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

作 者: 陈江
导 师: 王家范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史
关键词: 江南社会 明代中后期 社会生活 个性化发展 地方利益 江南地区 婚丧喜庆 自然生态环境 地方观念 地方意识
分类号: K248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2152次
引 用: 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从区域社会文化研究的视角,对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社会和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一系列变化,作了比较深入而全面的考察与论述,旨在揭示这些变化的发生原因、具体表现及其在江南乃至全国的历史意义。 首先,本文从历史时段和地域空间两个角度,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传统风俗、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了考察与分析,意在说明,江南社会的诸种变化并不能归结于单一的、个别的动因,而实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次,就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宗族组织的发展演变及其社会功能、民间社团的兴盛及其社会影响等问题作了探讨,藉以说明,以传统身份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社会观念和伦理规范此时已发生剧烈的震荡和颇为明显的变动。随后,又对江南的社会生活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考察。透过物质消费生活追新慕异、竞趋奢靡的表象,可以看出社会变迁的波动轨迹;而婚丧喜庆、社交礼节以及两性关系中出现的各种变异,皆证明传统的等级规定和礼仪制度正面临空前严重的挑战。人们生活情趣的多元化趋向和相互间的影响,节日风俗、民间信仰、庙会社伙、通俗文艺等精神文化生活中显现的新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雅、俗文化之间的交相渗透和双向互动等,也都蕴含着极为丰富而重要的社会意义。最后,对江南人士日益增强的地方意识,为维护地方利益所作的努力,以及由顾炎武、黄宗羲系统阐述的地方分权思想,作了探讨与分析。意在指出,明代中后期的江南地区,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的个性化发展,更为明显地凸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地域特色;对地方利益和生活方式的认同,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地方观念;以乡绅商贾为主体的“富民”阶层已有一定程度的发育,从而向专制君主提出分享一部分权力的政治诉求,遂于传统政治体制内形成某种离心倾向。 以上考察与分析表明,江南社会的变化是广泛而深刻的,而一些近代性的因素也在变化中逐渐孕育萌芽,或显或晦地闪现出来,为此可以说,在传统社会的整体架构中,确实已发生某种程度的局部蜕变。然而须指出的是,江南社会的诸多变化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发生的,远离辽东边患和农民起义,位于一个较为安定的地区,以及极权统治的削弱、传统规范的失控和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等,皆为江南的个性化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而一旦这些条件不复存在,强有力的等级秩序重新建立,有悖旧制的社会异动便会趋于迟缓。从另一方面看,在规范失控中出现的某些躁动又进一步造成社会的失范,从而引发一系列道德问题和社会弊病,这也显示出社会转型初期新道德观念发展的不成熟性。 历史上的这一页虽已翻过,但当后世的某些时段重又出现许多似曾相识的情景时,人们不禁会感叹:逝去的一切,作为历史的积淀,往往不会是踏雪无痕,飞鸿无影的。

全文目录


绪论  10-18
第一章 时空坐标点上的江南--社会变异生成的气候与土壤  18-52
  第一节 风雨飘摇中的次政治中心  18-29
    一. 中央集权控制的削弱与地方离心暗流的萌动  18-22
    二. 明初国策的变调和江南地区的繁盛  22-26
    三. 南京的政治地位及其辐射作用  26-29
  第二节 经济方式的多元取向和社会流动的空前活跃  29-40
    一. 江南的生态系统及其相关问题  29-33
    二. 经济的多元化和市镇的勃兴  33-36
    三. 社会流动的活跃和四民界限的淡化  36-40
  第三节 区域文化的发展和传统习俗的社会影响  40-52
    一. 区域文化的发展及其社会效应  40-45
    二. 江南士人的文化优越感及其仕隐互补的人生态度  45-48
    三. 传统风俗的演进及其社会影响  48-52
第二章 血缘群体和民间社团--传统社会关系的震荡和变动  52-103
  第一节 家庭的小型化和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  52-60
    一. 家庭规模的小型化  52-56
    二. 家庭成员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56-60
  第二节 宗族组织的发展演变及其社会功能  60-76
    一. 宗族组织的发展与演变  60-65
    二. 宗族组织的凝聚和管理  65-69
    三. 宗族组织的社会功能  69-76
  第三节 民间社团的活跃及其社会影响  76-91
    一. 民间社团的兴盛与发展  76-82
    二. 民间社团的组织及成员间的关系  82-87
    三. 民间社团的活动及其社会影响  87-91
  第四节 社会观念的变化和社会关系的动荡  91-103
    一. 社会观念的变化和人生追求的异动  91-96
    二. 传统纲常的动摇和人际关系的失范  96-103
第三章 消费风尚和生活情趣--追新慕异中映现的社会变迁  103-149
  第一节 越礼逾制的衣食住行  103-118
    一. 僭越礼制的衣冠服饰  103-108
    二. 靡然向奢的饮食风尚  108-113
    三. 突破等级限制的住与行  113-118
  第二节 “奢靡之风”的起因与影响  118-130
    一. “奢靡之风”的起因  118-124
    二. “奢靡之风”的社会影响  124-126
    三. “奢靡之风”的历史作用  126-130
  第三节 多元错综的生活情趣  130-149
    一. 山水园林间的隐逸心绪  130-138
    二. 文房清玩中的闲情逸致  138-143
    三. 饮茶风尚中的雅韵俗趣  143-149
第四章 人生仪礼和社交礼节--传统礼仪所面临的严重挑战  149-181
  第一节 淆乱旧制的婚礼和婚俗  149-167
    一. 变古求新的结婚礼仪  149-155
    二. 不体旧规的婚姻关系  155-160
    三. 任情纵欲的性爱之风  160-167
  第二节 违背古礼的丧仪和葬俗  167-173
    一. 大肆铺张的治丧礼仪  167-170
    二. 背离传统的殡葬习俗  170-173
  第三节 变异陈规的冠寿之礼和社交礼节  173-181
    一. 有悖陈规的冠礼和寿礼  173-175
    二. 尊卑失序的社交礼节  175-181
第五章 节日风俗和民间信仰--传统民俗中出现的新鲜因素  181-217
  第一节 节日风俗的演进与更易  181-192
    一. 节俗活动的繁复和奢华  181-185
    二. 节日社会功能的多元化  185-192
  第二节 民间信仰的传承与变动  192-206
    一. 民间神灵谱系的调整与重组  192-200
    二. 民间信仰方式的若干新特点  200-206
  第三节 规模空前的民间社会  206-217
    一. 形形色色的民间社会  206-209
    二. 民间社会的兴办方式和过程  209-212
    三. 民间社会的功能分析  212-217
第六章 通俗文艺的兴盛与发展--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与艺术趣味  217-238
  第一节 通俗小说与民间歌瑶  217-226
    一. 雅俗共赏的通俗小说  217-223
    二. 颂扬真情的民间歌谣  223-226
  第二节 戏曲歌舞与市民生活  226-238
    一. 戏曲歌舞的革新与发展  227-229
    二. 戏曲歌舞日趋兴盛的社会原因  229-233
    三. 戏曲歌舞对江南社会生活的影响  233-238
第七章 社会弊病与规范失控--社会转型初期的副产品(略)  238-239
  第一节 五花八门的市井骗术  238
    一. 唯利是图的制假售劣  238
    二. 千奇百怪的社会骗局  238
  第二节 污浊泛滥的社会陋习  238
    一. 损人害己的赌博之风  238
    二. 滋事生非的游手卖婆  238
  第三节 横行城乡的流氓地棍  238-239
    一. 肆行强横的恶少打行  238
    二. 讹诈财物的讼棍无赖  238-239
第八章 区域利益的认同和地方观念的增强--君主专制极权体制内的离心倾向  239-264
  第一节 维护江南地方利益的诸种努力  239-251
    一. 维护地方经济利益的建言与主张  239-242
    二. 肯定本地生活方式的观念与议论  242-245
    三. 苏州民变中显现的地方意识  245-251
  第二节 地方分权思想的萌生与发展  251-264
    一. 关注地方政治的民间清议  251-253
    二. 有关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思考和讨论  253-258
    三. 地方分权思想的发展及其理论总结  258-264
余论  264-267
主要参考文献  267-280

相似论文

  1. 小黄歌班中嘎老传承行为的考察与研究,J607
  2. 生态导向下的江南水网地区村镇人居环境优化策略研究,TU982.29
  3. 淮河流域工业化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研究,F427;X322
  4.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环境问题研究(1960年—今),X22
  5. 武汉都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F592.7
  6. 结合自然的城市边缘区规划研究,TU984.18
  7. 伊春主要森林公园旅游环境质量评价及开发研究,F592
  8. 非洲人口增长与环境退化,C924.4
  9. 黄河南徙对徐淮地区生态和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研究,X2
  10.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A811.6
  11. 晚明江南地区妓女服饰研究,J523.5
  12. 唐宋时期江南地区佛教慈善公益事业研究,K244
  13. 江南地区地域性景观设计研究,TU986
  14. 《陶庵梦忆》研究,I207.6
  15. 文徵明与明代中晚期江南地区《桃源图》题材绘画的关系,J209.2
  16. 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基层社会犯罪研究,K248
  17. 江南地区夏季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前期信号分析,P458.121.1
  18. 江南乡土建筑组群与外部空间,TU984.12
  19. 乡土化景观研究,TU986
  20. 清初耶稣会士在江南的传教活动,K249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 > 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 > 明(1368~1663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