宋金南北对峙,使得中国南北方的学术与文学都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在南方,宋代以来形成的江西和浙江两大学术中心,其哲学主张和文学主张都不相同,元代承宋而来,于是以这两大学术中心为代表而形成的区域学术精神和诗文风貌也各不同。、到元代后期,在战乱中暂时安静的吴地聚集了一批文人,而浙江婆中地区的文人学者们则大多投向了朱元璋集团。吴中文人追求独立和自由与婆中学者自觉以道学为新政权服务,使得两个活跃的文化中心在学术精神和诗文风貌上都表现出极大的差异甚至对立。这就使得元代不同的区域形成了不同的学术精神和诗文风貌。要认识元代的文学思潮和诗文流派,这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与之相应,我们把元代诗文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并简要地概括为前期南北抗衡,中期东西竞胜,后期吴越对立。 理学影响文学还有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元代的文学思想家们从哲学的本题论的层面上展开了对文学问题的思考。文学本体论是由哲学本体论决定的,哲学“理”本论者便认为“文”的本体是“理”,哲学“气”本论者便认为“文”的本体是“气”。哲学的“本心论”者当然认为文学生自我心。这一分歧出现在宋元之际,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贯穿整个元代。在元代,文学本体论问题成为文学的根本问题,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决定了他文学理论的基本精神、基本倾向。在元代,文学的气本论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文学的心本论也有一定的影响。气本论者强调文学法自然,心本论者强调文学的自我与个性,这就使得元代文学理论界很富于叛逆和开放的精神,于是在元代文论中,思想解放的声音处处可闻。 “吟咏性情”是中国诗学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歧义纷呈的命题。元人普遍以“性情”论诗,当然各家所论,主张各不相同,他们使用的“性情,,这一概念,含义也各不相同。元人强调诗道“性情”,标志着诗学的“桃宋归唐”,即否定宋诗精神而回归唐诗传统。在元代以性情

全文目录


绪论 元代学术格局与诗文发展梗概  12-28
上编 通论  28-108
  第一章 文道离合与元代文学思潮变迁  28-40
    第一节 道统和文统的形成及其在元初的成熟  28-32
    第二节 两种反思 一种趋势:合文道而一之  32-34
    第三节 盛世文论:以性理之学 施于台阁之文  34-36
    第四节 道统的衰微和元末文人的弃道倾向  36-40
  第二章 理学“流而为文”与以理学为精神底蕴文风的形成  40-56
    第一节 理学“流而为文”现象的考查与成因分析  40-44
    第二节 理学之“圣贤气象”与诗文之雍和平易  44-47
    第三节 理学之“深造自得”与诗文之“自得之趣”及“鸢飞鱼跃”等  47-52
    第四节 理学之“志以御气”与诗文之“不大声色”  52-56
  第三章 元代之区域学术精神与诗文风貌  56-70
    第一节 前期北方:北宗学术与中州文风  56-58
    第二节 前期南方:学术融会与文风融通  58-61
    第三节 中期江西:圣贤气象与盛世文风  61-64
    第四节 中期浙江:众派归一与文论折中  64-66
    第五节 晚期吴中:精神叛逆与诗道性情  66-68
    第六节 晚期婺中:回归传统与道学文澜  68-70
  第四章 “理”“气”之辩:元人关于文学本体问题的思考  70-82
    第一节 元以前的“理”“气”之论:从风格论、创作论到本体论  70-73
    第二节 有关概念的辨析及两种文学本体论的基本矛盾  73-76
    第三节 “气”本论文学理论体系试绎  76-82
  第五章 元代诗学性情论  82-102
    第一节 吟咏性情:一个歧义纷呈的命题  82-87
    第二节 性情论之倡导与元诗之“祧宋归唐”  87-90
    第三节 “一时自然之趣”与“自乐性情”:自然性情论  90-93
    第四节 “人人有情性,则人人有诗”:张扬个性的性情论  93-96
    第五节 从“情性之真”到“性情之正”:吴澄、虞集一系的性情论  96-98
    第六节 “天理民彝”:道学家之性情论  98-102
  第六章 宋元人对理学文弊的批判和理学文学观的演变  102-108
    第一节 宋元人对理学文弊的批判  102-105
    第二节 从“作文害道”、“作诗妨事”到“融会文理”、“敛情约性”  105-108
    第三节 非诗理论的诗学阐释  108
下编 分论  108-250
  第七章 郝经:道学复北之际的合而未融  115-130
    第一节 泛取各家不主一家的学术精神  115-120
    第二节 混合实学、理学与道家的文学理论  120-126
    第三节 文风变异中的诗文创作  126-130
  第八章 刘因:北方学术背景与北宗诗文  130-142
    第一节 北方学术背景与刘因之学  130-135
    第二节 体现北宗色彩的文学思想  135-138
    第三节 “派继中州”的诗文  138-142
  第九章 戴表元:承百家之绪 开风气之先  142-157
    第一节 绪承百家的学术思想  142-145
    第二节 “酿诗如酿蜜”:会通百家的诗文理论  145-153
    第三节 宗唐诗风的倡导与实践  153-157
  第十章 吴澄:文学问题的哲学思辨与儒学宗师的文士风致  157-175
    第一节 融会各家开宗立派的理学宗师  157-162
    第二节 引理学入文论:富于哲学思辨的诗文理论  162-168
    第三节 兼取江西、晚唐与理学文派的诗文创作  168-175
  第十一章 刘将孙:精神叛逆与文学创新  175-191
    第一节 道学招牌下叛逆的实质  175-177
    第二节 重自我法自然的文学思想  177-184
    第三节 尚新求异思想指导下的诗文创作  184-191
  第十二章 虞集:蜀学精神与文章宗主  191-209
    第一节 蜀学根基上的和会朱陆  191-194
    第二节 “理以命气”的论文纲领和盛世文风的倡导  194-200
    第三节 “一代文宗”诗文创作的得与失  200-209
  第十三章 黄溍:在矛盾中求融通  209-223
    第一节 黄氏之学:在事功与义理之间  210-212
    第二节 黄氏论文:在心、气、理之间  212-217
    第三节 黄氏文风:在雄肆与醇雅之间  217-223
  第十四章 柳贯:学派纷争之后的精神解放  223-237
    第一节 南宋以来婺州地区的学派纷争与柳贯学术思想的形成  223-227
    第二节 以追求自由自然为基调的文学主张  227-230
    第三节 远承江西之绪的诗风  230-237
  第十五章 戴良:北山学术变异与道学文澜  237-250
    第一节 金华之学的衍变与戴良的思想倾向  237-239
    第二节 政事、气运、义理:合事功与性理而一之的文学主张  239-244
    第三节 道学文澜与雅正诗风  244-250
主要参考文献  250-252

相似论文

  1. 论藏传佛教对元代文化的影响,B949.2
  2. 吴澄理学思想研究,B244
  3. 汉代“七”体研究,I206.2
  4. 面朝黄土,背负青天,I206.6
  5. 伪满时期文学与政治的游移,I206.6
  6. 《淮南子》中“三代”人物研究,I206.2
  7. 先秦典籍里的酒意象,I206.2
  8. 《礼记·乐记》之“象德”观探析,I206.2
  9. 从文学到革命—丁玲《北斗》、《解放日报》文艺栏时期心态研究,I206.6
  10. 30年代林语堂新闻传播思想研究,I206.6
  11. 清世祖《御注道德经》研究,I206.2
  12. 论白璧德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及其影响,I206.6
  13. 顾随文学思想研究,I206.2
  14. 中国抗战文学中的法国形象,I206.6
  15. 从“陕军东征”看199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心态,I206.7
  16. 流俗待看除旧弊,深闺有愿做新民,I206.5
  17. 胡风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观及其当代意义,I206.09
  18. 王蒙视野中的苏俄形象,I206.7
  19. 明代洪武年间奏议研究,I206.2
  20. 《仙鉴》与《史记》、《汉书》、《后汉书》重出人物比较研究,I206.2
  21.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女性主体意识,I206.6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古代文学(~184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