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差距问题研究
作 者: 周国富
导 师: 杨曾武;肖红叶
学 校: 天津财经学院
专 业: 统计学
关键词: 我国地区差距 中国经济 问题研究 发展中 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政策 各地区 市场化程度 指标测度 人口的文化素质
分类号: F20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0年
下 载: 1510次
引 用: 1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是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差距问题的一个专题研究。我国的地区差距由来已久,建国初期就存在着悬殊的地区差距。然而,我国的地区差距倍受人们的关注,则主要是九十年代以后的事情。因为人们切身地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了,人们担心我国的地区差距会无限制地扩大下去并由此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人们希望能够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实施的一些经济政策作一些反省,从中找出导致地区差距日益扩大的原因,并对现行的经济政策适时地作一些调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对我国的地区差距问题给予极大的关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频频出现在各种学术期刊上。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各种实证研究结果首先就让人如坠五里雾中,因为他们所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有的认为我国的地区差距确实在扩大,有的则说我国的地区差距不是在扩大而是在缩小;此外,不同的研究对我国地区差距的严重程度看法也不一致。由于对我国地区差距的现状认识不同,对我国所实施的各项经济政策的成败得失的评价也就不同,对需要不需要对我国现行的经济政策作一些适当的调整等问题的回答更不会相同。因此,如不对前一阶段有关我国地区差距问题的各种研究作一个回顾和总结,并对他们产生分歧的原因及其存在的问题作一个深入的剖析,有关我国地区差距问题的研究就难以取得新的进展,而这则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出台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可以说,笔者正是基于当前我国地区差距研究的这种现状,以及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对当前困绕我国理论界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最终选择了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差距问题研究”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课题。 全文由六章组成: 第一章是对我国地区差距研究现状的一个简要考察,重点分析了当前学术界对我国地区差距看法不一的原因,并对究竟用什么方法评价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既简便又有效、以及究竟用什么统计指标测度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更合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经多方面的权衡和比较,文章认为以人均GDP评价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既简便又有效,以变异系数、Theil熵、Gini系数等综合性的相对差距指标测度我国的地区差距更客观、可靠。 第二章是对我国地区差距变动格局的一个全方位考察。所用统计方法正是第一章所选定的方法。其目的是希望使人们对我国的地区差距有一个全方位的、统一而且客观的认识。这章的最后一节对我国地区差距的主要特点作了一个总结。有趣的是,我国地区差距的扩大势头主要表现为东、中、西部三大地带之间的差距一直在扩大(但这一差距的扩大始于改革开放前,而不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差距现已占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总差距的50%以上;至于全国各 — ————— 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差距,尽管进人九十年代以后又有所扩大,但总的来 看这一差距自建国以来呈“倒U”型变化,转折点为七十年代末,也就是改革开放 以来这一差距总的来说是下降的。(其他几种地域单元上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详见 正文,这里从略) 第三章集中分析了我国地区差距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历史渊源。这种分析对于客 观地评价自建国以来我国所实施的各种区域经济政策的成败得失、以及各地区在社 会经济发展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或者存在的不足,无疑是有帮助的。此外,这种分 析犹如一面镜子,对于今后我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章重点 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起点、国家政策和中央投资倾斜的区域效应、以及各地区在工 业发展模式、经济市场化程度、经济效益水平、人口的文化素质和人口增长速度等 几个方面的差异人手,分析了我国地区绷晌 发展变化的历史渊源。 第四章对我国地区差距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鉴于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 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将不断提高,对我国地区差距未来发展 趋势的预测显然应置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大背景下进行,这章首先对西方 学者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差距长期发展趋势所作的各种理论分析、以及关于酉 方市场经济国家地区差距历史发展轨迹所作的各种实证研究进行了系统的考察;然 后以此为出发点,并结合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时期这一实际情况.对市场和政府各 自将在未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什么作用,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 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各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也将随之提 高,从而市场的发育将使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加充满活力,但另一方面市?
|
全文目录
论文摘要(中文) 6-9 论文摘要(英文) 9-12 引 言 12-22 第一章 我国地区差距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22-39 第一节 当前学术界对我国地区差距认识不一的原因 23-26 一、 由考察的地域单元不同产生的分歧 23-25 二、 由采用的统计方法不同产生的分歧 25-26 第二节 评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最佳方法 26-32 一、 国际上评价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常用方法 27-30 二、 评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最佳方法 30-31 三、 以人均国民收入评价改革开放前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合理性 31-32 第三节 测度地区差距最适宜的统计指标 32-39 一、 描述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各种统计指标 32-37 二、 测度地区差距最适宜的统计指标 37-39 第二章 对我国地区差距变动格局的再考察 39-61 第一节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39-42 第二节 东、中、西部三大地带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42-45 第三节 东、中、西部各地带内部的地区差距 45-51 第四节 Theil熵:对我国省际差距的一个分解 51-53 第五节 发达和欠发达省份内部的地区差距 53-56 第六节 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56-57 第七节 各地区城镇之间、乡村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57-59 第八节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主要特点 59-61 第三章 我国地区差距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历史渊源 61-88 第一节 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点不同 62-64 一、 解放前我国的产业布局极不均衡 62-63 二、 解放前我国的基础设施分布极不均衡 63-64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中央投资倾斜的区域效应不同 64-71 一、 改革开放前均衡布局政策的区域效应 64-67 二、 改革开放以来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区域效应 67-71 第三节 各地区的工业发展模式不同 71-75 一、 建国以来我国工业发展模式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变 71-73 二、 各地区在工业发展模式转换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73 三、 中西部工业发展模式转换迟缓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73-75 第四节 各地区的经济市场化程度不同 75-78 一、 东部地区资金市场的发育程度更高 76 二、 东部地区企业的市场化程度更高 76 三、 东部地区经济的国际化程度更高 76-78 第五节 各地区的经济效益水平不同 78-80 一、 单项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的地区差异 78-79 二、 各地区工业经济效益水平的综合评价与比较 79-80 第六节 各地区的人口素质和人口增长速度不同 80-88 一、 各地区在人口素质方面的差异 82-84 二、 各地区在人口增长率方面的差异 84-88 第四章 我国地区差距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88-108 第一节 西方学者关于地区差距长期发展趋势的理论分析 88-94 一、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89-91 二、 缪尔达尔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91-93 三、 赫尔希曼的极化效应与涓滴效应理论 93 四、 卡尔多的相对效率工资理论 93-94 第二节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地区差距的历史发展轨迹 94-99 一、 威廉姆逊的“倒U”假说 94-97 二、 围绕“倒U”假说展开的争论 97-99 第三节 对我国地区差距未来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 99-108 一、 可能对我国地区差距的未来走势产生重要影响的几个因素 100-104 二、 对我国地区差距未来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 104-108 第五章 未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108-132 第一节 西方国家的历史教训:地区差距过大将产生多方面的负面效应 108-110 一、 地区差距过大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108-109 二、 地区差距过大极易引发一些社会矛盾 109-110 第二节 调控我国地区差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10-114 一、 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实现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110 二、 地区差距悬殊与我国的基本社会制度不符 110-111 三、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已属于地区差距最显著的国家之一 111 四、 地区差距悬殊的某些负面效应在我国已初露端倪 111-114 第三节 未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114-132 一、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一个跨世纪的正确选择 115-117 二、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科学内涵:尚待明确的几个问题 117-132 第六章 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 132-150 第一节 从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快中西部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32-133 第二节 完善宏观调控措施,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投入力度 133-136 第三节 改善投资环境,加大中西部招商引资力度 136-137 第四节 建设中西部运输大通道,培植中西部的增长极和发展轴 137-139 第五节 充分挖掘三线企业的发展潜力 139-140 第六节 加快中西部乡镇企业及其他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140-141 第七节 树立大农业思想,优化中西部农业的内部结构 141-144 第八节 加强区域间的横向联合与协作,促进中西部产业结构升级 144-145 第九节 加大扶贫力度,完善扶贫措施,消灭绝对贫困 145-147 第十节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47-150 主要参考文献 150-155 后记 155-156
|
相似论文
- 贵州省劳动力人口素质研究,F249.2
- 区域“数字鸿沟”测度模型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F124
- 泛长三角城乡一体化测度和评价,F127
- 我国居民收入流动性研究,F224
-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业市场化进程测度与分析,F327
- 市场化进程、道德风险与募集资金投向变更,F224
- 近十年中国博物馆发展状况研究,G269.2
- 政府干预对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战略影响的实证研究,F276.6
- 制度环境和债务期限结构选择,F275
- 第三方物流外包决策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F252
- 农地使用权流转法律制度研究,D922.32
- 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研究,F327
- 菲利普斯曲线及在中国的实证检验,F224
- 基于土地市场发育的土地集约利用机制研究,F301
- 我国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中工资决定机制研究,F224
- 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演进与思考,F127
- 资本流动对湖北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1994-2009,F224
- 湖南省粮食主产县的区域经济政策调整研究,F326.11
- 中国区域经济政策历史演变与制度变迁,F127
- 武汉城市圈区域物流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研究,F259.27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国民经济管理 > 生产布局和区域经济管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