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

作 者: 何明星
导 师: 饶芃子
学 校: 暨南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管锥编》 诠释方法 诠释循环 意义张力 多边对话 古今融合
分类号: I206.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446次
引 用: 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管锥编》将诠释人生、探究人心人情人性当作中心原则,它对古代典籍的诠释实际就是对人生的诠释,是通过诠释古代典籍中有关人生内容的方方面面来解读人生之谜:因而它诠释古代典籍的方法,也因为人生的复杂多变而是辨证的、循环的。《管锥编》通过解读人生之谜所体现出的循环诠释方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语言的意义张力形成的诠释循环。《管锥编》诠释实践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考辞之始终”,即“既通其词,始求其心”与“求心始得通词,会意方可知言”兼途而用。因为在“词、言”与“心、意”之间并非对等相称的,而且语言的固定凝滞的意义也难以表达人生变动不居的自由冲动,所以《管锥编》对典籍的诠释也就“考究文本始终以循环诠释”,在人生与文本之间、情事与语言之间循环往复,一体通观。二、主体的多元对话形成的诠释循环。《管锥编》引证材料非常广泛,所引作者毋论古今中外,所引书籍不限学科体裁,在充类至尽的引证中打通学科、语言、地域、时间等各种界限。由于每一条引证材料也都有一个说话的人出场,许许多多说话的人形成了一种多元对话的局面。《管锥编》将诸多诠释文本和相关著作组合为一个意义整体,在经典文本与这一意义整体之间循环往复,使得经典文本的意义得到充分圆满的诠释。三、历史的古今融合形成的诠释循环。《管锥编》对古代典籍的诠释无疑是以历史为对象的,但是它又视过去、现在与将来为一个整体,“鉴古明今”,“察今识古”,古今融合,循环诠释。 《管锥编》的诠释方法一方面吸收中国传统训诂学中的笺、注、疏、传等形式,继承了传统经典诠释中的语言诠释、历史诠释、心理诠释等方法,另一方面又超越发展了传统经典诠释中的哲学诠释之“玄想”与政治诠释之“微言大义”等“六经注我”的方法,为了诠释的义解圆足免于偏枯而吸收西方诠释学的“阐释学循环”方法,并且赋予这一方法以新的内容。

全文目录


独创性声明  3-4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6
目录  6-7
绪论  7-17
  一、 《管锥编》研究现状  7-12
  二、 选题依据与基本思路  12-15
  三、 论题的研究方法与原则  15-16
  四、 力求创新之处以及研究中的难点问题  16-17
第一章 《管锥编》的诠释学特征  17-35
  第一节 《管锥编》是部什么样的书  18-29
    一、 作者创作心态  19-23
    二、 对象、结构、语言特点  23-25
    三、《管锥编》的基本内容  25-29
  第二节 《管锥编》的诠释学特征  29-35
    一、 诠释、诠释学与哲学诠释学  29-32
    二、 《管锥编》的诠释学特征  32-35
第二章 《管锥编》的诠释方法  35-64
  第一节 《管锥编》“诠释循环”之检讨  35-43
  第二节 语言的意义张力与诠释循环  43-51
  第三节 主体的多边对话与诠释循环  51-58
  第四节 历史的古今融合与诠释循环  58-62
  第五节 本章小结:围绕人生的“诠释循环”  62-64
第三章 《管锥编》的诠释方法对中国传统经典诠释方法的继承与发展  64-74
  第一节 中国传统经典诠释方法  64-67
    一、 传统经典诠释的主旨与流派  64-66
    二、 传统经典诠释的模式与方法  66-67
  第二节 《管锥编》诠释方法对传统经典诠释方法的继承与发展  67-74
    一、 对传统经典诠释方法的继承  68-70
    二、 对传统经典诠释方法的创新  70-74
结论  74-76
注释  76-88
参考文献  88-92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92-93
后记  93

相似论文

  1. 朱熹《大学》思想研究,B244.7
  2. 《管锥锥》(一)与佛典,B948
  3. 钱锺书《管锥编·周易正义》研究,B221
  4. 《管锥编》(一)与佛典,I206.2
  5. 管窥中西文化的会通,I206.2
  6. 《唐律疏议》的法律诠释学思想,D929
  7. 杨伯峻《论语译注》研究,G256
  8. 帛书《易传》诠释理路论要,K877.9
  9. 钱钟书《管锥编》文艺观研究,I206.7
  10. 黄生《杜诗说》研究,I207.22
  11. 《管锥编》辞赋研究概论,I207.22
  12. 赵岐《孟子章句》研究,B222.5
  13. 汉代“七”体研究,I206.2
  14. 面朝黄土,背负青天,I206.6
  15. 伪满时期文学与政治的游移,I206.6
  16. 《淮南子》中“三代”人物研究,I206.2
  17. 先秦典籍里的酒意象,I206.2
  18. 《礼记·乐记》之“象德”观探析,I206.2
  19. 从文学到革命—丁玲《北斗》、《解放日报》文艺栏时期心态研究,I206.6
  20. 30年代林语堂新闻传播思想研究,I206.6
  21. 清世祖《御注道德经》研究,I206.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古代文学(~184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