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清代顺天府与京畿社会治理研究

作 者: 王洪兵
导 师: 常建华
学 校: 南开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史
关键词: 清代 顺天府 秩序建构 社会治理 中心与边缘
分类号: K24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678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清代顺天府地处首善之区,为畿辅重地,京畿地区的社会治理主要围绕顺天府展开,顺天府在京畿政治体制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本文关于顺天府的研究,建立在对清代京畿行政体制考察的基础之上。顺天府制度的研究主要涉及顺天府的历史沿革、职官构成、基本职能,以及顺天府与直隶总督,顺天府与京师各衙门的基本关系格局等领域。顺天府体制始自明代,清代在继承明代制度框架基础上,根据本朝政治特色又有所变通。顺天府府尹专任汉人,并另简各部尚书、侍郎等大臣兼管顺天府尹事务,以强化顺天府之行政地位。在清代中后期,顺天府管辖包括大、宛二京县在内的二十四州县,并分其治于四路同知。顺天府由中央直辖,与直隶总督并无统属关系。在京畿州县治理实践中,实行顺天府与直隶总督双重监管体制。顺天府特殊的行政地位在京畿治理的过程中得以展现,它主持办理京师各项差务;与步军统领衙门、五城御史、刑部等衙门共同管理京师治安、司法事务;与礼部、兵部等衙门主持京师科举事宜。顺天府作为京师地区的行政衙门,还承担着主持进春、乡饮酒礼、耕耤等项仪式的责任。筹办京畿地区的赈济事务是顺天府衙门的主要职责,清代统治者重视发挥顺天府在办理赈济事务中的主导作用,而顺天府则通过办理赈务强化在京师行政体制中的地位。顺天府的研究是认识京畿社会秩序乃至整个清代政治特性的一把钥匙。顺天府行政体制的研究是开展清代京畿社会研究的基础,但是作为一项京畿区域社会历史的研究,又不能局限于单纯的制度考察,更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时段与空间场域空谈体制问题。顺天府的研究为考察清代国家与京畿社会关系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视角。传统史学研究偏重宏大叙事,醉心于国家统治、乡绅政治、阶级斗争的研究,忽视对基层社会及其运转状况的考察,忽视地方行政、基层民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并且脱离特定历史时段和历史区域。这些研究模式无助于全面把握清代社会历史发展路径,更难以揭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性格。顺天府的研究在借鉴传统史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基层行政体制的考察,强调研究视角的下移,在此基础上实现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有机结合,把国家政治制度史、王朝兴衰史放在清代顺天府这一特定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既关注基本的行政体制演变,又将其融入鲜活的区域社会,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制度史、社会史、法制史、文化史等多种研究方法,实现对顺天府行政体制、京畿治理模式、清代治国理念以及京畿社会结构的整体性认识。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12
引言  12-42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学术史回顾  12-35
  第二节 论文结构与研究思路  35-37
  第三节 问题所在及研究难点  37-42
第一章 清代顺天府行政体制  42-147
  第一节 清代顺天府制度沿革  42-57
    一、明代顺天府概况  42-46
    二、清代顺天府行政体制演变  46-51
    三、顺天府与京师多元治理结构  51-57
  第二节 清代顺天府府尹体制  57-76
    一、顺天府府尹  57-67
    二、兼管顺天府尹事务大臣  67-71
    三、顺天府尹与兼尹关系  71-76
  第三节 顺天府衙门职官体系  76-113
    一、顺天府府丞  76-81
    二、顺天府衙门佐贰官  81-96
    三、大兴、宛平京县体制  96-113
  第四节 顺天府、直隶总督与京畿地方行政体系  113-147
    一、霸昌道、通永道  113-120
    二、四路同知体制及其职能演变  120-139
    三、顺天府属州县管理体制  139-147
第二章 顺天府与京畿社会治理  147-283
  第一节 顺天府与京畿差徭  147-178
    一、顺天府办差之背景  147-149
    二、顺天府军务车差  149-160
    三、顺天府巡幸车差  160-168
    四、顺天府其它差徭  168-171
    五、顺天府差徭与京畿社会  171-178
  第二节 顺天府与京畿治安  178-223
    一、京师治安体制  178-197
    二、顺天府与州县地方治安  197-215
    三、顺天府巡警改革  215-223
  第三节 顺天府与京师司法审判体制  223-258
    一、五城御史司法权  225-233
    二、步军统领司法权  233-238
    三、都察院与京控案件  238-244
    四、顺天府司法审判体制  244-258
  第四节 顺天府与京师旗人审判体制  258-283
    一、京畿旗民矛盾冲突  258-260
    二、京师宗室、觉罗案件审理  260-268
    三、京畿州县宗室、觉罗案件  268-272
    四、普通旗人案件审理  272-283
第三章 顺天府与京师科考教化  283-337
  第一节 顺天府教育、考试机构  283-299
    一、顺天府学  283-286
    二、金台书院  286-288
    三、顺天府贡院  288-292
    四、顺天府义学、近代学堂  292-299
  第二节 顺天府与顺天乡试  299-327
    一、顺天乡试制度  299-302
    二、顺天乡试官员及职役人员  302-312
    三、顺天乡试准备工作  312-317
    四、顺天乡试内外场供应  317-322
    五、顺天乡试后续事宜  322-327
  第三节 顺天府与旗人考试体制  327-337
    一、八旗翻译童生考试  327-329
    二、顺天府与八旗乡会试  329-334
    三、顺天府与宗室乡试  334-337
第四章 顺天府与京师典礼仪式  337-370
  第一节 顺天府与京师祭祀仪式  337-350
    一、备办京师祠庙祭祀  337-342
    二、顺天府进春制度  342-346
    三、顺天府乡饮酒礼  346-350
  第二节 顺天府与京师耕耤制度  350-370
    一、明清耕耤制度演变  351-358
    二、京师耕耤仪式的筹备  358-362
    三、顺天府与京师耕耤大典  362-364
    四、耤田、神仓与国家祭祀  364-366
    五、耕耤仪式与清代治国理念  366-370
第五章 顺天府与京畿赈恤体制  370-432
  第一节 京师生态环境与祛灾仪式  371-383
    一、京畿生态环境  371-374
    二、京畿祈祷晴雨  374-377
    三、京畿龙神信仰  377-383
  第二节 京畿雨雪、收成、粮价奏报制度  383-391
    一、顺天府雨雪奏报体制  384-386
    二、顺天府粮价奏报制度  386-389
    三、顺天府属收成奏报制度  389-391
  第三节 顺天府报灾、勘灾机制  391-397
    一、顺天府报灾机制  391-393
    二、顺天府勘灾机制  393-397
  第四节 顺天府与京师赈恤机构  397-408
    一、顺天府养济院  398-402
    二、京师育婴堂  402-405
    三、京师广仁堂  405-408
  第五节 顺天府与京畿粥赈  408-426
    一、顺天府与普济堂、功德林粥厂  408-414
    二、京师官办与绅办善堂粥厂  414-422
    三、京师旗人粥赈  422-426
  第六节 清末京师赈恤机构改革  426-432
    一、京师工艺局  426-427
    二、京师教养局、习艺所  427-432
第六章 京畿赈恤过程中的国家、官绅与民众  432-475
  第一节 京畿赈济中的官商绅民  433-455
    一、顺大府备荒经费  433-441
    二、顺天府官绅与京畿赈济  441-451
    三、嘉庆六年蔡永清赈济案  451-455
  第二节 京畿灾荒、流民与社会控制  455-475
    一、京畿流民与秩序危机  456-464
    二、京畿流民留养政策  464-471
    三、京畿流民资迁政策  471-475
第七章 中心与边缘——京畿乡村社会结构与地方秩序  475-600
  第一节 顺天府宝坻县行政体制  475-493
    一、宝坻县地理、生态环境  475-480
    二、县城、知县与地方治理  480-487
    三、书吏、衙役与基层行政  487-493
  第二节 顺天府宝坻县乡保体制  493-523
    一、清代华北乡村保甲制度演变  493-504
    二、宝坻县乡村权力结构  504-513
    三、宝坻县乡保与地方公务  513-523
  第三节 青苗会、村庄与乡村治理  523-545
    一、乡村习俗与生产秩序  523-528
    二、青苗会与村庄看青  528-534
    三、村庄、庙宇与乡村治理  534-545
  第四节 告示、村规与基层社会秩序  545-570
    一、清代告示制度  546-555
    二、告示、村规民约与乡村社会  555-563
    三、告示与乡村社会秩序的构建  563-570
  第五节 官府、宗族与村庄秩序  570-600
    一、情、礼、法与乡村秩序建构  571-577
    二、宝坻县地方宗法秩序  577-595
    三、官府、宗族与村庄  595-600
结论  600-603
参考文献  603-617
后记  617-619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619

相似论文

  1. 清代医家治疗虚劳(白血病相关病症)用药规律的研究,R255.5
  2. 清代满族婚姻习俗变迁,K892.22
  3. 清代前期旌表制度研究,K249
  4. 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研究,I207.22
  5. 清代江南寺田初探,K249
  6. 清代淮河流域交通路线的布局与变迁,K249
  7. 清代前期口北三厅地区政区体制研究,K249
  8. 威县乱弹研究,J825
  9. 魏燮均辽宁景物诗研究,I207.22
  10. 清代法律公布制度的局限与革新,D926
  11. 电视下乡与乡村治理变迁,G229.2
  12. 清后期四份嫁妆清单中的服饰研究,TS941.1
  13. 夏燮《明通鉴》论赞研究,K248
  14. 清代江南水上游事活动研究,K249
  15. 简析《理藩院则例》的内容特点及成因,K249
  16. 清代中日漂风难民问题之研究,K249
  17. 清代行草流变及文化探源,J292.1
  18. 清代云纹图案的设计学诠释,J509.2
  19. 河北清代音乐史考略,J607
  20. 谁持彩练当空舞,灿烂清词两奇葩,I207.23
  21. 清代江西闺秀词研究,I207.23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 > 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 > 清前期(1616~184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