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小黄歌班中嘎老传承行为的考察与研究

作 者: 杨晓
导 师: 菅建华
学 校: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专 业: 音乐学
关键词: 歌班 音乐传承 田野考察 地理文化 历时空间 地方观念 背景素材 歌唱形式 文献工作 文献考据
分类号: J60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2年
下 载: 238次
引 用: 1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是一篇在田野工作基础上形成的“音乐传承”个案考察报告,所选择的个案对象是一种极具地域风格的音乐传承方式:小黄歌班中的嘎老传承。 小黄[Heeuh Wangc],今为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所辖,是由金吐[Jenc Tul],你佰[Nyih Begs]、宰岭[Xaih Liingx]三个分寨共同组成的一个侗族聚居地。 嘎老[kgal laox],是流行于侗族南部方言区的一种重要歌唱形式。 商嘎[gaos kgal),可汉译“歌班”,是嘎老传唱地区所特有的民间聚众组织。 传承一词,可以从“传”与“承”两个角度理解。“传”表现为共时空间中的“流传、传布”与历时空间中的“代代相传”;“承”则更多的体现在历时的“承继”关系中。 第一章:导言。本章将从论文缘起、相关田野与文献工作梳理,小黄侗寨地理文化景观几个角度,为小黄歌班中嘎老传承行为的考察和研究提供必要的背景素材和时空交代。 第二章:关于“歌班”与“嘎老”的田野考察。本章注重文献考据和田野工作,目的是在比较的眼光中为“歌班”与“嘎老”,这两个重要的主题概念做出具有地方观念和文化意义的表述。 第三章:小黄歌班中嘎老传承行为的田野考察。本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希望在口碑、文献、观察、参与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中,清晰描述出小黄歌班中嘎老传承行为的深度细节和生成框架。 第四章:嘎老传承行为的相关理论研究。本章所做的是“文化解释”工作。行文试图将小黄嘎老传承行为置于小黄社区的文化语境(context)中解读,以期获得对音乐传承行为与地方文化间互动关系的理解。

全文目录


内容提要  3-4
凡例  4-5
目录  5-7
第一章: 导言  7-16
  一、 缘起  7-9
  二、 田野工作与相关研究回溯  9-11
  三、 本文主要理论方法  11-12
  四、 小黄侗寨:田野工作地点概述  12-16
第二章: 关于“歌班”与“嘎老”的田野考察  16-25
  第一节: 小黄嘎老基本样态  16-22
    一、 小黄“嘎”的分类  16-18
    二、 嘎老分类与曲库  18-20
    三、 嘎老一般结构形态  20-21
    四、 嘎老“对歌”基本规则  21-22
  第二节: 小黄歌班基本状况  22-25
    一、 小黄“歌班”概述  22-23
    二、 歌班建构基本原则及内部角色  23-25
第三章: 小黄歌班中嘎老传承行为的田野考察  25-51
  第一节: 杭嘎与高嘎  26-31
    一、 谁谓“杭嘎”,何谓“杭嘎”  26-28
    二、 杭嘎—高嘎:传歌之基本原则  28-29
    三、 关于杭嘎复合角色的简析  29-31
  第二节: 小黄女性歌班的嘎老传承  31-41
    一、 女性歌班概述  32-34
    二、 女性歌班的嘎老传承考察  34-41
      1. 歌班雏形:血缘关怀中的亲子听歌  34-35
      2. 嘎老教学:集体协作中的师徒传歌  35-38
      3. 鼓楼坐唱:歌俗系统中的男女对歌  38-41
  第三节: 小黄男性歌班中的嘎老传承  41-48
    一、 男性歌斑概述  41-44
    二、 男性歌班中的嘎老传承考察  44-48
      1. 弟弟辈:自由成长的孩童期  44-45
      2. 小哥辈:聚众学歌的少年期  45-46
      3. 大哥辈:歌场主力的青春期  46-47
      4. 父亲辈:歌艺精湛的壮年期  47-48
      5. 公爷辈:因歌而师的老年期  48
  第四节: 汉字侗音:文字中的传承  48-51
第四章: 嘎老传承行为的相关理论研究  51-74
  总论: 作为文化传承的嘎老传承行为  51-53
  第一节: 嘎老传承中的教学特点  53-61
    一、 口传特色  53-56
      1. 记忆的标志  54-55
      2. 由承继到变异  55-56
    二、 自然学习模式  56-61
      1. 浸润  57-58
      2. 模仿  58-59
      3. 互动  59-61
  第二节: 果卜岗:嘎老传承中的仪式意义  61-67
    一、 描述:对仪式的一般性陈述  62-64
    二、 解释:仪式的象征及其功能  64-67
  第三节: 与小黄文化和谐互动的嘎老传承  67-74
    一、 乡土背景  67-68
    二、 岁时观念  68-70
    三、 本土认同  70-71
    四、 互助意识  71-74
结语  74-79
致谢并附录  79-90

相似论文

  1. 深泽坠子戏研究,J825
  2. 汶河大鼓兴衰论(1949-2009),J826
  3. 2009北京传统音乐节纪实与传承模式之探索,J607
  4. 恩施土家族“女儿会”研究,G122
  5. 北印度古典音乐的传承与教授,J605
  6. 梅里斯区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607
  7. 《山海经笺疏》研究,H131
  8. “巨刺”针刺方法的探讨研究,R245
  9. 海峡两岸中医师管理法规比较分析,R-051
  10. 土族民间音乐,J607
  11. 新疆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607-4
  12. 五十五年来河南旧志整理与新志编纂,K29
  13. 20世纪中西文献学发展比较研究,G256
  14. 黄梅戏文化地理研究,G07
  15. 中学地理新课程教育价值取向探讨,G633.55
  16. 厚德载物 惠泽天下,TU-8
  17. 论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传承的必然性,J605
  18. 录音在民族音乐学田野考察中的桥接角色,J607
  19. 梁思成与王子云田野考察方法的比较研究,J209.2
  20. 民间故事传承人保护方案研究,I207.7

中图分类: > 艺术 > 音乐 > 音乐理论 > 民族音乐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