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明清易代与话本小说的变迁

作 者: 朱海燕
导 师: 石昌渝
学 校: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明清易代 道德关怀 话本小说的变迁 形式 话本小说传统
分类号: I207.41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2年
下 载: 800次
引 用: 8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在观照明清易代历史的基础上,考察了清初话本小说的变迁,它对话本小说传统的继承、贡献与超越。小说家们在艺术表现方式上的突破,是因为话本小说固有的文体形式已经无法满足新的需要——反映波澜壮阔的时代和急剧动荡的社会政治生活的需要。清初话本小说文体形式的创新、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和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活的变迁,这才是形式变革的第一推动力。 鼎革之际的小说家们,藉小说对易代历史、对现实进行反思,他们不约而同地把反思的焦点集中于道德。《清夜钟》、《醉醒石》等都是一时的代表之作。道德视角与道德关怀成为清初小说的共同特点,也是小说家们完成其社会职志的具体表现。这与清初以“功过格”为代表的民众道德普及风潮基本同步。 论文以李渔为线索人物,通过有关李渔身世经历的个案研究,对明清易代的历史作了梗概式的交待,尽量烘托出清初小说家们生存的大环境及其写作的时代背景。同时,以李渔独具一格的生活道路为例,在清初士人群体分化的时代语境中,照察处于儒家传统经验与现实困境的夹缝中的士人,其生存之道的复杂、艰难和必然的狭窄。在此基础上,从易代史和小说史的角度,着重分析了李渔的话本小说的创新和变革,包括:小说中鲜明的个人标记、喜剧风格及其与自我形象之间的关系,其小说观念对道德的强调,基于道德和喜剧的双重考虑而设计的“道德喜剧”——它的基本形式、讲述方式与结构特点,对传奇、八股文等文体的借鉴,对话本小说文体形式的革新,小说语言方面的成就,以及在这些创新背后隐藏着的李渔的个人形象,等等。通过上述分析,揭示其小说独树一帜的风韵,及其在话本小说的发展历程中所起到的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李渔是清初对话本小说传统的文体形式进行变革的第一人,《十二楼》在结构形式方面的独到之处,预示着《豆棚闲话》中“豆棚”框架的出现。艾衲因为安全和表达深遥思想的需要,创造了话本小说史上独一无二的“豆棚”框架,它既增加了小说的叙述层次,丰富了作品的涵义,使某些不便明说的意义得以突显出来,同时由于框架故事的存在,加强了篇与篇之间的张力,很适于表现作者深刻而沉重的哲学思考。《豆棚闲话》的创造,极大地改变了由三言开创的话本小说的文体形式和传统的小说观念,显示了话本小说的形式在表现内容、主题方面一向被人忽视了的巨大潜力,对读者根深蒂固的阅读习惯也是一次强烈的挑战。在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上,艾袖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天地,极大地拓宽了话本小说的文体边界。从《豆棚闲话》中,隐约可以看到中国现代小说破晓的曙光。 与明代的话本小说相比,清初进入了一个更加自觉的创作阶段,作家的主体意识与作品的个人风格都比明人突出。对明清之际历史的反省、对清初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为适应此表达需要而对文体形式的诸多革新,使清初话本小说整体上呈现出显著的文人化倾向——作品的思想倾向、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等,无不体现出文人阶层特有的情趣、韵味和价值标准。文人化倾向并不妨碍作者贴近世俗社会、描写市井细民的喜怒哀乐,但是,作品的视角、风格、价值观和思想底蕴则是经过了“大传统”反复淘洗的文人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清初的话本小说是文人小说亦无不可。

全文目录


第一章、 引论:易代背景下的清初话本小说  6-17
  第一节、 清初话本小说及其时代语境  6-13
  第二节、 论文的框架与结构  13-17
第二章、 清初话本小说的道德关怀  17-40
  第一节、 一般情况  17-20
  第二节、 浊世中的清醒者:《醉醒石》  20-26
  第三节、 酌玄亭主人与《照世杯》  26-32
  第四节、 历史反思中的道德视角及道德关怀  32-40
第三章、 李渔,明清易代史的个案研究  40-67
  第一节、 沧桑巨变中的命运轨迹  40-53
    (一)、 1648年以前  41-46
    (二)、 1648-1657年,杭州  46-48
    (三)、 1657-1676年,江宁  48-51
    (四)、 1677-1680年,杭州  51-53
  第二节、 生活方式:两难选择外的第三条道路?  53-61
  第三节、 李渔式的表达方式与自我形象的期许和塑造  61-67
第四章、 易代史、小说史视野中的李渔的话本小说  67-101
  第一节、 李渔的话本小说  67-76
    (一)、 版本情况与政治禁忌  67-70
    (二)、 个人色彩及叙事传统的改变:《无声戏》、《十二楼》比较  70-76
  第二节、 守成与创造——《无声戏》、《十二楼》内容研究  76-87
    (一)、 道德喜剧·道德之常与变以及李渔的个人标记  76-81
    (二)、 喜剧效果的追求与借鉴  81-87
  第三节、 自我作古——《无声戏》、《十二楼》形式研究  87-101
    (一)、 道德喜剧的讲述方式  87-93
    (二)、 结构方式与传奇、时文的启发  93-99
    (三)、 小说语言的音乐性  99-101
第五章、 艾衲与《豆棚闲话》的意义  101-125
  第一节、 作者艾衲居士与小说的版本  101-104
  第二节、 反省与小说批判:解读《豆棚闲话》  104-118
    (一)、 叙述者的社会身份及作者的意图  105-107
    (二)、 儒释道与佛教批判  107-109
    (三)、 轮回果报观念  109-110
    (四)、 天道观与朝代更迭  110-113
    (五)、 多重张力下的历史解读:意义的消解与重构  113-116
    (六)、 明清鼎革的现实话题  116-118
  第三节、 话本小说传统的超越——《豆棚闲话》形式研究  118-125
    (一)、 结构形式及其小说史意义  118-120
    (二)、 讲述方式和语言  120-125
第六章、 结束语:清初话本小说与前代小说传统  125-130
主要参考文献  130-134
致谢  134

相似论文

  1. 新世纪高层建筑形式表现研究,TU971
  2. 论当代服装古典风格复兴与设计应用研究,TS941.2
  3. 夏丐尊“形式论”四部著述比较探究,G633.3
  4. 形式、意义、运用相结合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研究,G633.41
  5. 不完备信息系统的完备化及其上的知识获取,TP311.13
  6. “二拍”述补结构研究,H141
  7. 会话含义特征强化性的英汉对比研究,H313
  8. 汉语主语与话题研究综述,H146
  9. 交叉杆型并联机床运动学及Kane动力学研究,TH113
  10. 我国生活类电视节目类型研究,G222
  11. 动宾式离合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H195
  12. 普通高校健美操课引入俱乐部形式教学的优势互补研究,G831.3
  13. 公司登记审查研究,D922.291.91
  14. 蕾丝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TS941.2
  15. SoS中框架方法的形式化研究,TP393.09
  16. 叙事学视角下的《红字》及其两汉译本对比研究,I046
  17. 我国私募基金组织形式的法律探究,F832.51
  18. 对招贴设计中隐喻手法的分析及其应用,J524
  19. 安全相关软件的设计方法研究及应用,TP311.52
  20. 市场经济下对“高密三绝”的保护形式及功能价值探析,G124
  21. 传统声乐文化的回归,J616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小说 > 古代小说 > 其他古代小说研究与评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