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保荐制下的投资银行声誉有效性研究

作 者: 刘志军
导 师: 赵增耀
学 校: 苏州大学
专 业: 金融学
关键词: 投资银行声誉 保荐制 IPO超额回报 业绩表现 违规行为 募资变更
分类号: F831.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508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基于在国外成熟资本市场普遍成立的投资银行声誉效应在我国得不到广泛的实践经验支持,本文以声誉理论为基础,借助于金融中介理论、投资银行声誉模型、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分析了投资银行的声誉效应及其形成机制,并强调了制度因素在投资银行声誉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在我国证券发行制度变迁中投资银行功能演化的基础上,重点对证券发行保荐制度的经济效应及其保荐制下我国投资银行的声誉激励与信号显示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并就进一步强化我国投资银行声誉效应提出了相关措施。本文认为,在股票发行市场,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投资者的“逆向选择”和股票发行人的“道德风险”,大大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降低了股票发行的效率。而现代金融中介理论证明,金融中介具有低成本地搜寻和甄别项目质量信息、监督经营者行为的比较优势。投资银行作为承销商,是股票发行中核心的金融中介,可凭借其经营上的规模经济和专业化优势,向投资者传递有关发行企业质量及投资价值等方面的信息,并对其上市后的行为实施监督,从而有效地缓解了IPO中投资者和发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然而,主观的逐利动机和客观的专业水平差异使投资银行的信息生产面临可信性的威胁。对投资者和发行人而言,他们往往会根据投资银行过去的市场表现来判断其发布信息的真实可靠性,由此产生了投资银行的声誉问题。声誉作为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反映某一经济主体类型的特定信号,具有激励约束投资银行的执业行为、显示投资银行执业水平和质量的效应。而一般的声誉理论表明,投资银行的声誉需借助于一定的机制才能得以形成和建立起来,具体除了重复的股票发行博弈活动外,还包括:投资银行追求长期利益的预期机制;投资银行执业行为的信息传递机制;对投资银行不规范行为的监管和惩罚机制以及投资银行业的市场竞争机制等。进一步地从根本上来看,这些因素首先得受制于制度环境的约束。制度是整个社会的博弈规则,制度和制度变迁会不断影响和决定声誉主体的行为,对投资银行声誉机制的形成及其效应的充分发挥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我国证券市场属于新兴的市场,在政府推进型的证券市场建立过程中,证券发行制度经历了由行政审批制、核准通道制到核准保荐制的特殊演变过程,随着发行制度由不成熟向成熟阶段的过渡,投资银行在股票发行市场的功能也在不断演化;相对于以往其它发行制度而言,保荐制度由于将投资银行在证券发行中所应担负的责任进行明确化、具体化,实现了投资银行责权利的对称化,从而使得对投资银行的责任追究具备了可操作性的制度基础,尤其是其“荐而又保”的制度规定和连带担保责任追究机制的建立,大大强化了作为保荐人的投资银行的责任,为投资银行声誉激励机制的形成提供了基础的保证,实现了投资银行的执业质量和利益的直接挂钩。在声誉机制的激励与约束下,投资银行为建立和维护自身良好的市场声誉,总会在执业中尽量勤勉尽责,并采用最严格的评估标准,慎重筛选和推荐发行企业,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定价,以向市场传递全面真实的发行信息;同时在企业发行上市后会认真履行持续的咨询和督导职责,保证发行人严格遵照募资说明书的承诺规范运作并合理使用募集资金。因此,从理论上来讲应存在着如下的关系:投资银行声誉与IPO首日超额回报率负相关;投资银行声誉与发行企业上市前后的业绩表现正相关;投资银行声誉与上市公司违规概率和募资变更概率负相关。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利用我国股票发行市场的数据资料对保荐制下我国投资银行声誉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所得结果均不同程度地证实了以上所推导出的理论假说,证明保荐制度实施后我国投资银行的声誉机制是显著有效的。这一研究结论验证了有关投资银行信息生产、认证中介以及声誉理论的基本命题,也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我国证券发行保荐制度推行的实践效果。最后,鉴于与国外成熟市场投资银行声誉理论研究和实践效果相比,我国投资银行声誉效应实证检验在某些方面所得结果的整体显著性还不是非常高的事实,本文提出以下进一步强化投资银行声誉效应,以提高股票市场运行效率的相关措施:即完善现行的保荐人制度,并继续推进发行制度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投资银行内部治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重视投资者教育,培育其理性投资行为;同时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完善社会声誉评价和监督体系。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2
第1章 导论  12-33
  1.1 选题背景、意义  12-14
  1.2 文献回顾  14-29
    1.2.1 国外关于投资银行声誉的研究综述  14-20
    1.2.2 国内关于投资银行声誉的研究概况  20-27
    1.2.3 相关文献评述  27-29
  1.3 研究目的、思路与方法  29-30
    1.3.1 本文的研究目的  29
    1.3.2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29-30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30-31
  1.5 创新与不足  31-33
第2章 一般声誉理论  33-49
  2.1 声誉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33-37
    2.1.1 社会经济和管理活动中的声誉问题  33-35
    2.1.2 声誉的经济学解释  35-36
    2.1.3 与声誉相关的概念  36-37
  2.2 声誉理论及其应用  37-43
    2.2.1 标准的声誉理论——KMRW 声誉模型  37-40
    2.2.2 声誉理论的应用  40-43
  2.3 声誉机制的基本功能与形成条件  43-48
    2.3.1 声誉机制的经济功能  43-45
    2.3.2 声誉机制形成的基本条件  45-48
  2.4 本章小节  48-49
第3章 IPO 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与投资银行声誉效应  49-73
  3.1 股票发行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其效应  49-53
    3.1.1 信息与信息不对称  49-51
    3.1.2 股票发行中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51-52
    3.1.3 信息不对称下的IPO 市场效应――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52-53
  3.2 信息不对称与投资银行  53-61
    3.2.1 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途径  53-55
    3.2.2 投资银行及其在IPO 中的角色  55-59
    3.2.3 逆向选择与投资银行  59-60
    3.2.4 道德风险与投资银行  60-61
  3.3 投资银行的声誉效应  61-71
    3.3.1 投资银行参与下的IPO 市场信息不对称  61-64
    3.3.2 信息不对称与投资银行的声誉效应  64-66
    3.3.3 投资银行的声誉效应——理论模型  66-71
  3.4 本章小节  71-73
第4章 投资银行声誉形成机制与证券发行保荐制  73-100
  4.1 投资银行声誉的形成机制  73-78
    4.1.1 重复博弈下的投资银行声誉形成机制  73-75
    4.1.2 投资银行声誉形成机制中的制度因素  75-78
  4.2 证券发行制度:投资银行声誉机制形成的保证  78-86
    4.2.1 证券发行制度及其发展趋势  78-80
    4.2.2 我国股票发行制度的变迁  80-84
    4.2.3 发行制度变迁中的投资银行功能  84-86
  4.3 保荐制度的经济效应分析  86-94
    4.3.1 基于信息优势的保荐连带责任制度  86-88
    4.3.2 保荐连带责任激励下的市场效应  88-90
    4.3.3 保荐制度效应的博弈分析  90-94
  4.4 保荐制下投资银行的声誉激励与信号显示效应  94-98
    4.4.1 保荐制下投资银行的声誉激励效应  94-95
    4.4.2 保荐制下投资银行声誉的信号显示  95-98
  4.5 本章小节  98-100
第5章 保荐制下投资银行声誉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100-151
  5.1 投资银行声誉指标的选择  100-106
    5.1.1 国外关于投资银行声誉评价的主要方法  100-102
    5.1.2 国内有关投资银行声誉等级评价的方法  102-104
    5.1.3 本文的投资银行声誉指标选择和等级划分  104-106
  5.2 研究设计  106-111
    5.2.1 基本内容与研究假设  106-109
    5.2.2 数据、样本与研究方法  109-111
  5.3 投资银行声誉与IPO 首日超额回报率  111-122
    5.3.1 新股上市首日超额回报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111-114
    5.3.2 我国股票市场IPO 首日超额回报率状况及相关研究综述  114-116
    5.3.3 样本与数据统计描述  116-118
    5.3.4 实证模型与检验  118-121
    5.3.5 结论分析  121-122
  5.4 投资银行声誉与IPO 企业上市前后的业绩表现  122-131
    5.4.1 样本选取与企业业绩衡量指标选择  122-124
    5.4.2 描述性统计结果  124-128
    5.4.3 实证检验  128-130
    5.4.4 结论分析  130-131
  5.5 投资银行声誉与上市公司违规行为  131-141
    5.5.1 上市公司违规行为表现及形成因素  131-134
    5.5.2 违规上市公司在不同声誉等级投资银行间的分布  134-135
    5.5.3 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监管对投资银行声誉的影响  135-140
    5.5.4 结论分析  140-141
  5.6 投资银行声誉与上市公司IPO 募资变更行为  141-149
    5.6.1 上市公司募资变更状况及原因分析  141-144
    5.6.2 样本与数据统计描述  144-145
    5.6.3 实证模型与检验  145-148
    5.6.4 结论分析  148-149
  5.7 本章小节  149-151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151-162
  6.1 研究结论  151-153
  6.2 继续强化投资银行声誉效应的相关措施  153-162
    6.2.1 完善现行的保荐人制度  153-157
    6.2.2 继续推进发行制度的市场化改革  157-158
    6.2.3 完善投资银行内部治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158-159
    6.2.4 重视投资者教育,培育其理性投资行为  159-161
    6.2.5 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完善社会声誉评价和监督体系  161-162
参考文献  162-17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174-175
后记  175

相似论文

  1. 声誉对学前儿童违规行为的影响,B844.1
  2. 我国证券商经纪业务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922.287
  3. 上市公司SEO后业绩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F832.51
  4. 投资银行声誉与IPO抑价关系研究,F832.51;F224
  5. 承销商对IPO首日超额收益影响的实证研究,F832.51
  6. 并购对上市公司业务结构变化的效应分析,F276.6
  7. 投资银行声誉与IPO抑价:中国股票市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F832.51
  8. 上市公司配股行为对公司业绩表现的影响,F276.6
  9. 保荐人制度下我国投资银行信息认证中介功能实证研究,F832.3
  10. 中国上市公司的证券民事法律责任,D922.287
  11. 论对证券市场上违规行为民事责任研究,D912.28
  12. 论基金经理违规行为的法律规制,D922.28
  13. 中国投资银行声誉机制研究,F224
  14. 企业会计人员违规行为的心理探讨,F275
  15. 金融经济学与证券市场监管——事件研究方法在证券司法实践中的运用,F832.5
  16. 小学生课堂违规行为研究,G622.4
  17. 基于改进的计划行为理论的交通行为分析,U491
  18. 证券民事责任研究,D923
  19. 期货透支交易法律问题研究,D922.28
  20. 中学生违规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兰州市安宁区的部分学校为例,G635.5

中图分类: > 经济 > 财政、金融 > 金融、银行 > 世界金融、银行 > 金融组织与业务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