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敦煌维摩诘文学研究

作 者: 何剑平
导 师: 王小盾
学 校: 扬州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维摩诘经》 文学研究 敦煌 维摩诘经变 维摩诘经讲经文 南北文化交流 《般若经》 士大夫文化 中晚唐 叙事性
分类号: I206.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0年
下 载: 51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敦煌维摩诘文学为研究对象。全文由绪论、正文七章共八部分组成。 绪论介绍了选题的意义、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现状。 第二章“敦煌遗书中保存的《维摩诘经》及相关文学作品”,作为全文的开头,通过对敦煌现存维摩诘文献的四种体裁的分析,指出经译、注疏、讲经文、唱词等体裁在历史上的次第出现,反映了维摩诘信仰渐趋通俗化的演进过程。 第三章“《维摩诘经》的翻译与魏晋文化的变迁”,主要描述了佛经传译的背景,讨论了自汉末至鸠摩罗什时代《维摩诘经》经历的六次翻译,论证了支谦本、竺叔兰本及罗什译本同中国上层士大夫文化的亲和关系,并对《维摩诘经》盛行的原因要素作了分析,认为《维摩诘经》的人物原型、典故及譬喻均源自《般若经》。这两部大乘佛经中的方便之法(指导修行和教化的策略)、语言艺术观均对当时中国文人的立身行事及其诗文创作以巨大影响,谢灵运可为代表。 第四章“南北论讲之风中的维摩诘”,通过对南朝齐梁时代南北文化交流的分析,指出在南北两地的上流社会中,皆流行崇奉维摩,重视论讲的风气。顾恺之首创的维摩像,画坛上大量流行的名士、名僧像,以及北魏龙门石窟的维摩造像,均为这种论辩风尚的产物。敦煌维摩经变之所以始於隋朝,其原因亦在于河西佛教偏重戒律,偏重禅法经典的传译,而未形成重讲论的风习。 第五章“维摩诘信仰在中土的民众化过程”讨论了齐梁以还,本来作为士大夫精神寄托的《维摩诘经》,其影响向下层社会渗透的过程。从现存资料看,促使维摩诘信仰最终由士大夫信仰转变为民间信仰的因素主要有三项:民间造经写经的风行,金粟如来名字的流传,宝志、傅大士等维摩诘式的人物典范的出现。它们大致是从齐梁到隋唐次第发生的现象。 第六章“《维摩诘经》的俗讲底本与维摩诘经变”,分二节。第一节通过俗讲底本的探讨,考定了五篇维摩诘经讲经文的大致创作年代。这项研究揭示了两个事实:一、俗讲僧具有不同的宗派来源,佛教各宗派为吸引信徒在通俗讲唱中均作出了积极尝试;二、佛经注疏体对维摩诘经讲经文的形式深有影响。在讲经文里,由於俗讲僧大量使用当代名物、当代诗歌、民间俗曲、俗语、典故等,遂使维摩诘这一人物形象渐次改变,并使关于维摩诘的记录成为富于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为中国演义小说提供了模拟的范式。第二节则对敦煌维摩诘经变在唐代的繁荣及发展情况作了研究,认为与讲经文几乎同步,维摩诘经变也在向叙事性方向发展。中晚唐,经变中表现佛陀及维摩诘各种神变的画面不断增加,说明维摩诘经变与敦煌叙事文学之间构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七章“讲经文、变相出现的文化背景” 通过中晚唐禅宗的兴盛、释子善文、佛教音乐的华化等诸种社会现象,讨论了讲经文、变相出现的文化背景。

全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7-9
第二章 敦煌遗书中保存的《维摩诘经》及相关文学作品  9-12
  一、 《维摩诘经》的译本  9
  二、 《维摩诘经》的注疏本  9-10
  三、 《维摩诘经》的讲经文  10-11
  四、 《维摩诘经》的唱词  11-12
第三章 《维摩诘经》的翻译与魏晋文化的变迁  12-47
  第一节、 《维摩诘经》的六次翻译  12-23
    一、 汉末的早期传教者与严佛调《古维摩经》  12-13
    二、 支谦译本与魏晋文风  13-15
    三、 《维摩诘经》与清谈的结合  15-19
    四、 罗什译本的特徵  19-23
  第二节 向秀《庄子注》与菩萨远离法:文人《招隐诗》的变化  23-39
    一、 向秀与《庄子注》  23-24
    二、 《般若经》中的菩萨远离法  24-27
    三、 《维摩诘经》中的远离法  27-29
    四、 《维摩诘经》的材料来源  29-36
    五、 菩萨远离法对诗歌的影响  36-39
  第三节 不二法门与言意之辩:晋宋之际的山水诗、绘画  39-47
第四章 南北论讲之风中的维摩诘  47-67
  第一节 齐梁王室佛教中的维摩崇拜  47-53
  第二节 北朝论讲之风的复兴与云冈龙门的维摩石刻  53-62
  第三节 智顗《淨名疏》与敦煌壁画的题材变化  62-67
第五章 维摩诘信仰在中土的民众化过程  67-93
  第一节 民间造经和写经  67-74
  第二节 金粟如来之名称的流传  74-89
    一、 金粟如来名称的最早记载  75-76
    二、 金粟如来的名称与原典注释之差异  76-77
    三、 维摩诘本地说的变化  77-81
    四、 “金粟如来”名称产生的背景  81-83
    五、 唐人对“金粟如来” 的解读  83-86
    六、 维摩诘王氏说  86-89
  第三节 化俗菩萨的显迹:神僧志公和傅大士  89-93
第六章 《维摩诘经》的俗讲底本与维摩诘经变  93-122
  第一节 俗讲底本  93-108
    一、 写本的撰写年代  94-98
    二、 当代名物、当代诗歌及民间俗曲  98-103
    三、 艺术表现与宗教目的远离  103-108
  第二节 维摩变相  108-122
    一、 维摩变相在唐代的繁荣  108-110
    二、 敦煌维摩诘经变  110-122
第七章 讲经文、变相出现的文化背景  122-132
  一、 禅宗的兴起  122-126
  二、 释子善文及其他  126-130
  三、 佛音之变调  130-132
第八章 结论  132-134
徵引书目  134-135

相似论文

  1. 《诗经》文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I207.22
  2. 敦煌古藏文回向文写本及其语法特征研究,K870.6
  3. 从敦煌词牌的流传论词之别体,I207.23
  4. 敦煌体育中技能主导类项目的竞技因素及特点研究,G852.9
  5. 敦煌寫卷《道行般若經》用字研究及校勘,G256
  6. 敦煌壁画中的晚唐女供养人服装研究,K879.41
  7. 中晚唐送别诗研究,I207.22
  8. 论纪德叙事性作品中的精神困境,I565
  9. 唐代佛教人物画创作研究,J209.2
  10. 阅读能力及语境条件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叙事性语篇预期推理即时生成的影响研究,H319
  11. 村上文学研究在中国(1989-2009),I313
  12. 隋唐敦煌壁画色彩研究对现代色彩设计的启示,J506
  13. 图文并茂—彩陶纹样与象形文字的解读与数字化演绎,J522
  14. 中国水墨动画的叙事性,J954
  15. 敦煌古藏文文献《罗摩衍那》的文学价值研究,I207.9
  16. 中晚唐江西籍诗人研究,I207.22
  17. 王安石与《维摩经》、《楞严经》关系研究,I206.2
  18. 当代诗歌叙事性优劣与辩证运用,I207.25
  19. 《鶡冠子》研究,I206.2
  20. 图式理论对高三叙事性文本阅读与写作材料运用的作用,G633.3
  21. 大敦煌旅游城市生态位适宜度评价研究,F592.7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古代文学(~184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