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东北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作 者: 赵军平
导 师: 房国忠
学 校: 东北师范大学
专 业: 劳动经济学
关键词: 东北地区 长三角地区 人力资源开发 区域经济 政策建议
分类号: F24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453次
引 用: 8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国内外理论界对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都有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并将人力资源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进行了研究。但是对于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的研究却不是很多,现存的一些理论观点也并不成熟,而且,对于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区域人力资源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并应用于实践。中国的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整合同样尚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存在着很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出东、中、西部之间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较发达地区与相对落后地区经济差距拉大的马太效应正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人力资源的区域差异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本文通过探讨东北地区与长三角地区间区域人力资源的差异及其成因,制定出符合市场规则的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方法,对解决目前日益扩大的地区差距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源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理论体系基础之上,结合东三省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及特点,对比分析长三角地区与东北地区的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差异,最终找出解决东北地区这一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本文的创新点是:(1)建立数量模型定量地分析了东三省中的吉林省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2)对比分析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自然状况、经济发展状况及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状况,对比分析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通过研究,本文对东北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提出如下建议:(1)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加快区域人力资源开发;(2)建立健全适用于东北地区的就业培训和成人继续教育体系;(3)建立逐层完善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4)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运行机制,从自然资源型城市向人力资源型城市转变。
|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引言 8-13 一、研究背景与成果回顾 8-12 (一) 研究背景 8-9 (二) 国内外研究成果及发展现状 9-12 二、本文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12-13 第一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13-18 一、人力资源及其特点 13-14 (一) 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 13 (二) 人力资源的特性 13-14 二、区域经济及其可持续发展 14-15 (一)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4 (二) 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14-15 三、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理论模型 15-18 (一) 哈罗德—多马模型 15-16 (二) 柯布-道格拉斯模型 16-17 (三) 新古典增长模型 17 (四) 人力资本模型 17-18 第二章 东北地区人力资源发展和区域经济现状分析 18-24 一、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8-20 (一) 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18-19 (二) 东北三省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9-20 二、东北地区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 20-21 (一) 农村劳动力资源过剩现象严重 20-21 (二) 城镇劳动力失业率相对较高 21 (三) 劳动力结构性短缺 21 三、东北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21-24 第三章 上海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借鉴 24-29 一、上海市经济发展及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24-26 (一) 上海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24-25 (二) 上海市从业人员结构分析 25-26 二、上海人才战略为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26-29 (一) 扩大人才数量,壮大人才队伍 26-27 (二) 适应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需要,实施国际人才高地战略 27 (三) 发展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解决失业难题 27-29 第四章 东北地区与长三角地区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比较研究 29-33 一、自然状态与经济发展的差距 29 二、不同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29-30 三、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 30-33 (一) 区域人才需求的链条化 30-31 (二) 区域人才流动的柔性化 31 (三) 区域人才配置的企业化 31 (四) 区域人才援助的智力化 31 (五) 区域人才规划的协同化 31 (六) 区域人才培养的差别化 31-33 第五章 东北地区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33-36 一、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加快区域人力资源开发 33-34 二、建立健全适用于东北地区的就业培训和成人继续教育体系 34 三、建立逐层完善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 34-35 四、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运行机制,从自然资源型城市向人力资源型 城市转变 35-36 结论 36-37 一、本文的主要结论 36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36-37 参考文献 37-39 后记 39-40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40
|
相似论文
- 中国科技传播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G301
- 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背景下山东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442.6
- 苏州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412.6
- 南京市药房托管运行问题研究,R95
- 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政策及执行情况研究,D412.6
- 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问题分析及政策研究,G434
- 东北雨养农业区种植密度对玉米田间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研究,S513
- 长三角地区典型稻作流域农田氮平衡及氮负荷研究,S158.3
-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演变与重庆经济发展研究,F127
- 扩展与深化中俄农业合作的战略与对策研究,F351.2
- 区域经济法基本问题研究,F127
- 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性研究,F127
- 黑龙江省建设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研究,F127
- 地震灾后重建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F249.2
- 哈大齐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工业走廊建设协调发展研究,G719.2
- 江苏省体育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G812.7
- 技能的拓扑式开发与管理研究,F273.1
- 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F832.6
-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中山市政府外贸管理的问题与对策,F752.8
-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F127
- 长沙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运营效果评估,G812.4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劳动经济 > 世界各国劳动经济概况 > 中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