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赤竹亚族(Sasinae Keng f.)系统分类的研究

作 者: 李林
导 师: 丁雨龙
学 校: 南京林业大学
专 业: 植物学
关键词: 赤竹亚族 系统分类 分子标记 数量性状 地下茎解剖
分类号: S79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0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赤竹亚族(Sasinae)植物是散生竹中相对低矮的灌木状竹类,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各省,归属于名下的异枝竹属(Metasasa)和铁竹属(Ferrocalamus)一直存在争议,而赤竹属(Sasa)和箬竹属(Indocalamus)若干竹种的合并与归属分歧也较大。本文从传统形态分类、地下茎解剖、数量性状并结合3种分子标记手段等方面回顾了我国赤竹亚族系统分类的历史和现状。利用RAPD,ISSR,SSR三种分子标记技术聚类分析了赤竹亚族32个竹种的种间遗传距离,结果显示:(1)三种分子标记技术能够按照箨耳有无这一重要形态特征进行聚合。(2)异枝竹属不归于赤竹亚族得到分子标记聚类支持。(3)RAPD,ISSR不支持泡箬(I. lacunosus)作为阔叶箬竹(I. latifolius)的异名处理,支持铁竹属单独成属。(4)RAPD聚类结果与传统分类更加接近。数量性状结果显示:(1)根据箨耳有无这一典型特征区隔开的两大类群轮廓明显。(2)不支持华箬竹属(Sasamorpha)与赤竹属的归并处理,聚类显示华箬竹属与箬竹属成员关系密切。地下茎解剖发现:(1)赤竹亚族17个样品中都没有发现通气道。(2)皮层外纤维束分布特征可以作为种内界定的依据。通过查阅模式标本、原始文献并结合原产地样本采集,将菲白竹( S. fortunei)等4种1变种从该亚族排除,将密脉箬竹( I. pseudosinicus var. densinervillus)、柔毛箬竹(I. guangdongensis var. mollis)与原变种合并处理。经整理,国产赤竹亚族有32种4变种,其中2种2变种为新组合。

全文目录


致谢  3-4
摘要  4-5
Abstract  5-8
第一章 概论  8-27
  1 竹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8-11
    1.1 竹类的早期应用  8-9
    1.2 竹子诗词与造园  9-10
    1.3 竹子早期的研究  10-11
  2 竹类系统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  11-27
    2.1 竹子经典分类  11-14
    2.2 竹类现代分类方法  14-19
      2.2.1 胚胎学  14
      2.2.2 解剖学  14-16
      2.2.3 数量分类学  16
      2.2.4 植物化学  16
      2.2.5 分子生物学  16-18
      2.2.6 系统演化研究  18-19
    2.3 竹子分类存在的问题  19-21
    2.4 赤竹亚族(Sasinae)的分类现状  21-27
      2.4.1 赤竹亚族分类历史与分布  21-22
      2.4.2 赤竹属(Sasa)植物学性状  22-23
      2.4.3 近年发表的新种及其他未整合竹种  23-24
      2.4.4 存在的问题与争议  24-27
第二章 赤竹亚族 RAPD 分子标记的研究  27-37
  2.1 材料与方法  27-29
    2.1.1 材料来源  27
    2.1.2 植物 DNA 提取  27-29
  2.2 结果与讨论  29-37
    2.2.1 结果  29-34
    2.2.2 讨论  34-36
    2.2.3 存在的问题  36-37
第三章 基于 ISSR 分子标记的赤竹亚族系统学研究  37-46
  3.1 材料与方法  37-39
    3.1.1 材料来源  37
    3.1.2 植物 DNA 提取  37-39
  3.2 结果与讨论  39-46
    3.2.1 结果  39-44
    3.2.2 讨论  44-45
    3.2.3 ISSR 分子标记的可靠性  45-46
第四章 赤竹亚族 EST-SSR 分子标记的研究  46-56
  4.1 材料与方法  47-49
    4.1.1 材料来源  47-48
    4.1.2 植物 DNA 提取  48-49
  4.2 结果与讨论  49-56
    4.2.1 结果  49-53
    4.2.2 讨论  53-56
第五章 赤竹亚族数量分类学研究  56-63
  5.1 材料与方法  56-60
    5.1.1 材料来源  56-58
    5.1.2 分析方法  58-60
  5.2 结果与讨论  60-63
    5.2.1 结果  60
    5.2.2 讨论  60-63
第六章 地下茎解剖与赤竹亚族系统分类  63-71
  6.1 材料与方法  65-66
    6.1.1 材料来源  65-66
    6.1.2 方法与步骤  66
  6.2 结果与讨论  66-71
    6.2.1 结果  66
    6.2.2 讨论  66-67
    6.2.3 结论  67-71
第七章 赤竹亚族系统整理  71-92
  7.1 中国铁竹属(Ferrocalmus)的研究  71-72
    7.1.1 铁竹属分种检索表  71-72
    7.1.2 铁竹属种系简介  72
  7.2 中国赤竹属的研究  72-79
    7.2.1 赤竹属分亚属检索表  74
    7.2.2 赤竹亚属(Subgen. Sasa)分种检索表  74
    7.2.3 赤竹亚属种系简介  74-75
    7.2.4 华箬竹亚属(Subgen. Sasamorpha)分种检索表  75-76
    7.2.5 华箬竹亚属种系简介  76-77
    7.2.6 存疑种  77
    7.2.7 曾经置于赤竹属名下的非赤竹属竹种  77-79
  7.3 中国箬竹属(Indocalamus)的研究  79-92
    7.3.1 箬竹属分种检索表  80-82
    7.3.2 箬竹属种系简介  82-90
    7.3.3 存疑种  90-92
参考文献  92-99
详细摘要  99-105

相似论文

  1. 利用AFLP标记对四个多鳞鱚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S917.4
  2. 基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类型和界线确定研究,S155
  3. 基于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调查方法研究,S155
  4. 黄瓜渐渗系抗南方根结线虫病遗传规律及分子标记研究,S436.421
  5. 黄瓜—酸黄瓜抗霜霉病渐渗系分子标记的筛选及细胞程序性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S436.421.11
  6. 涉及大赖草7Lr染色体的普通小麦—大赖草易位系的分子细胞学鉴定,S512.1
  7. 一个新的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的发现与分子标记定位,S512.1
  8. 玉米四交群体株型及生育期相关性状的QTL分析,S513
  9. 簇毛麦6V染色体短臂小片段易位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S512.1
  10. 荆州黑麦6R染色体抗白粉病基因的定位及分子标记,S512.1
  11. 陆地棉矮化突变体Ari1327的形态、生理和分子标记研究,S562
  12. 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籽粒大小和形状的QTL定位和驯化研究,S565.1
  13. 苏麦3号矮秆密穗突变体NAUH164的遗传分析及突变座位的分子标记定位,S512.1
  14. 望水白×Alondra’s RIL群体分子标记遗传图谱构建及小麦赤霉病抗性相关EST定位,S512.1
  15. 粳稻直立穗型恢复系选育和大剑叶角度等位变异的SSR标记,S511.22
  16. 黄淮和南方地区大豆育成品种籽粒性状遗传构成的分子标记解析及等位变异优选,S565.1
  17. 玉米叶色突变基因al和yl的精细定位,S513
  18. 普通小麦—百萨偃麦草染色体易位系的选育与效应分析,S512.1
  19. 甘肃桃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抗南方根结线虫的分子标记,S662.1
  20. 萝卜霜霉病抗性遗传标记与Rs-AFPs基因表达分析,S631.1
  21. 西瓜全雌基因连锁的SRAP分子标记,S65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林业 > 森林树种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