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唐宋词传播方式研究

作 者: 钱锡生
导 师: 杨海明
学 校: 苏州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唐宋词 传播方式 歌舞吟诵 手写题壁 石刻印刷
分类号: I207.2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656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前此的唐宋词的研究,较少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进行考察。然而唐宋词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流传至今,恰恰是依靠了传播的力量。本文将唐宋词的传播方式作为研究对象,希望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唐宋词兴盛的原因,并通过对唐宋词各种传播方式的具体考察,探寻其在唐宋词史的进程和唐宋词风的演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序论部分主要对唐宋词传播方式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述评,指出了唐宋词传播方式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并概要介绍了唐宋词传播方式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第一章:唐宋词的传播背景和传播阶段。唐宋词的传播背景是唐宋词传播研究的基础,其传播背景一是城市化,这为唐宋词的欣赏提供了庞大的受众群;二是商业化,这为唐宋词的消费提供了适宜的温床;三是“去道德化”,这为唐宋词的创作摆脱了精神的束缚。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唐宋词大致可分三个阶段:“乐人之词”、“诗人之词”和“词人之词”,它们分别和词的声音传播、文字传播和印刷传播密切结合。第二章:唐宋词的歌舞传播。唐宋词的歌舞传播方式对唐宋词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初步确立了唐宋词的主体风格,增加了唐宋词的艺术魅力,扩大了唐宋词的社会影响。本章首先考察唐宋词歌舞传播的主要场所,其次考察唐宋词歌舞传播的表演主体,三则考察了唐宋词歌舞传播的演唱方式。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排比组合和详细分析,还原了唐宋词歌舞传播的艺术时空。第三章:唐宋词的吟诵传播。吟诵传播和歌舞传播一样,都是声音传播,吟诵传播虽然没有歌舞传播那样迷人的魅力,但却有简捷、方便、通俗化的特点。唐宋词起初主要靠歌唱,但也不排斥吟诵,后来在词乐失传后,其声音传播便主要靠吟诵。本章首先论述唐宋词吟诵传播的方式,其次论述唐宋词吟诵传播的特点,再次则论述唐宋词吟诵传播的效果。第四章:唐宋词的手写传播。手写传播是最古老的传播方式,虽然唐五代以来印刷书籍开始兴起,但手写传播却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这和人们的文化观念和物质条件有关。手写作品作为最原始的创作材料,有其特殊的作用。本章首先论述唐宋词手写传播的类别,其次研究唐宋词手写作品的价值,最后探索唐宋词手写作品的传播效用。第五章:唐宋词的题壁传播。无处不在的各类墙壁给唐宋词人们提供了天然的、方便的创作实践机会,满足了他们发表作品的欲望,并扩大了词作的社会影响;题壁也给一般读者提供了观摩学习和欣赏评论其词作的空间,这是唐宋词繁荣的又一群众基础。本章首先考察唐宋词题壁的一般场所,其次探索唐宋题壁词大量产生的原因,再次分析唐宋词题壁的主要传播内容,最后对唐宋词题壁的主要场所进行举例说明。第六章:唐宋词的石刻传播。石刻可以传之久远,有很强的生命力。石刻还作为印刷的前身,有大量复制的便利。唐宋词人善于利用石刻这一重要媒介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本章首先论述唐宋词石刻的传播分类,其次论述唐宋词石刻的传播方式,再次研究唐宋词石刻的传播价值。第七章:唐宋词的印刷传播。唐宋词从一开始就几乎与印刷术的发展齐头并进,两者结合后,唐宋词如虎添翼,得到了迅速而广泛的传播。本章首先论述唐宋词印刷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其次论述唐宋词出版传播形式的多样性,最后论述唐宋词书籍流通的便利性。唐宋词发展到南宋时期,随着词学地位的提高,印刷词集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词的印刷传播也逐渐成为唐宋词的主导传播方式。第八章:唐宋词的创作和传播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本章论述了唐宋词传播方式对唐宋词创作所起到的推动作用。首先论述歌舞传播方式与唐宋词体性形成之关系,其次论述唐宋词音乐与文学的矛盾斗争和唐宋词传播方式的改变之关系,最后论述唐宋词的“雅化”和传播方式演进之关系。

全文目录


中文提要  3-5
Abstract  5-12
序论  12-16
第一章 唐宋词的传播背景和传播阶段  16-36
  第一节 唐宋词的传播背景  16-25
    一、城市化为唐宋词的欣赏提供了庞大的受众群  16-21
    二、商业化为唐宋词的消费提供了适宜的温床  21-23
    三、“去道德化”为唐宋词的创作摆脱了精神的束缚  23-25
  第二节 唐宋词传播阶段  25-36
    一、乐人之词:以声音传播为主  26-28
    二、诗人之词:以文字传播为主  28-31
    三、词人之词:以印刷传播为主  31-36
第二章 唐宋词的歌舞传播  36-58
  第一节 唐宋词歌舞传播主要场所  36-43
    一、宫廷宴席歌舞  36-38
    二、公私宴席歌舞  38-40
    三、酒楼茶馆歌舞  40-42
    四、民间歌舞  42-43
  第二节 唐宋词歌舞传播表演主体  43-52
    一、官伎  44-46
    二、家伎  46-50
    三、市井伎  50-52
  第三节 唐宋词歌舞传播演唱方式  52-58
    一、乐器伴奏  52-55
    二、舞蹈伴唱  55-56
    三、歌舞演唱  56-58
第三章 唐宋词吟诵传播  58-75
  第一节 唐宋词吟诵传播的方式  58-65
    一、赏诵  58-60
    二、背诵  60-63
    三、传诵  63-65
  第二节 唐宋词吟诵传播的特点  65-70
    一、语言和非语言:双向配合  65-67
    二、视觉和听觉:双管齐下  67-68
    三、娱己与娱人:双双陶醉  68-70
  第三节 唐宋词吟诵传播的效果  70-75
    一、激活情感  70-71
    二、强化认同  71-73
    三、自出新意  73-75
第四章 唐宋词的手写传播  75-98
  第一节 唐宋词手写传播的类别  75-80
    一、手写自己作品的传播  77-78
    二、手写他人作品的传播  78-80
  第二节 唐宋词手写作品的价值  80-91
    一、名人崇拜  80-83
    二、书艺佳品  83-86
    三、文献价值  86-89
    四、经济价值  89-91
  第三节 唐宋词手写作品的传播效用  91-98
    一、联络感情、声气相应  91-93
    二、授简索句、切磋词艺  93-95
    三、干谒权贵、提高声望  95-98
第五章 唐宋词的题壁传播  98-124
  第一节 唐宋词题壁的一般场所  99-103
    一、邮亭释站  99-101
    二、寺庙道观  101-102
    三、公署私宅  102-103
  第二节 唐宋词题壁大量产生的原因  103-111
    一、发表方便  103-105
    二、比较经济  105-107
    三、可以保留  107-110
    四、声气相应  110-111
  第三节 唐宋词题壁的主要传播内容  111-117
    一、即景抒情  111-113
    二、实录变迁  113-115
    三、记录心声  115-117
  第四节 唐宋词题壁主要场所举隅  117-124
    一、吴江垂虹桥  117-119
    二、扬州大明寺  119-121
    三、杭州丰乐楼  121-122
    四、九江琵琶亭  122-124
第六章 唐宋词的石刻传播  124-146
  第一节 唐宋词石刻的传播分类  125-131
    一、单体石碑  125-128
    二、摩崖石刻  128-131
  第二节 唐宋词石刻的传播方式  131-136
    一、自行传写  131-132
    二、馈赠传送  132-134
    三、拓印传卖  134-136
  第三节 唐宋词石刻的传播价值  136-146
    一、提供范本、传之久远  136-139
    二、大量模打、广泛传播  139-140
    三、考辨真伪、辑佚补遗  140-143
    四、传真临摹、观赏书艺  143-146
第七章 唐宋词的书籍传播  146-176
  第一节 官刻、私刻、坊刻:唐宋词印刷传播渠道的多样化  148-157
    一、官刻  148-152
    二、私刻  152-154
    三、坊刻  154-157
  第二节 别集、总集、笔记:唐宋词印刷出版形式的多样性  157-169
    一、别集传播之一:单刻  158-163
    二、别集传播之二:全集  163-166
    三、总集传播之一:丛刻  166-167
    四、总集传播之二:选本  167-168
    五、笔记传播  168-169
  第三节 买卖、馈赠、租借:唐宋词书籍流通的便利性  169-176
    一、书肆买卖  170-172
    二、师友馈赠  172-173
    三、藏书租借  173-176
第八章 传播方式的演变对唐宋词的影响  176-187
  第一节 歌舞传播方式与唐宋词体性形成之关系  176-180
    一、“硬件”:词调、分片、押韵  176-177
    二、“软件”:传播者、传播媒介、接受者  177-180
  第二节 文学与音乐的矛盾斗争和唐宋词传播方式的改变  180-183
    一、“词乐合一”  180-181
    二、“词乐分离”  181-182
    三、苏轼等人的创作实践对词风的改变  182-183
  第三节 唐宋词的“雅化”和传播方式演进之关系  183-187
    一、口语和书面语  183-184
    二、手写和印刷  184-187
主要参考书目  187-19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著  192

相似论文

  1. 人肉搜索传播形态与作用研究,G206
  2. 中国基督教和佛教的传播方式比较研究,B978
  3. 近五十年来英语世界中的唐宋词研究,I207.23
  4. 唐宋词中的场景研究,I207.23
  5. 唐宋《临江仙》词研究,I207.23
  6. 唐宋词梦意象的情境模式研究,I207.23
  7. 中国电视电影的独特化审美构成研究,J905
  8. 建国后唐宋词选本研究,I207.23
  9. 媒介的互动传播方式与特征研究,G206
  10. 文学与传播,I0-05
  11. 休闲文化与唐宋词,I207.23
  12. 两宋词学对苏轼“以诗为词”的接受,I207.22
  13. 论日本的唐宋词研究,I207.23
  14. 中美体育报道的跨文化比较,G212
  15. 博客对文化变迁的影响研究,G122
  16. 中国书法的现代构建,J292.1
  17. “松雪体”的形成与嬗变,J292.1
  18. 文化冲突与词的演进——唐宋词与商业文化关系研究,I207.23
  19. 清代宋词学研究,I207.23
  20. 传媒视域中的文学,I207.4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