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产业集聚、外部性与劳动生产率

作 者: 石灵云
导 师: 殷醒民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西方经济学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外部性 劳动生产率 地方化经济 城市化经济 产业内集聚 关联产业集聚
分类号: F270;F240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187次
引 用: 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年来,产业集聚现象吸引了城市与区域经济学等许多研究领域的关注,究其原因是因为产业集聚能带来较强的持续竞争力,是一种思考国家和区域竞争能力的新路径。关于这种持续竞争力的来源,Marshall(1920)强调外部经济的重要性,Weber(1929)把它归之为集聚经济,而Krugman(1991b)认为是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本地市场规模交互作用的结果。Porter(1990)则特别关注竞争的重要性。归根结底,外部经济是创造和保持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源泉。与此同时,已有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关联的阶段,而且这种关联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加强。这促使我们去思考如下问题:(1)中国目前的制造业的区域集聚形成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即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中国各个制造行业不同的集聚程度?(2)各产业的空间分布模式对于各地区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有着什么样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行业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构成了本文的一个研究动机。本文试图基于空间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密切的互动关系出发,对地区经济增长源泉提供一个产业外部性的全新的解释。本文首先在对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状况进行全面的经验描述的基础上,通过理论研究和计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制造业集聚的形成机制,以及这种产业的集聚所带来的经济效应进行了考察,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本论文共分为八章,每章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第1章:导论。主要对本文的研究动机和背景、结构安排、研究目标、手段和方法、可能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进行简要的介绍。第2章:文献综述。该部分对产业集聚的理论和实证文献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理论上系统的回顾了与产业集聚相关的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学以及波特的竞争理论等一系列理论,深入探讨了集聚经济的微观基础;同时对近期产业集聚存在性检验、产业集聚形成机制和集聚效应三个方面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第3章:产业集聚现象测度方法的演变和新发展。产业集聚度与地理集中度是两不同的概念,Ellison和Glaeser(1997)建立的区域集聚系数充分考虑了企业规模及区域差异带来的影响,弥补了空间基尼系数的缺陷,使我们能够进行跨产业、跨地区的比较。此外,最新的Duranton和Overman(2005)基于距离提出的测度方法虽然满足了产业集聚测度的众多要求,但囿于对数据的要求过高,实用性不强。第4章: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的经验性描述。本章分别从二位数行业代码和四位数行业代码两层面,采用了一些传统和新发展的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指标,对中国制造业的区域集聚状况进行经验性描述。我们研究发现,不论是二位数制造业还是四位数制造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业集聚,集聚水平在行业之间的存在显著差异。与此同时,中国28个二位数制造业内的四位数行业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域共同集聚。第5章: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的研究。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外部性理论以及对外贸易和地方保护主义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析框架下,检验了决定中国产业集聚现象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就中国现阶段的产业集聚而言,上述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解释了中国制造业的集聚现象。比较优势仍是产业集聚形成的前提,且中国的比较优势依然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产业一旦在特定区域形成集聚,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会促进这种集聚趋势进一步的增强。同时,我们发现外商资本在沿海地区的集聚,进一步推动了外商资本密集度高的行业的集聚水平。本文还提供了较强的证据支持地方保护主义。第6章: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与劳动生产率。在本部分,主要考察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集聚经济的本质就是外部经济,根据外部性理论,大量产业集中在特定的区域,通过共享基础设施、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中间投入品以及促进知识的溢出等途径,能够产生广泛的外部效应。我们把这种外部性效应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基于2003年中国四位数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对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两种外部经济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从而在经验上证实静态外部性的存在。研究发现,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都对劳动生产率有显著为正的影响。此外,分地区的回归结果表明,在沿海省份,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发挥着同等作用,而在内陆地区,相对于城市化经济,地方化经济作用更强。同时,分产业的回归结果表明大部分产业只表现为地方化经济,只有技术含量相对高的产业才表现出城市化经济。第7章:产业内集聚、关联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本章是在第六章得出的大部分产业表现为地方化经济这一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地方化经济分解为产业内集聚与关联产业共同集聚,通过检验产业内集聚和关联产业共同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存在产业之间的差异深入探讨集聚效应。在计量上我们采用了滞后,这不仅能部分的控制由关联性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同时也使我们能同时考察静态和动态外部性。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内集聚和关联产业集聚都对行业劳动生产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表明中国的产业集聚不仅发生在同一产业内,关联产业也由于上、下游企业的相互作用与吸引、知识的外溢而产生共同集聚效应。更进一步,我们还分别就地方化经济的两种形式在成熟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间是否存在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高新技术行业和资本密集的成熟行业,产业内集聚效应均显著,但关联产业集聚效应只在资本密集的成熟行业显著。第8章:结束语。我们总结全文,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总体而言,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对产业集聚、外部性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研究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创新:首先,本文运用当前可得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制造业的四位数行业的空间分布现状进行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经验描述;其次,本文首次在国内采用四位数制造业数据对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有别于国内外大多数使用二位数制造业数据的研究;第三,在探讨外部性的作用形式时,在考察产业内集聚的同时,还同时考察了关联产业共同集聚,丰富了产业外部性的实证依据,据我们所知,关联产业共同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在国内外还非常少。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7-10
ABSTRACT  10-14
第1章 导论  14-21
  1.1 研究动机和背景  14-16
  1.2 结构安排  16-17
  1.3 研究方案  17-19
    1.3.1 研究目标  17
    1.3.2 研究思路  17-18
    1.3.3 研究方法和手段  18-19
  1.4 可能的创新  19-20
  1.5 不足之处  20-21
第2章 文献综述  21-50
  2.1 引言  21
  2.2 产业集聚的相关概念  21-24
    2.2.1 产业集聚的概念和内涵  22
    2.2.2 集聚经济的定义和分类  22-23
    2.2.3 外部经济  23-24
  2.3 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综述  24-30
  2.4 外部经济的微观基础  30-38
    2.4.1 共享(sharing)  30-33
    2.4.2 匹配(matching)  33-35
    2.4.3 学习(learing)  35-38
  2.5 产业集聚相关实证文献综述  38-45
    2.5.1 产业集聚的存在性检验  38-41
    2.5.2 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的相关实证研究  41-43
    2.5.3 集聚效应的实证研究  43-45
  2.6 小结  45-50
第3章 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演变和新发展  50-60
  3.1 引言  50
  3.2 第一代——产业地理集中的测度  50-54
  3.3 第二代——产业地理集聚的测度  54-56
  3.4 第三代——基于距离的产业集聚测度  56-58
  3.5 小结  58-60
第4章 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的数据描述  60-83
  4.1 引言  60-61
  4.2 行业水平和空间区域单位的确定  61-63
    4.2.1 行业的确定  61-63
    4.2.2 空间区域单元的确定  63
  4.3 基于二位数行业集聚水平的测度  63-69
    4.3.1 从时间维度看  64-65
    4.3.2 从产业维度看  65-67
    4.3.3 从空间维度看  67-69
  4.4 基于四位数行业集聚水平的测度——γ_(EG)系数  69-76
    4.4.1 我国不同行业水平和区域范围的产业集聚变动分析  69-72
    4.4.2 我国制造业四位数行业集聚程度分析  72-73
    4.4.3 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现象产业类型分析  73-76
  4.5 中国制造业行业区域共同集聚水平(γ_j~c系数)  76-80
    4.5.1 中国制造业行业区域共同集聚变动趋势  77-78
    4.5.2 中国行业区域共同集聚和集聚结构的行业分析  78-80
  4.6 小结  80-83
第5章 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的实证分析  83-101
  5.1 引言  83-85
  5.2 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  85-87
  5.3 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研究的指标设计  87-90
  5.4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90-95
    5.4.1 数据来源  90-91
    5.4.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91-95
  5.5 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的实证分析  95-99
    5.5.1 基本模型的设定  95-96
    5.5.2 计量方法  96-97
    5.5.3 实证结果及解释  97-99
  5.6 结论  99-101
第6章 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劳动生产率  101-118
  6.1 引言  101-104
  6.2 外部经济的分析框架  104-107
    6.2.1 理论认识上的分歧  104-105
    6.2.2 实证研究结果上的分歧  105-107
  6.3 模型设定  107-109
    6.3.1 基本模型  108
    6.3.2 实证模型  108-109
  6.4 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  109-112
    6.4.1 数据来源  109-110
    6.4.2 变量说明  110-112
  6.5 实证分析  112-116
    6.5.1 计量方法  112
    6.5.2 实证结果及解释  112-116
  6.5 小结  116-118
第7章 产业内集聚、关联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  118-131
  7.1 引言  118-120
  7.2 实证模型设定  120-121
  7.3 数据说明和变量说明  121-123
    7.3.1 数据说明  121
    7.3.2 变量的补充说明  121-123
  7.4 实证分析  123-129
    7.4.1 内生性问题  123-124
    7.4.2 动态外部性  124-125
    7.4.3 实证结果及解释  125-129
  7.5 小结  129-131
第8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131-135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131-132
  8.2 政策含义  132-135
参考文献  135-143
致谢  143-145

相似论文

  1. 织里童装产业集聚发展研究,F426.86
  2. 公共事业单位人力资本计量研究,D630.3
  3.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森林经营权益融资创新研究,F326.2
  4. 广西金融产业集聚实证研究,F832.7
  5. 城市轨道交通服务价值研究,U239.5
  6. 基于产业集聚的常熟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F224
  7. 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交互作用研究,F299.2;F224
  8.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行业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F124.7;F224
  9.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结构效应和空间效应,F424
  10. 事实的评判抑或价值的考量,D914
  11. 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研究,F249.27;F224
  12. 区域金融集聚机制研究,F832.7
  13.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F424
  14. 外资参与与内资企业劳动生产率,F224;F276.43
  15.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F127;F224
  16. 中国制造业企业知识溢出效应分析,F224
  17. 集聚、外部性与经济增长,F224
  18. 低碳经济与外部效应,F205
  19. 中国沿边开放中的跨境经济合作区研究,F127
  20. 汇率波动与劳动力要素成本变动内在关联关系研究,F249.2;F224
  21. 我国环境治理中的政府定位,X321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劳动经济 > 劳动经济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