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负重超等长力量训练的神经肌肉适应机制研究

作 者: 田石榴
导 师: 刘宇
学 校: 上海体育学院
专 业: 运动人体科学
关键词: 超等长训练 负重超等长训练 爆发力 肌电图 神经适应性 H-反射 突触前抑制 T-反射
分类号: G804.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399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研究目的:爆发力是现代竞技运动的关键性要素。研究发现,重量训练是提高最大力量的有效方法,但不是提高肌肉收缩速度和爆发力的最佳选择。超等长训练是目前提高动作速度,增加爆发力的常用训练方法,但对最大力量的发展不足。负重超等长训练作为一种新的爆发力训练手段,从理论基础上认为,既能增加最大力量,同时又能增加爆发力,能产生良好的力量适应,但负重超等长训练最佳负荷的控制和神经肌肉系统的适应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运用负重超等长训练系统作为辅助训练工具,运用肌电图H-反射T-反射、肌肉力量表现等测量手段,探讨不同负重的超等长训练的力学特征和神经生理学表现及可能机制,丰富和完善负重超等长训练的理论体系,不仅为有效发展爆发力的训练方法寻求科学研究的参数与依据,同时为力量训练的创新奠定基础,并为探索力量训练的基础理论发展也将起到推动作用。研究对象与方法:16名上海体育学院院篮球队队员,运动年限均为五年以上,运动等级为国家二级。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负重组,一组为负重超等长训练组。研究一选择原地纵跳作为研究动作,给杠铃施加不同负荷的重量,受试者尽可能快速起跳,即进行负重原地纵跳(WCMJ)动作,研究受试者在加载不同负荷过程中的地面反作用力、动作速度、爆发力、肌电参数的影响,探讨不同负重的原地纵跳(WCMJ)的力学特征和神经支配的影响。研究二使用负重超等长训练系统进行8周训练,比较负重力量训练和负重超等长训练后垂直跳的腾空高度,爆发力、等长收缩力量等肌肉力量表现和肌电图参数、H-反射和T-反射的神经适应表现,研究负重超等长训练的效果和可能的机制。实验结果:不同负荷对负重垂直跳的影响表现分为两个阶段:离心阶段和向心阶段。在离心阶段中,离心的相对爆发力随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在向心阶段,向心时间随着负荷的增加在30%负荷时开始增加,随着负荷的增加,向心蹬伸的速度下降。向心相对最大力量和向心相对爆发力随负荷的增加,在30%负荷达到最高峰,随后开始下降。在30%MVC负荷时最大相对爆发力达到最大。在经过8周的训练后,实验结果趋势与实验前相似,表现为向心的时间没有增加,向心的最大速度高于实验前。相对最大力量与相对最大爆发力随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在实验前后均表现为30%负荷时相对爆发力即输出功率达到最大。实验前,负荷为40%MVC时,向心相对爆发力开始下降。实验后,40%MVC负荷时功率达到最大。神经生理学参数表明,在向心阶段,股外侧肌积分肌电随负荷的增加与SJ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股二头肌的积分肌电值出现随着负荷的增加而增加,50%负荷迅速下降。以30%的MVC训练后,负重超等长训练组垂直跳的腾空高度明显增加,wingate无氧功率的峰值功率、平均功率及其相对值均出现明显增加,下肢肌肉的最大等长力量、发力率和预牵张效益增加。8周的负重超等长训练后,Hmax/Mmax降低,T-reflex振幅显著升高。结论:负重超等长训练系统具有显著增加最大力量和爆发力的训练效果。8周的负重超等长训练使受试者的最大等长肌力、发力率、峰值功率、预牵张效益等力量指标明显增加,H反射降低和T反射增加,反映机体产生了良好的肌肉力量适应和神经适应,可同时发展下肢的最大力量和爆发力。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12
1 前言  12-21
  1.1 研究背景  12-16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6-17
  1.4 研究内容  17
  1.5 研究创新点  17-19
  1.6 论文结构  19
  1.7 有关概念的界定  19-21
2 文献综述  21-46
  2.1 力量训练的内涵和外延  21-23
  2.2 发展爆发力的方法和可能机制  23-27
  2.3 力量训练的神经肌肉适应机制  27-40
    2.3.1 神经适应  29-39
    2.3.2 肌肉适应  39-40
  2.4 负重训练的神经肌肉适应  40-42
  2.5 超等长训练的神经肌肉适应  42-43
  2.6 负重超等长训练的神经肌肉适应  43-45
  2.7 结束语  45-46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46-66
  3.1 研究对象  46
  3.2 研究方法  46-65
    3.2.1 研究仪器与设备  46-54
    3.2.2 实验方案  54-56
    3.2.3 实验步骤  56-58
    3.2.4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58-65
  3.3 统计分析  65-66
4 研究结果  66-103
  4.1 不同负重的垂直跳CMJ 力学参数变化  66-74
    4.1.1 不同负荷的垂直跳(WCMJ)的力学特征  66-67
    4.1.2 不同负重的CMJ 离心阶段力学参数变化  67-70
    4.1.3 不同负重的CMJ 向心阶段力学参数变化  70-74
  4.2 不同负荷垂直跳(WCMJ)的神经生理学特征  74-79
    4.2.1 不同负荷垂直跳(WCMJ)的肌电参数  75
    4.2.2 积分肌电  75-77
    4.2.3 中位频率  77-79
  4.3 运动表现(垂直跳绝对腾空高度)  79-80
  4.4 力量适应性指标变化  80-94
    4.4.1 无氧功率结果  80-83
    4.4.2 最大等长力量(MVC)  83-85
    4.4.3 快速力量指数  85-86
    4.4.4 发力率  86-87
    4.4.5 下肢爆发力  87-91
    4.4.6 不同负重CMJ 过程的生物力学参数比较  91-94
  4.5 神经适应性指标结果  94-103
    4.5.1 不同负重CMJ 过程的肌电图参数比较  94-98
    4.5.2 H-反射  98-100
    4.5.3 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 PSI)  100-101
    4.5.4 T-反射  101-102
    4.5.5 神经传导速度  102-103
5 分析与讨论  103-118
  5.1 负重超等长训练的理论分析  103-106
  5.2 负重超等长训练的力学分析  106-109
  5.3 负重超等长训练(WCMJ)的肌电图特征  109-112
  5.4 负重超等长训练的神经肌肉适应机制  112-118
6 结论  118-119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119-122
  7.1 全文总结  119-121
  7.2 展望  121-122
8 参考文献  122-144
致谢  144-146
附录一 上海体育学院篮球队力量训练计划  146-147
附录二 受试者同意书  147

相似论文

  1. 脉冲反射法导线测长回波信号处理方法的研究,TM247
  2. 二维粗糙表面光散射特性模拟与实验研究,TP391.41
  3. 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R687.3
  4. 基于SOA的Portal定制系统的优化与实现,TP311.5
  5. 基于软件行为监控的自调节方法研究与实现,TP311.5
  6. 基于冠层反射光谱的夏玉米氮素营养与生长监测研究,S513
  7. 黄淮和南方地区大豆育成品种籽粒性状遗传构成的分子标记解析及等位变异优选,S565.1
  8. 尺神经松解前后肌电生理变化的意义,R688
  9. 正常高值血压患者早期动脉损害的评价,R544.1
  10. 水库水体叶绿素a光学性质及浓度遥感反演模式研究,S127
  11. 基于Web的科学计算遗留应用共享技术研究,TP393.09
  12. 小型反射/折反射式望远镜的研究,O439
  13. WDM-PON中提供光虚拟专用网(OVPN)服务的研究,TN929.1
  14. 基于反射式SOA的再调制技术及其在高速WDM-PON中的应用,TN929.1
  15. 基于微环谐振器的全光缓存技术的理论研究,TN256
  16. 铝基锰系催化剂脱硫脱硝性能研究,X773
  17. 基于白光LED的可见光通信系统中光接收发射器的研究与设计,TN859
  18. 高速铁路大型客站照明系统的节能研究,TU113.66
  19. LED手术无影灯的设计,TM923.34
  20. 智能电网中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及应用研究,TP212.14
  21. 一类新的模糊化收敛结构的研究,O159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体育 > 体育理论 > 体育基础科学 > 运动生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