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锗硅量子点的自组织生长和微结构的研究

作 者: 林健晖
导 师: 蒋最敏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凝聚态物理
关键词: 锗硅 量子点 组分 应变 硅覆盖层 面缺陷 拉曼光谱 透射电子显微术
分类号: O471.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90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以半导体量子点为代表的半导体纳米结构在光电子、微电子和单电子器件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在硅衬底上自组织生长的GeSi量子点由于与成熟的硅集成电路工艺兼容更具有特殊的意义,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GeSi量子点中的组分应变分布,有助于理解量子点的结构和物理特性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有助于了解量子点的生长机制.我们利用透射电子显微术研究了单个GeSi/Si(001)量子点的组分和应变分布.通过分析GeSi量子点的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获得了单个量子点中各处的晶格变化.根据弹性理论和Vergard定律,由晶格常数得到了量子点的组分分布和应变分布.结果显示量子点中心偏顶部区域的Ge组分最高,项部表面的Ge组分较低,底部侧表面的Ge组分最低,其组分分别为0.7,0.6和0.3.量子点中的Si原子是在量子点的生长过程中通过表面扩散而不是界面扩散进入量子点的.量子点中的应变是部分弛豫的,其应变分布为,量子点中间最大,底部比顶部大.量子点中的应变弛豫是通过Si衬底的形变来实现的.在实际器件应用中,Ge/Si量子点往往需要被掩埋在Si材料中.我们研究了初始覆盖Si层的厚度和温度对自组织GeSi/Si(001)量子点形状、大小及其组分和应变的影响.量子点在400℃下覆盖Si层后,形貌均没有变化:在640℃下初始覆盖Si层后,形貌从圆顶演变为由金字塔或棚屋.利用拉曼光谱实验研究量子点在覆盖Si层前后的组分和应变的变化.根据实验结果得到没有覆盖Si层量子点的平均Ge组分和应变分别为0.74和-0.98%;在400℃下覆盖Si层后,量子点里面的组分和应变均没有改变;在640℃下覆盖Si层后,量子点的Ge组分降低和应变增加.覆盖厚度3.2(?)的Si层后,量子点的平均Ge组分和应变分别为0.71和-1.74%;覆盖厚度6.4(?)的Si层后,量子点的平均Ge组分和应变分别为0.69和-1.63%.考虑到体积的变化,量子点总的应变能增大.通过分析,量子点表面能的变化远小于应变能的变化.考虑到量子点下方的衬底应变能的变化,系统(衬底+量子点)的总能量才有可能下降.Si覆盖层在高温下生长,被掩埋量子点的形貌和组分会发生显著变化,从而量子点的物理性质以及周围的应变Si的特性也随着发生明显变化.这不是人们所希望的.降低Si覆盖层的生长温度,可以使得被掩埋量子点的形貌和组分保持不变.然而低温生长的Si覆盖层的晶体质量尤其是随着覆盖层厚度的变化很少被人们关注.这对于利用量子点周围应变Si制作器件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利用透射电子显微学研究了GeSi/Si(001)量子点低温Si覆盖层的晶体质量及其随覆盖层厚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300℃下,覆盖Si层后量子点的形貌和组分保持不变,然而当Si覆盖层厚度超过一定数值时(20-30 nm),在量子点的正上方产生了层错或者微孪晶等面缺陷,并且这些面缺陷随着覆盖层厚度的增加扩展到样品表面.这一发现对应变Si层的器件应用无疑是值得关注的结果.另外,对于两个靠近的量子点,这种面缺陷在两个量子点的内侧上方优先产生.根据低温生长Si覆盖层中应变能随厚度的变化及其释放定性地解释了这些现象.在量子点上低温生长的Si覆盖层经过高温退火之后,表面会形成与量子点密度和尺寸相近的方坑,通过TEM实验发现每个坑的正下方均有一个量子点.在Si层中,量子点上方区域是应变集中的区域.尽管在低温下覆盖一定厚度的Si层后,在量子点正上方的Si层会形成堆垛层错等面缺陷,但是Si层中依然有较大的残余应变.在高温下,Si原子在应变的驱使下,从应变能高的区域迁移到较低的区域而最终形成了坑.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8
第一章 引言  8-17
  1.1 研究背景  8-9
  1.2 研究锗硅低维量子结构的意义  9-10
  1.3 硅衬底上锗的外延生长  10-14
    1.3.1 锗硅材料的基本性质  10-11
    1.3.2 Ge在Si(001)上的外延生长  11-14
  1.4 本论文内容简介  14-15
  参考文献  15-17
第二章 锗硅分子束外延生长技术与表面分析技术  17-35
  2.1 锗硅的分子束外延生长技术  17-24
    2.1.1 分子束外延技术简介  17-18
    2.1.2 锗硅分子束外延系统  18-20
    2.1.3 生长速率的标定  20-22
    2.1.4 硅衬底片的清洗  22-24
  2.2 表面分析技术  24-33
    2.2.1 原子力显微镜  24-25
    2.2.2 反射式高能电子衍射仪  25-26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  26-30
    2.2.4 Raman光谱  30-31
    2.2.5 X射线衍射  31-33
  参考文献  33-35
第三章 锗硅量子点组分应变分布  35-48
  3.1 引言  35-37
  3.2 锗硅量子点的制备  37-40
  3.3 通过高分辨TEM图像分析单个量子点组分和应变分布的原理  40-41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1-45
  3.5 结论  45-46
  参考文献  46-48
第四章 初始覆盖硅层对量子点的组分和应变的影响  48-61
  4.1 样品的制备  48-49
  4.2 初始覆盖硅层引起的量子点的形貌变化  49-51
  4.3 从Raman光谱的峰位计算量子点的平均Ge组分和平均应变  51-53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58
  4.5 结论  58-59
  参考文献  59-61
第五章 在锗硅量子点上低温生长硅覆盖层中的面缺陷  61-74
  5.1 锗硅材料中的位错  61-62
  5.2 样品的制备  62-64
  5.3 高分辨TEM实验结果与讨论  64-71
  5.4 结论  71-72
  参考文献  72-74
第六章 高温退火对低温生长硅覆盖层的影响  74-81
  6.1 样品的制备  74-76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76-79
  6.3 结论  79-80
  参考文献  80-8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81-8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82-83
致谢  83-84

相似论文

  1. Ti、Zr基生物医用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的研究,TG146.4
  2. CoSi_2和ZrCr_2金属间化合物微结构的高分辨透射电镜研究,TG115
  3. 肾细胞癌的血管特征及超微结构的研究,R737.11
  4. 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相关研究,TM912
  5. 电介质和庞磁电阻材料微结构的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术研究,TB302
  6. 波形纤维蛋白转基因小鼠白内障的形成机制及波形纤维蛋白在人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的表达,R776.1
  7. 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鼻咽癌与胃癌检测方法研究,R739.63
  8. 非接触式拉曼光谱法血液酒精检测技术的理论分析,U492.8
  9. 非水体系中甲基吡啶电氧化行为的电化学和拉曼光谱研究,O626.321
  10. 层层组装法制备SERS基底及应用于有机小分子检测的研究,O657.3
  11. 仪器间的光谱模型传递及谱图标准化,O657.33
  12. 乙醇—水溶液拉曼光谱分析及浓度相关性研究,O657.37
  13. 唾液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用于肺癌早期诊断的研究,R734.2
  14. 人胃癌裸鼠模型的在体激光拉曼光谱研究,O433.5
  15.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检测双酚A的研究,TQ243.1
  16. 模板法制备一维同轴纳米材料,TB383.1
  17.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耦合的双带SERS基底的研究,O433.4
  18. 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相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TM914.4
  19. 新颖SERS基底的制备、表征和光学活性研究,TB383.1
  20. 均匀的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基底的制备及表征,TB383.1

中图分类: > 数理科学和化学 > 物理学 > 半导体物理学 > 半导体理论 > 半导体量子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