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研究

作 者: 王美凤
导 师: 刘宝才
学 校: 西北大学
专 业: 专门史
关键词: 思想研究 先秦儒家 儒家伦理思想 伦理道德观念 先秦时期 道德规范体系 德治传统 人物思想 春秋末期 思想形态
分类号: B82-09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1年
下 载: 1782次
引 用: 9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先秦时期儒家伦理思想的形成时期。本文主要叙述、分析先秦时期儒家伦理思想的形成过程、自身特点及不同代表人物思想之间的内在历史、逻辑关系;同时探讨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赖以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社会历史对伦理道德的影响;此外,就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德目对社会人际关系的调整和规范作用也进行了专门探讨。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是在上古、三代道德观念日渐自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尤其是西周的礼乐制度和德治传统是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形成的历史土壤。春秋时期,各种伦理道德范畴细致繁复,标志着伦理道德观念日臻成熟。春秋末期,孔子创立了以“仁”为基本范畴的伦理学思想体系和以“孝”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确立了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基础。孔子后学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对其学说加以发展,形成为孟子的“仁义”伦理学说和“五伦”、“四德”的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形态,以及荀子的“礼治”学说。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与宗法的结合、与政治的结合是其基本特征;又由于人伦道德始终是哲学研究的出发点,所以伦理与哲学的一体化也是其基本特征。此外,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在内容上也呈现出鲜明的特质,是一种具有极强的理性色彩的道德人文哲学。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把道德规定为人的本质属性,用道德来建构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概括出仁、义、礼、智四种重要德目,作为调节和维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初步确定了注重伦理道德的儒学思想史特征,并深深地影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全文目录


中文提要  6-7
英文提要  7-8
绪论  8-16
第一章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历史渊源  16-44
  第一节 史前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的一体化  16-23
    一、 原始宗教及其信仰  17-20
    二、 原始道德观念  20-23
  第二节 夏商宗教观念的发展与道德观念的最初自觉  23-32
    一、 夏商宗教思想  23-28
    二、 殷代道德观念的最初自觉  28-32
  第三节 西周道德观念的自觉  32-40
    一、 宗法伦理思想的产生  32-35
    二、 西周中后期德治思想的发展  35-38
    三、 西周道德观念自觉的意义  38-40
  第四节 三代道德观念的特征及其成因  40-44
第二章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形成  44-83
  第一节 春秋道德观念的成熟  44-47
  第二节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形成  47-65
    一、 以“仁”为基本范畴的伦理思想体系  48-59
    二、 以“孝”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  59-65
  第三节 孔子与其后学伦理思想之比较  65-83
    一、 孔子创立的仁学体系  66-69
    二、 子思学派:仁义、性命理论的初步阐发  69-74
    三、 孟子:仁政思想的高度发挥  74-80
    四、 荀子:礼与法的融合  80-83
第三章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之特质  83-107
  第一节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之结构分析  83-89
    一、 伦理与宗法关系的紧密结合  83-85
    二、 伦理与政治相结合  85-87
    三、 伦理与哲学的一体化  87-89
  第二节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特色  89-107
    一、 人学性  89-93
    二、 现实性  93-95
    三、 和谐性  95-98
    四、 实践性  98-101
    五、 相对性  101-107
第四章 先秦儒家伦理学说主要德目条析  107-137
  第一节 仁——处理人际关系的情感要求  107-114
    一、 从“亲亲”看仁  107-109
    二、 从“忠恕”看仁  109-111
    三、 从“克己”看仁  111-113
    四、 从“爱物”看仁  113-114
  第二节 义——处理人际关系的价值准则  114-122
    一、 从“宜”看义  115-120
    二、 从“利”看义  120-122
  第三节 礼——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122-127
    一、 礼乃仁义之外显  122-124
    二、 礼之要义及其变化  124-127
  第四节 智——处理人际关系的理性原则  127-132
    一、 智的功能  128-130
    二、 智慧境界的意义  130-132
  第五节 信——处理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  132-137
    一、 真实无妄  132-133
    二、 信的道德要求  133-135
    三、 以义为宗  135-137
第五章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在汉代的演变及其历史地位  137-152
  第一节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在汉代的演变  137-147
    一、 “五伦”的设计  138-140
    二、 “四德”的设计  140-143
    三、 五伦四德向三纲五常的演变  143-147
  第二节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历史地位  147-152
参考文献  152-155
后记  155

相似论文

  1. 何干之学术思想研究,D092
  2. 《淮南子》中“三代”人物研究,I206.2
  3. 论先秦儒家之“义”的道德精神,B222
  4.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G633.3
  5. 先秦儒家文学传播思想研究,G206
  6. 论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D648
  7. 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D231
  8. 吴鞠通论治神志异常证的思想研究,R277.7
  9. 印度佛教大帅阿底峡生平及思想研究,B948
  10. 中国先秦儒家与古希腊文化的和谐思想研究,B502
  11.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科学发展思想演化研究,D61
  12.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现代转进路径探究,D092
  13. 试论陈云的党的建设思想及现代启示,D261
  14.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品格教育的价值,G641
  15.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节约能源资源思想研究,F206
  16. 中国现代伊斯兰学者达浦生《伊斯兰六书》研究,B968
  17. 先秦儒家道义论发生学研究,B21
  18. 先秦儒家知己意识探析,B222
  19. 《鶡冠子》研究,I206.2
  20. 建国以来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研究,A849.16
  21. 江泽民教育思想研究,G40-09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伦理学(道德哲学) > 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 > 伦理学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