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以语言学为认知观的环境设计模型研究

作 者: 李佼
导 师: 徐伯初
学 校: 西南交通大学
专 业: 设计艺术学
关键词: 环境设计 自然 设计主体 言语活动 语言学 模型 设计语言
分类号: J50-0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文章起因于困惑:对专业的质疑,对设计语言的质疑,对什么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发问。因为困惑进而探索,沿着质疑与提出的问题,摸索着可以寻求出答案的路径,这个过程又是一连串的答与问,最后确定了所有的疑问归结在如何形成设计师的设计语言上。从而把语言学作为认知观来探讨环境设计的问题,提出“以语言学为认知观的环境设计模型研究”,建立起了文章的研究框架。围绕语言学,借鉴物候学与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及成果,梳理了两条研究线索,一是以设计主体为主的线索,一是以语言类型为特征的线索。前者是从言语活动的角度分析设计主体在环境设计中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了三个行为阶段,印入性言语、内部言语和表达性言语,其中,印入性言语与表达性言语共同构成设计主体的外部言语。文中引申了心理学对内部言语的定义,把其作为引子,指代设计主体内部一切活动的集合,试从不同学科、学派对人意识不同角度的研究来讨论内部言语的内涵和结构。依照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具有表层意义,是用语言符号来活动,能够被主体知觉的部分;深层结构具有深层意义,它不能被知觉,归属于心理学提出的潜意识说,含有集体潜意识和个体潜意识。结构整体具有的感性和理性(知性)之别,对印入性言语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感性,具有主观色彩对现实事物的模写(反应)具有写意性,是情感言语;理性(知性)具有写实性,相对而言是对现实事物一对一的模写,以逻辑特征,是逻辑言语。两者共同作用于内部言语,是设计主体表达的灵魂所在。印入性言语是自然语言,包括非人意志的自然环境语言,和人为意志的人文语言,人文语言是人类各学科,各话语单位的集结,人文环境语言就包含在人文语言之中。这是作为认知对象的自然语言划分,在本然的自然中,人类是以种群的单位归属在动物群落中,动物群落是自然语言生物词类的一部分。自然语言的词类包括生物词类和非生物词类,生物词类分为一级词类种群和二级词类群落,群落主要分为四种类型:植物、动物、微生物及三者的组合。非生物词类就是生态系统中物质环境系统涵盖的内容,如:光、温度、气等。词类划分依据的是自然语法的聚合规则,自然语言的语法单位有:语素、词、词组和句子。生物词类的语素是细胞,非生物词类的语素是分子,原子是它们的词根,个体是自然语言的词,种群是词组。自然语言的语法具有三个互为存在的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营养结构,这是所有存在物必须遵循的最高守则,是生命的法则。自然语言的语义就是自然本然的生命实相。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她以易见可感的形态系统——其语言的形式告知孩子生命是什么?该如何做?不该做什么?会遇到什么?听与否,只是人类是否真切的关怀母亲与自己,其逻辑言语是否切切实实的阅读到了自然语言,认知了自然的内容与结构,情感言语是否感悟到了生命是瞬时的,每一个刹那都是唯一,需要在呼吸间驻留万分的珍重!对“母语”的阅读不该偏重在一个感知器官,而是通感的,“通感”可以知觉到形态系统诸多微妙之处,母亲的窃私之语,把实词(实体形态)与虚词(虚体形态)置于平等的位置。“环境设计”中的环境就是自然,环境设计就是对自然语言的阅读和表达,处理与环境的关系,就是孩子处理与母亲和兄弟姊妹的关系,环境设计主体就是这个被“推举”出来的代表。所以文章的编排,首先就是把“母亲”(自然)请放在开头,再是“孩子”(设计主体),之后是“孩子与母亲”的言语总汇(环境设计语言),最后是“孩子们”活跃的言语活动。“印入性”是阅读,只有把心打开了,阅读才真、才广、才深、才透,也才美。在笔者看来,印入性言语到内部言语的阶段是设计主体审美的活动,内部言语到表达性言语是设计主体创美的活动。亦是,环境设计本身就包含了审美与创美两个层次。内部言语不仅是表达的灵魂所在,也是知悟美的心灵之所,这里是语义滋生之域,情感供给着强大的动力,理性指导着行为有条不紊,丝丝入扣。环境设计不同纯艺术的活动,设计主体是被推选出的代表,有具体的服务对象,不是一个人的对话,存在客观的语境。所以感性和理性是不可分的交织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体现在言语作品之中。言语作品就是表达性言语的结果,是设计主体对“美”表达和创造,蕴涵了内部言语丰饶的语义,显现了印入性言语在主体身上遗留的痕迹。在环境设计中,设计主体的言语作品包括:书面语、口头语和形态系统。口头语是有声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的语音,书面语包括文字和图形(图纸),形态系统是设计主体最终的言语作品,环境设计最后的语言形式。这些言语作品汇入人文语言中,成为设计主体其设计语言形成,和更高一层环境设计语言成型的必要养分。包含在自然语言里,成为了对设计主体来说新的印入性言语内容,设计主体不仅是印入性言语的接收者,也是印入性言语的创造者,“表达性”与“印入性”是针对设计主体存于的不同时间节点而言,设计主体审美与创美的活动是交替着展开的。如此完成了一个循环,这个循环即是设计主体在环境设计活动中的行为过程,亦是本文的第一个模型——环境设计活动中设计主体的行为模型,也就是第一条线索的目的,回答了环境设计主体的行为是什么。文中的涉及的语言类型分属在三种划分标准之下:一是作为本然的自然语言,语言类型根据群落特征和词的组合特点来区别,如森林、湿地、海洋。二是作为认知的自然语言,就包括了自然环境语言、人文语言,人文语言下的环境设计语言。环境设计语言包含人文环境语言和自然环境语言的部分内容。划分的界限不是刻板明确的,它的存在只是为了辅助对自然的认知。三是言语作品的符形,包括了:声音,图形,文字,形态。环境设计语言涵盖了所有的类型,并具有自身场域里的特点,其形态是由人造的部分和非人造的部分共同组成,本质上也是形态系统,是自然语言的内容。文中对人造形态进行了语言结构的解析,语素是面,词根是线和点,词缀是肌理、形状、色彩、材质,词尾是影、声,词是单体,其实词与虚词都具有几何体和有机体,单体依据一定的组合、聚合、分割形的语法组成词组,或者进一步形成句子,语序与章法就是人造形态的句法。对形态语言的结构分析,是为了阐述其内含的语义,具有的情感特征,生命意味。以便设计主体从审美的角度来阅读,从创美的角度来运用。人造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形态间是动态的关系,人造形直接或间接的使用着自然材料。人依据自己的意念改造自然环境,无论“改造”成哪种类型,第一性、第二性、第三性或第四性,都改变不了自然的本质。环境设计“园林史的线索”及“艺术的内容”就说明这点,所以环境设计的本质在“环境”与“人”,已有的形态及思想,是其能指和所指,是提供了表达的某种可能性,而它们才是意指。这也是笔者提出设计主体要关注的根本:重心只在意指时,设计主体的创造是无限的。由此,提出了本文的第二个模型——环境设计活动的设计思维模型,回答了环境设计主体该怎么做:珍重生命,遵循自然语法,积蓄文字语言中蕴藏丰富生命意味的词汇,建立生命感的形态语义库,在相异语言类型间转译,语法下设计主体是拥有无限书写的自由的。并从两个视角进行了案例分析:从内部言语到外部言语和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最后以设计主体的言语活动到主体设计语言的形成结束全文。

全文目录


摘要  7-11
Abstract  11-19
第1章 困惑与探索  19-25
  1.1 三个缘起  19
    1.1.1 对专业的质疑  19
    1.1.2 对设计语言的疑惑  19
    1.1.3 什么是环境艺术设计  19
  1.2 对问题的探索  19-25
    1.2.1 环境设计是什么  19-20
    1.2.2 怎么进行环境设计  20-22
    1.2.3 如何形成设计师的设计语言  22-25
第2章 研究过程  25-49
  2.1 自己的路子  25-30
    2.1.1 研究的学科背景  25-27
    2.1.2 研究线索  27-29
    2.1.3 概念阐述  29
    2.1.4 研究内容  29-30
    2.1.5 研究方法  30
    2.1.6 研究目的  30
  2.2 以语言学为认知观的环境设计研究现状  30-33
  2.3 围绕语言学理论的探讨  33-44
    2.3.1 语言符号学的背景与相关美学学派  33-38
    2.3.2 语言学的基础知识  38-44
  2.4 以语言学为认知观研究环境设计的价值及意义  44-49
    2.4.1 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来自环境  44-45
    2.4.2 建立环境设计的语义库  45-46
    2.4.3 专业精进的必要途径  46
    2.4.4 作为环境设计要素的语言与广义的语言  46-47
    2.4.5 环境设计主体的行为是语言学的内容  47
    2.4.6 环境中的有声语言和文字语言里的语音  47-49
第3章 从自然语言开始  49-67
  3.1 自然语言的语言单位  49-53
    3.1.1 语音  49
    3.1.2 词汇及语法单位  49-53
  3.2 自然语言的语法  53-59
    3.2.1 语法结构之营养  54
    3.2.2 语法结构之空间  54-55
    3.2.3 语法结构之时间  55-56
    3.2.4 语法结构与物候  56-59
  3.3 自然语言的语言类型  59-60
  3.4 自然语言的符形  60-67
    3.4.1 形态系统的种类  60-63
    3.4.2 变动中的形态  63
    3.4.3 营养的形态  63-65
    3.4.4 人类自身的形态  65-67
第4章 设计主体的言语活动与设计语言的形成  67-80
  4.1 设计主体的行为过程  67-70
  4.2 内部言语  70-77
    4.2.1 内部言语的结构图  70-71
    4.2.2 表达的灵魂所在  71-77
  4.3 外部言语  77-80
    4.3.1 印入性言语  77-78
    4.3.2 表达性言语  78-80
第5章 环境设计语言  80-127
  5.1 自然环境语言  80-81
  5.2 人文环境语言  81-92
    5.2.1 以园林史为线索的人文环境语言  81-89
    5.2.2 人文环境语言中的艺术内容  89-92
  5.3 环境设计语言的形态系统  92-93
  5.4 人文环境语言的人造形态  93-102
    5.4.1 实词与虚词  93-94
    5.4.2 形态系统的语言结构  94-102
  5.5 环境设计语言的修辞  102-110
    5.5.1 修辞的运用  102-103
    5.5.2 环境设计中的章法  103-110
  5.6 探索出的设计思路  110-127
    5.6.1 思路的框架  110-112
    5.6.2 文字语言中蕴藏丰富的生命意味  112-116
    5.6.3 相异语言类型间的转译  116-122
    5.6.4 语法下的无限自由  122-127
第6章 案例分析  127-153
  6.1 从内部言语到外部言语  127-143
    6.1.1 从水与土的精神分析开始  127-133
    6.1.2 对水土精神的不同表达言语  133-143
  6.2 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  143-150
    6.2.1 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大师园  143
    6.2.2 万桥园人生的迷惘与坎坷  143-144
    6.2.3 喇叭园童年疯狂而美妙的畅想  144-145
    6.2.4 施瓦茨跳着探戈舞的魔术师  145-148
    6.2.5 黄土园泥土中积淀的浑厚生命  148-149
    6.2.6 四合园流动着的中国精神  149-150
  6.3 从言语到语言  150-153
    6.3.1 形散神聚  150-151
    6.3.2 言语与语言  151-153
结语  153-155
致谢  155-157
参考文献  157-168
附录  168-18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87

相似论文

  1. 基于巨磁阻抗效应磁测传感器及地磁匹配算法研究,P318
  2. 电火花加工中的电极损耗机理及控制研究,TG661
  3. 油漆焦油基单颗粒危险废物热解和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X705
  4. 粉末活性炭—超滤工艺处理微污染地表水试验研究,X703
  5. 陀螺稳定吊舱控制系统稳定回路设计与研究,V241.5
  6. 卫星姿态的磁控制方法研究,V448.222
  7. 涡轮S2流面正问题气动优化设计研究,V235.11
  8. 光纤陀螺温度漂移建模与补偿,V241.5
  9. 电磁轨道炮外弹道建模与仿真研究,TJ399
  10. 中国城市地铁站声环境设计策略研究,U231.4
  11. 轨道交通引起周围环境竖向振动的振源特性分析,U211.3
  12. RUV4汽车点火线圈工艺参数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U463.64
  13. 基于LIN总线的电动车窗控制方法研究,U463.6
  14. 径向振动模式压电变压器的等效电路模型与应用,TM406
  15. 压电陶瓷驱动器迟滞补偿方法研究,TM282
  16. 基于DSP的感应电动机四象限运行系统的研究,TM346
  17. 基于DSP的感应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研究,TM346
  18. 适应多总线通讯模式的感应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研究,TM346
  19. 基于细胞电生理模型的膜片钳实验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R318.0
  20. 基于信息熵的课堂观察量化评价模型研究,G632.4
  21. SOA高校迎新系统中的SDO模型的研究与实现,G647

中图分类: > 艺术 > 工艺美术 > 工艺美术理论 > 工艺美术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