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蛋白质和DNA多组分化学发光检测新技术的研究

作 者: 苗菊茹
导 师: 卢建忠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药剂学
关键词: 磁性微球 温敏高分子 聚苯乙烯微球 无标记 化学发光 特定序列DNA 碱性磷酸酯酶 辣根过氧化物酶
分类号: R450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53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蛋白质和DNA的多组分同时检测是目前临床诊断、环境监测、微生物检验等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具有分析通量高、所需时间短、样品消耗少、分析成本低等突出优点。目前多组分检测通常采用标记物识别模式或空间位置识别模式,但由于受到标记物数目以及所用仪器设备较为昂贵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多组分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化学发光(CL)分析法不需光源,仪器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已成为近年来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目前已成功地应用在药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和环境学等诸多领域。为此,本论文采用化学发光分析法,利用不同载体物化性质差异分离识别不同待测物,发展了三种具有创新意义的多组分同时检测技术,实现了同一份样品中多组分的同时检测,整个论文由以下四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本绪论由三节构成,其中第一节简单介绍了基于标记物识别模式的多组分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意义,主要内容包括:荧光标记、金属标记、酶标记等,并列举了近年来它们在该分析领域的部分典型示例;第二节中介绍了基于空间位置识别模式的多组分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意义,也列举了近年来它们在该分析领域的部分典型示例;第三节阐述了本博士论文的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第二章:基于不同载体的无标记多组分DNA化学发光检测新技术无标记简单快速检测特定序列DNA在临床诊断、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无标记多组分同时检测技术,本章基于特异性化学发光试剂3,4,5-三甲氧基苯甲酰甲醛(TMPG)与鸟嘌呤(G)碱基之间的瞬时衍生反应,能够产生CL的原理,实现了单份样品中无标记多组分特定序列DNA的同时检测。具体采用磁珠、聚苯乙烯微球和温度敏感高分子(PNIP)三种载体,以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三条DNA合成片段为例,优化构建了新型的基于不同载体的无标记多组分DNA化学发光检测新技术。整个分析过程由以下两步构成:(1)分别制备三种载体修饰探针、混合后与以上三条DNA合成片段在同一试管中杂交;(2)依据三种载体的物化性质差异分离洗涤,利用TMPG与目标DNA中的G碱基之间的瞬时衍生反应,产生特异性CL来定量三条DNA合成片段。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和灵敏度高等特点,目标序列在0.1-6 pmo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最低检测限可达100 fmol。为了进一步提高检测灵敏度,随后又采用G30放大检测技术,在载体修饰探针与DNA合成片段杂交后,再与一段富含G的放大序列(含有两个功能序列段:一是能够与目标序列的15个核苷酸单位杂交的序列段,另一个是富含G的放大信号序列段---(T2G15)2)进行第二次杂交,最低检测限可达15 fmol。方法选择性研究表明:本法对单碱基错配和完全不互补序列有较好的识别能力。综合而言:这种新型的载体识别无标记多组分DNA化学发光检测技术,不同于目前的多组分编码策略,首次采用不同载体物理化学差异分辨、瞬时衍生化学发光反应来同时检测三种目标序列DNA:其次采用仪器设备简单、操作简便的CL分析法来替代目前常用于多组分检测的流动注射或成像系统等昂贵设备,有望为临床、环境、生物防护等领域的DNA多组分定量分析提供有价值的手段。第三章:基于不同载体的无标记多组分PCR扩增产物的化学发光检测新技术第二章测定HBV的PCR真实样品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双链PCR扩增产物(PCR amplicon)只有一条链与探针互补,所以在PCR扩增产物检测时,探针会与扩增产物另一条链存在竞争杂交,这将显著降低检测灵敏度;不对称PCR扩增技术的使用虽可改善检测灵敏度,但PCR扩增效率也会因引物量的减少而下降。为此,本章旨在设计能够直接进行双链PCR产物同时检测的载体识别无标记多组分检测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第二章所构建的无标记多组分检测技术,具体分析过程由以下三步构成:(1)通过改造上游引物的方式使三条PCR扩增产物上分别标记地高辛(digoxin),生物素(biotin)和荧光素(FITC);(2)三条标记物修饰的PCR扩增产物的混合物分别与相应的标记有抗地高辛(anti-digoxin),链霉亲和素(SA),抗荧光素(anti-FITC)的载体混合物发生免疫反应;(3)依据三种载体的物化性质差异分离洗涤,利用TMPG与PCR产物中的G碱基之间的瞬时衍生反应,产生特异性CL来定量三条PCR产物。相比于目前的PCR检测方法,本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传统的PCR检测技术多采用PCR产物95℃加热解链实现竞争杂交反应,我们的检测可直接检测双链PCR产物,无需将双链DNA加热变性,避免了竞争杂交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第二,多组分实时PCR技术必须采用发射波长不相互交叉的荧光标记物来实现多组分同时检测;本法采用瞬时衍生载体分辨无标记检测技术,直接进行双链PCR产物的多组分同时检测;第三,实时PCR仪器设备相对昂贵,而化学发光仪仪器设备简单、操作简便。综合而言,本章发展的载体分辨无标记多组分PCR扩增产物化学发光检测新技术,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等特点,有望在临床诊断、环境监测、微生物检验等领域发挥作用。第四章:基于温度敏感的四种蛋白质同时检测化学发光新技术鉴于以上两章中多组分DNA检测技术取得的成果,本章尝试将这种新型的载体分辨化学发光技术拓宽至多种蛋白质的同时检测。为此,本章以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和蛋白多肽药物GH作为四个模型蛋白质分析物,采用磁珠和温敏高分子两种载体以及碱性膦酸酯酶(AP)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两种标记物,构建了一个均相的非竞争的ELISA反应,实现了四种蛋白质的化学发光同时检测。整个分析过程由以下三步构成:(1)分别制备两对第一抗体偶联物:抗IgG-磁珠、抗IgM-磁珠、抗IgA-PNIP和抗GH-PNIP,混合并与四种抗原混合物IgG、IgM、IgA和GH在同一试管中进行免疫反应:(2)再与四种标记了HRP、AP的第二抗体混合物进行夹心反应:(3)依据两种载体的性质差异进行分离洗涤,将两种载体各均分两份,用相应的试剂盒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该法IgG、IgM、IgA和GH的检测限分别为0.5,0.5,1.0和0.5 ng/mL。此外,还可通过引入不同的载体,如:对不同温度敏感的温敏高分子或对不同PH值敏感的PH敏感高分子;以及采用多种标记物,如采用酶(HRP和ALP)或胶体金等,进一步增加分析物的数目,提高检测的灵敏度。综合而言,该技术有望在多组分蛋白质的分析、测定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8
英文摘要  8-12
第一章 绪论(蛋白质和DNA多组分同时检测的意义及其研究进展)  12-33
  第一节 标记物识别模式  12-20
  第二节 空间位置识别模式  20-26
  第三节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26-29
  参考文献  29-33
第二章 基于不同载体的无标记多组分DNA化学发光检测新技术  33-62
  第一节 引言  34-35
  第二节 实验部分  35-42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42-54
  第四节 结论  54-56
  参考文献  56-62
第三章 基于不同载体的无标记多组分PCR扩增产物的化学发光检测新技术  62-81
  第一节 引言  63-64
  第二节 实验部分  64-67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67-75
  第四节 结论  75-76
  参考文献  76-81
第四章 基于温度敏感的四组分蛋白化学发光检测新技术  81-104
  第一节 引言  81-83
  第二节 实验部分  83-86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86-98
  第四节 结论  98-100
  参考文献  100-104
发表的论文  104
已投递的论文  104-105
致谢  105-106

相似论文

  1. 基因调控网络模型描述语言研究,Q78
  2. 有标记点的人体三维运动数据获取方法的研究,TP391.41
  3. 脑梗塞血瘀证的肽组学和代谢组学初步研究,R277.7
  4. 天然迈克尔反应受体分子的快速发现及活性研究,R284
  5. 利用AFLP标记对四个多鳞鱚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S917.4
  6. 奶粉中三聚氰胺分析方法研究及快速测定体系的建立,O657.3
  7. 食品接触材料中双酚A的快速测定方法研究,TS206.4
  8. 黑碳添加对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S153.6
  9. 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和烟草致病变种egfp标记突变体的构建,S436.412
  10. 夏南牛和皮南牛微卫星标记研究及生长发育模型的建立,S823
  11. 水葫芦对浮游动物群落及部分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分析,X174
  12. 双重/三重响应性复合微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O631.3
  13. 黄瓜渐渗系抗南方根结线虫病遗传规律及分子标记研究,S436.421
  14. 黄瓜—酸黄瓜抗霜霉病渐渗系分子标记的筛选及细胞程序性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S436.421.11
  15. 百萨偃麦草染色体1J和5J变异体的诱致与鉴定,S512.1
  16. 涉及大赖草7Lr染色体的普通小麦—大赖草易位系的分子细胞学鉴定,S512.1
  17. 一个新的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的发现与分子标记定位,S512.1
  18. 中国小麦地方品种小红皮抗白粉病基因的定位,S512.1
  19. 簇毛麦6V染色体短臂小片段易位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S512.1
  20. 荆州黑麦6R染色体抗白粉病基因的定位及分子标记,S512.1
  21. 陆地棉矮化突变体Ari1327的形态、生理和分子标记研究,S562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治疗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