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本质初步研究

作 者: 冯春霞
导 师: 劳绍贤
学 校: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西医结合临床
关键词: Hp相关性胃炎 脾胃湿热证 证本质 Hp感染 胃粘膜炎症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胃粘膜改变 HP感染率 临床实践 HP相关性胃炎
分类号: R256.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0年
下 载: 413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医关于证本质的研究工作历时已久,在脾胃领域,对虚证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证的研究尚少,为进一步深入脾胃证本质的研究,本课题选择脾胃湿热证来探讨脾胃实证的本质。 一、古代文献的整理 脾胃湿热证理论发展经历三个时期:1.宋以前—奠基阶段,《内经》提纲携领地指出了脾与湿的生理关系,以及脾易受湿邪侵扰的病理特点,并提出了治湿大法。之后《伤寒杂病论》将《内经》的医学理论同临床实践进行了有机地结合,并通过临床实践,反映、体现《内经》对湿邪所致疾病的病因、病机、治法等方面的思想。二书尚未对湿、热合邪形成系统的认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广泛收集了许多名家验方及民间验方,也包含了许多著名的治湿方剂,因效果显著、携带方便,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为湿热证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方药的基础。2.金元时期—形成阶段,刘完素创立“六气皆从火化论”理论,对湿、热在五行上的相生关系,以及在病理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李东垣《脾胃论》对内伤所引起的湿热内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将脾胃与湿更加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并围绕健脾、补脾气这一独特角度治湿。总之,这一时期对湿热证的认识逐渐深化、系统化,理、法、方药也日趋完备。3.明清时期—成熟阶段,由于瘟疫的多次流行,随着温病学的日益发展,湿热证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湿热条辨》、《湿病条辨》、《温热论》等著作的问世,将湿热证的研HP相关性胃炎脾日湿热证本质初步研究究推向了高潮,这些著作更加明确、集中地围绕脾胃两脏对湿热进行辨治,在疾病的传变、预后、诊断等方面进行了很大的补充和发挥,这一时期,湿热证在理论及临床实践上均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现代医学研究结果如下:脾胃湿热证与胃粘膜炎症有一定的关系;在胃肠电、胃肠x线方面也产生一定的病理变化;脾胃湿热证与胃幽门螺杆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脾胃湿热证感染率较高,目前尚无公认的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 二* 床研究及实验研究 1.共收集60例,中医诊断为脾胃湿热证,西医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对发病年龄、发病季节、发病原因、原发病病程,以及主要临床症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脾胃通过对所收集病例的观察分析,认为:脾胃湿热证的高发季节为夏秋之间,发病人群年龄以 18-40岁居多,发病集中在原发病病程持续2年左右,脾胃湿热证的主要临床症状依频率高低为:舌红苔黄腻、胃院痞满胀痛、暧气返酸、纳差、口苦口干少饮、便软便塘或有粘液、体倦乏力、恶心、失眠等,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与本所制定的标准略有不同,考虑与所选病种有关,引起湿热证的明确诱因中以饮食不节为首要原因,占32%,另外有近一半原因不明者,可能与气候、生活嗜好(如嗜烟酒等)等因素有关,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2.实验研究,将脾胃湿热证、脾虚证与正常人比较,发现脾胃湿热证患者Hp感染率高于脾虚组,胃粘膜炎症程度明显重于脾虚组,且胃粘膜炎症越重,Hp感染越重,脾虚组和正常组在Hp感染率和胃粘膜炎症方面无差异,脾胃湿热证 Hp感染率为 48.6%,另有 sl.4%未感染,未感染者胃粘膜炎症程度轻于感染者,说明Hp感染不是形成湿热证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加重湿热证程度的因素 斗感染HP者,其H——临床症状与内在的病理无一致性变化。舌苔与HP感染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舌苔越黄腻,HP感染率越高,推测舌苔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Hp的感染情况。 脾胃湿热证胃粘膜炎症的ILS、TNFa分泌水平高于脾虚组,这与者的胃粘膜改变相一致,湿热证HP(+)者,IL石、TNFo水平高于Hp卜)者,证明Hp具有刺激ILE分泌作用、TNFa具有提高IL-8表达的作用。脾胃湿热证 SIgA分泌高于脾虚证,Hp感染者与未感染者比较无明显差异。推测SIgA分泌受其它因素影响。 3.清浊安中汤临床疗效观察,服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胃粘膜的炎症有明显的改善。治疗后血IL七的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说明清浊安中汤具有清湿热的作用,从疗效方面证实脾胃湿热证存在胃粘膜炎症的改变。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脾胃湿热证存在胃粘膜的病现变化,Hp感染是加重湿热证的因素。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28-31
英文摘要  31-34
前言  34-37
第一章 文献研究  37-69
  第一节 脏象实质研究的概况及意义  37-39
  第二节 脾实质的研究概况及展望  39-41
  第三节 脾胃湿热证的历史源流及现代研究  41-63
    历史源流  41-51
    现代研究  51-63
  第四节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63-69
第二章 临床研究  69-96
  第一节 脾胃湿热证的部分临床特征  69-76
    1. 资料  69-71
    2. 方法  71
    3. 结果  71-74
    4. 小结  74-76
  第二节 胃幽门螺杆菌与脾胃湿热证的关系探讨  76-96
    临床观察  76-84
      1. 资料  76-78
      2. 方法  78
      3. 结果  78-83
      4. 讨论  83-84
    实验研究  84-96
      第一部分 脾胃湿热证与白细胞介素-8  85-88
        1. 材料  86
        2. 方法  86-87
        3. 结果  87-88
        4. 讨论  88
      第二部分 脾胃湿热证与肿瘤坏死因子  88-91
        1. 材料  89
        2. 方法  89-90
        3. 结果  90-91
        4. 讨论  91
      第三部分 脾胃湿热证与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91-96
        1. 材料  91-92
        2. 方法  92
        3. 结果  92-93
        4. 讨论  93-96
第三章 清浊安中汤治疗脾胃湿热证疗效观察  96-101
  1. 材料  96
  2. 方法  96-97
  3. 结果  97-99
  4. 结论  99-101
第四章 结语  101-104
参考文献  104-113
附图  113-119
致谢  119

相似论文

  1. 住院患者跌倒预防的循证实践研究,R473.1
  2.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抑郁焦虑状况的调查与分析,R259
  3. 腹腔镜技术在胆囊手术中的实践及区域应用,R657.4
  4. 基于数据挖掘的脾胃湿热证辩治规律研究,R256.3
  5. 三仁汤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观察,R259
  6. 护理本科生临床实践行为表现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研究,R-4
  7. 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疾病及消化性溃疡临床表型的关系研究,R735.1
  8. DNA修复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因素与Hp相关性胃癌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关系,R735.2
  9. 王氏连朴饮对脾胃湿热证大鼠HPA轴相关指标及白细胞介素影响的实验研究,R285
  10. 幽门螺杆菌感染隆起糜烂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HSP60及CagA、VacA的相关性研究,R259
  11. 不同类型鼻咽癌原发病瘤灶组织蛋白质组学特征及其与中医证型相关性,R273
  12. 三仁汤对脾胃湿热证大鼠HPA轴相关指标影响的实验研究,R285.5
  13. 理气化瘀方联合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研究,R259
  14. 隆起糜烂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胃粘膜G细胞、D细胞、壁细胞的相关性研究,R259
  15. 嗜铬细胞瘤指南诊断建议与证据的系统评价,R736.6
  16. 胃炎颗粒治疗肝胃不和型和脾胃湿热型CSG的疗效观察,R259
  17. 护理本科生的心理控制源、成就目标定向与临床实践行为的关系,R-4
  18.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法规律研究,R289
  19. 三联疗法联合中药辨证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R259
  20. 反思性学习法在护理本科生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研究,R-4
  21. 平胃散合四逆散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窦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R259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内科 > 脏腑病证 > 脾胃系病证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