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及耐药机制研究
作 者: 彭敬红
导 师: 黄汉菊
学 校: 华中科技大学
专 业: 病原微生物学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医院感染 耐药性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机制
分类号: R446.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53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和意义通过调查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及耐药趋势,了解多重耐药及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率及耐药性;分析多重耐药菌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分子机制;检测Ⅰ类整合子的整合酶基因在多重耐药菌株中的携带率,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流行及传播奠定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细菌室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332株非重复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分布及对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多重耐药及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率;琼脂稀释法检测多重耐药菌株对16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MIC);标准纸片扩散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改良三维试验法筛选产AmpC酶菌株,三维试验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鲍曼不动杆菌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消毒剂与磺胺类耐药基因qacE△1-sul1和Ⅰ类整合酶基因intl1。结果2001年至2007年太和医院共分离到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332株,所有分离菌株都来源于住院病人,尤其是神经外科,占29.8%,其次是呼吸内科、ICU和整形外科,分别占17.4%、15.3%、12.4%。这四个病房的总分离菌株占全部分离菌株的75%;感染年龄大多超过60岁,占31.9%,其次是30~60岁,占49.2%;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占绝大多数,达66%,其次是各种分泌物和泌尿道感染,各占15.7%和6.3%。7年间,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逐年增加,其耐药率也越来越高。亚胺培南一直是抗菌活性最高的药物,尽管它的耐药率从2001年和2002年的0%上升到2007年的15.4%;抗菌活性仅次于亚胺培南的是头孢哌酮-舒巴坦,它的耐药/中介率从2004年的9.8%/19.6%上升到2007年的17.3%/28.8%;在这七年中,氨曲南的耐药/中介率有轻微的升高(从51.7%/34.5%到57.7%/30.8%)且保持较高的中介率,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在2004年最高(74.5%),2004年前后则在42.6%和66.7%之间波动;氨苄西林一直保持较高的耐药率,且耐药趋势逐年升高,从69.0%到88.5%;头孢西丁的耐药率平均在90.8%;其他几种药物的耐药率从2001年的32.5%上升到了2007年的73.1%。7年间从不同标本中共检测到42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菌株的检出率从2001年的4.8%上升到2007的28.6%,总检出率为12.65%。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粘菌素B和多粘菌素E全部敏感,其MIC50和MIC90均为0.5ug/ml,全部处于敏感范围,其他耐药率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为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其耐药率为50.0%和52.3%,但其MIC50和MIC90均处于耐药范围,含酶抑制剂类药物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35.7%,中介率为26.2%,其他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78.6%~100%,且MIC50和MIC90均已达耐药范围。在332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共有24株对亚胺培南耐药,总检出率为7.23%。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同时对美罗培南耐药,抗菌活性最高的药物是多粘菌素B和多粘菌素E,全部敏感,MIC50和MIC90均为0.5ug/ml,其次是头孢哌酮/舒巴坦,但其耐药率已达62.5%,中介率16.7%,且MIC90高达128ug/ml,对其他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75~100%之间,MIC50和MIC90均已达耐药范围。42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表型共检出5株菌产ESBLs,检出率为11.9%,36株菌产生AmpC酶,检出率为85.7%,未检出产金属β-内酰胺酶鲍曼不动杆菌菌株。42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通过PCR共检出bla TEM 37株,阳性率88.1%、bla OXA-23群24株,阳性率57.1%;bla ADC 36株,阳性率85.7%,bla PER 4株,阳性率9.5%,未检出SHV、VEB、OXA-24、OXA-58、IMP及VIM型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的检出情况,AAC(3)-Ia 32株,阳性率76.2%,AAC(6’)-Ib 22株,阳性率52.4%,ANT(3”)-I 11株,阳性率26.2%。42株菌共检出qacE△1-sul1基因26株,intl1基因25株,阳性率分别为61.9%、59.5%。结论1.太和医院2001年至2007年共分离到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332株,所有分离菌株都来源于住院病人,尤其是神经外科,占29.8%,其次是呼吸内科、ICU和整形外科,分别占17.4%、15.3%、12.4%。这四个病房的总分离菌株占全部分离菌株的75%。感染年龄大多超过60岁,占31.9%;呼吸道感染占绝大多数,达66%。2.7年间,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逐年增加,其耐药率也越来越高。抗菌活性最高的药物是亚胺培南,其次是头孢哌酮-舒巴坦。3.分离出42株多重耐药菌株,多重耐药菌株的检出率从2001年的4.8%上升到2007的28.6%,总检出率为12.65%。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粘菌素B和多粘菌素E全部敏感,其MIC50和MIC90均为0.5ug/ml,全部处于敏感范围,其他耐药率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为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含酶抑制剂类药物头孢哌酮/舒巴坦,但这三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均小于50%,且MIC50和MIC90均处于耐药范围。4.共分离出24株亚胺培南耐药菌株,总检出率为7.23%,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同时对美罗培南耐药,抗菌活性最高的药物是多粘菌素B和多粘菌素E,其MIC50和MIC90均为0.5ug/ml,其次是头孢哌酮/舒巴坦,但其耐药率已达62.5%,中介率16.7%,且MIC90高达128ug/ml。5.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携带bla TEM、OXA-23、ADC、PER基因,未检出SHV、VEB、OXA-24、OXA-58、IMP及VIM型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修饰修饰酶基因以AAC(3)-Ia和AAC(6’)-Ib为主。Ⅰ类整合子的整合酶基因intl1阳性率高达61.9%,且伴qacE△1-sul1基因。多重耐药菌株对多粘菌素B和多粘菌素E全部敏感。6.实验室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及时发现耐药菌株及其流行,为延缓细菌耐药性产生,有效控制耐药菌株的播散和流行,以及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奠定基础。
|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9 英文摘要 9-14 前言 14-20 第一部分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现状及耐药趋势 20-27 材料与方法 20-21 结果 21-23 讨论 23-25 参考文献 25-27 第二部分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研究 27-53 材料和方法 27-35 结果 35-43 讨论 43-48 参考文献 48-53 小结 53-54 综述 54-78 参考文献 66-78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78-79 符号说明 79-81 致谢 81
|
相似论文
- 鬼臼毒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R284
- 溶藻弧菌耐四种抗生素的蛋白质组学研究,S941
- 61株鸭源鸡杆菌部分耐药基因及其与耐药性关系的研究,S852.61
- 江苏省动物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监测及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的探讨,S854
- 6年间儿科感染性疾病细菌谱及耐药性变迁临床研究,R446.5
- 乳酸菌DM9054、DM9057的安全性评价,R371
- 某三甲医院医院感染特征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R181.3
- 鲍曼不动杆菌OXA基因的检测及ISAba1对其的影响,R440
- 皮肤鳞状细胞癌病损的细菌学分析,R739.5
- ICU病人鲍曼不动杆菌定植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探讨,R181.3
- RRM1、MDR1与宫颈鳞癌新辅助化疗敏感性的关系,R737.33
-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分子流行病学及耐药机制研究,R446.5
- 共输送阿霉素和基因的纳米载药系统的研究,R943
- 肺炎克雷伯菌可移动基因组的研究,R440
- 新疆喀什地区肺结核耐药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R521
- 上海地区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肺结核病患者二线药物耐药现况及细菌分子生物学特征的研究,R521
- 某医院新老病区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和分子流行病学,R181.3
-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机制研究,R446.5
- ICU中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患者的预后分析,R446.5
- 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相关耐药基因及同源性分析,R440
-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及同源性研究,R446.5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诊断学 > 实验室诊断 > 微生物学检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