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疆沙质荒漠化防治区划及分区防治模式研究
作 者: 阿力木江
导 师: 卢琦
学 校: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专 业: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关键词: 新疆 沙漠化 防治 区划
分类号: X17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45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新疆地处内陆干旱区,有着我国三分之二的沙漠面积和约43.30万km2的沙漠化土地,是我国沙质荒漠化(以下简称沙漠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也是世界上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疆许多县市大风、沙尘暴、扬沙、浮尘等灾害性天气频繁,耕地、草场、林地、居民点、道路等经常遭受风沙侵袭。沙漠化严重威胁和制约着新疆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并且危及我国东部地区环境质量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沙漠化防治区划作为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对于科学指导沙区的防沙治沙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科研工作者陆续开展了一些这方面或类似这方面的工作。截止目前,也已有一些工作对新疆沙漠化防治区域的划分有所涉及,但大都比较粗略或不够系统、全面,针对新疆的专门的、较详细的沙漠化防治区划尚未见到。本文针对新疆沙质荒漠化成因的复杂性、类型的多样性、分布的广泛性、危害的严重性和防治的紧迫性,在科学分析新疆沙漠化发生条件和发展现状的空间分异规律并借鉴已有相关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新疆的沙漠化防治区划。新疆沙漠化防治区划采用三级区划系统。其中一级区的区划,为与全国的防沙治沙治理区划相衔接,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中位于新疆的两个治理亚区作为本区划的一级分区,仅对分区名称作必要的调整。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二级和三级区的划分。鉴于新疆幅员广阔,各地貌区域沙漠化发生发展条件差异显著,为便于成果应用,二级区划主要依据大地貌单元进行划分。三级区划是在二级区划的基础上,根据中小自然地理单元、沙漠化成因、土地覆被类型、沙漠植被覆盖状况、风沙活动特征及危害状况、沙漠化防治难易程度、沙漠化防治对策一致性等多种因子中某一项或多项因子的差异进行划定。为定量(或半定量)反映这些差异以便于划区,经过分析和对比筛选,并考虑到资料可获取性,选取了沙尘天气指数(由年沙尘暴日数和年扬沙日数合并后分级生成)、土地覆被指数(由土地覆被类型和大地貌类型合并后赋指生成)、植被盖度指数(由NDVI值分级生成)、大风指数(由年大风日数分级生成)、海拔高程指数(由海拔高程分级生成)等五项因子作为三级区划的指标。然后,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支持下将这些指数通过指数和法模型生成沙漠化综合评级指数。根据综合评级指数及主导因子的差异,并参考自然地理单元界线、(非山地区)雨养植被界线、县级行政区划界线、耕居地人口密度(县域人口总数除以县域耕地、园地与居民点三者面积之和)、人口耕居地比重和(县域人口占全疆人口的比例与县域耕居地占全疆耕居地的比例之和)等辅助因子,划定各三级区划单位及其界线。经过上述区划过程,最终将全疆划分为2个一级区,7个二级区和22个三级区。论文最后归纳和提出了适用于新疆的生物、非生物防治技术及22项专项和综合性技术与模式,并针对各防治区的具体特点,分别提出了适用的防治技术与模式,主要包括封禁技术、封育技术、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节水灌溉造林模式、林农间作、特色药用植物种植模式等。
|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 奉化市溪口风景区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S763.3
- 不同类型稻田非作物生境的节肢动物多样性,S435.112
- 宜兴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的费用效益分析,X592
- 临沧特色烤烟品质区划研究,S572
- 根结线虫生防菌的筛选及其生物有机肥研制,S476.1
- 黄瓜根结线虫病的生物防治及其生态有机药肥研制,S436.421
- 新疆紫草细胞的稀土生物学效应及遗传转化,S567.239
- 新疆准噶尔盆地油砂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研究,P618.13
- 产酶溶杆菌OH11菌株几丁质酶基因的功能研究,TQ925
- 南通市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研究与综合评价,X592
- 土壤环境功能区划研究,X321
- 油菜田日本看麦娘的抗药性研究,S451.2
- 甲基硫菌灵和代森锰锌喷施对芝麻品质影响研究,S565.3
- 不同管理模式稻田节肢动物多样性研究,S511
- 句容不同品种草莓病害调查及草莓主要病害药剂防治试验,S436.68
- 拮抗酵母菌抑菌机理及对草莓采后冷藏品质影响的研究,S668.4
- 基于蓝光平台的瓦斯浓度分析的研究与实现,TD712
- 一株黄瓜枯萎病拮抗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相关特性的研究,S436.421
- 断层组合对底板突水的影响及其防治研究,TD745
- 保德煤矿奥灰富水性及11~#煤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TD745
- 环青海湖区沙漠化土地景观格局变化分析,X171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环境生物学 > 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