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温控双水相萃取体系在芦荟活性成份与手性化合物分离纯化中的研究

作 者: 邢健敏
导 师: 李芬芳
学 校: 中南大学
专 业: 应用化学
关键词: 温度诱导 水相萃取 离子液体 手性识别 包结物
分类号: R28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9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论文以tritonX-114温度诱导双水相体系为基础,系统的开展了双水相体系在芦荟活性成分分离、手性分子识别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先,以芦荟多糖、蛋白质为目标分离物质,研究了其在tritonX-114双水相体系中的分配行为,探讨了tritonX-114、pH值、温度、添加剂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ritonX-114浓度为4%,pH=3,温度50℃,NaCl含量0.3mol/L时,能有效的对芦荟多糖、蛋白质进行一次性分离,并制备得芦荟多糖粉末,IR、UV检测结果确定所得物质为芦荟多糖,且不含蛋白质;多糖抗氧化性研究结果显示,双水相体系制备所得芦荟多糖对·OH、超氧自由基均具有良好的清除率,与醇沉淀法所得芦荟多糖相比差异性显著。其次,以芦荟大黄素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在双水相体系中的分配行为,并考察了tritonX-114浓度、温度、pH、电解质添加剂等因素的影响,当tritonX-114浓度为10%,温度40℃,pH=3,无机盐添加剂为0.2mmol/L时,芦荟大黄素在tritonX-114相的回收率达到最大。另外,试验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了poly(NIPAAM-co-AA)/EAA-β-CD温敏性离子聚合物,采用红外、核磁共振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并以此聚合物为添加剂,从双水相体系中回收芦荟蒽醌类物质,分离得芦荟蒽醌产品,产品HPLC色谱图对比显示,采用功能性添加剂纯化后产品的纯度远远高于蒽醌提取粗品和双水相体系初步纯化产品。第三,系统的研究了扁桃酸在异丙醇/硫酸铵、异丙醇/磷酸氢二钾、tritonX-114双水相体中的分配行为,确定tritonX-114温度诱导双水相体系适合作为手性识别体系;以tritonX-114/L-酒石酸正戊酯、tritonX-114/L-酒石酸正戊酯/茶皂素、tritonX-114/β-环糊精三个识别体系对扁桃酸进行手性识别,结果显示tritonX-114/L-酒石酸正戊酯/茶皂素体系手性识别效果明显,实验考察了体系中茶皂素含量、温度、pH值等因素对体系手性分离因子的影响,确定最佳分离体系为茶皂素含量0.51mmol、L-酒石酸正戊酯含量1.4mmol、pH=3、温度55℃,最大分离因子达到1.29。第四,以溶剂法合成了环糊精—铜配合物,采用IR、UV、XRD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环糊精-铜离子形成2:1的配合物;以环糊精—铜配合物为手性识别剂,在tritonX-114双水相体系中对扁桃酸消旋体进行手性识别与分离,考察了环糊精-铜配合浓度、pH、tritonX-114浓度、温度、盐添加剂等因素对分离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pH、tritonX-114浓度、温度、Cu2-β-CD浓度的增加,分离因子增大,当Cu2-β-CD浓度为10mmol/L,温度55℃时,体系分离因子达到5.05:NaCl、Na2SO4的加入对体系分离因子的影响随着NaCl含量的增加,分离因子呈减小的趋势,当添加量为0.15mmol/L时,体系对扁桃酸几乎已经没有了手性识别能力;Na2SO4的加入改变了扁桃酸在体系中的分配行为,并破坏了CU2-β-CD与扁桃酸之间的配位作用,使得体系没有识别能力。第五,以p-CD及其衍生物为手性识别剂,探讨了离子液体作用下体系对扁桃酸消旋体的手性识别。循环伏安法研究结果表明,在HP-β-CD和tritonX-114溶液介质中添加一定量的离子液体,能有效的降低HP-β-CD对tritonX-114的包结作用,试验详细的考察了识别剂浓度、tritonX-114浓度、pH、离子液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分离因子的影响,当tritonX-114浓度为6%时,分离因子随着离子液浓度增加而增大,当离子液浓度为0.3mmol/L时达到最大;手性识别体系的pH、温度两个因素对分离因子的影响很大,随着pH、温度的增加分离因子逐渐减小,且随着温度的增加体系手性识别机理没有发生改变。最后,采用研磨法制备得HP-β-CD扁桃酸消旋体包结物,并通过IR、DSC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包结物的形成不是两种单体的简单混合,而是扁桃酸消旋体中的苯环进入了HP-β-CD的疏水空腔;R、S-扁桃酸在HP-β-CD介质中的紫外光谱扫描图显示,R、S扁桃酸的紫外吸收出现了规律性的红移,且R-扁桃酸的红移幅度要比S-扁桃酸大,说明R-扁桃酸分子与HP-β-CD之间的作用力强于S-扁桃酸与HP-β-CD之间的作用力。根据Hildebrand-Benes计算得R、S-扁桃酸与HP-β-CD的稳定常数分别为140和103,计算得立体选择性为1.36,说明主客之间包结作用的强弱是双水相体系手性识别的根本原因。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4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4-29
  1.1 双水相体系及其理论模型  14-17
    1.1.1 聚合物/盐与聚合物/聚合物双水相体系  14
    1.1.2 表面活性剂双水相体系  14-15
    1.1.3 智能型双水相体系  15-16
    1.1.4 离子液双水相萃取体系  16-17
  1.2 双水相分离理论模型  17-18
  1.3 手性分离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18-28
    1.3.1 手性分子识别剂及手性识别机理  18-19
    1.3.2 膜拆分法  19-21
    1.3.3 液-液萃取拆分法  21-25
    1.3.4 超临界流体CO_2萃取拆分法  25-26
    1.3.5 光学活性水凝胶拆分法  26-27
    1.3.6 手性金属表面拆分法  27-28
  1.4 论文研究内容  28-29
第二章 温度诱导双水相萃取分离芦荟多糖  29-46
  2.1 前言  29-30
  2.2 实验主要试剂与仪器  30-31
  2.3 芦荟多糖标准曲线的绘制和含量测定  31
    2.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1
    2.3.2 芦荟粗多糖溶液的配制及含量测定  31
  2.4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绘制和含量测定  31-32
    2.4.1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绘制  31-32
  2.5 triton X-114双水相体系中芦荟多糖与蛋白质分配行为研究  32-34
    2.5.1 triton X-114浓度对芦荟多糖与蛋白质分配行为的影响  32
    2.5.2 pH值对芦荟多糖与蛋白质分配行为的影响  32-33
    2.5.3 温度对芦荟多糖与蛋白质分配行为的影响  33
    2.5.4 氯化钠对芦荟多糖与蛋白质分配行为的影响  33
    2.5.5 硫酸铵对芦荟多糖与蛋白质分配行为的影响  33-34
  2.6 triton X-114双水相体系分离纯化芦荟多糖  34
    2.6.1 芦荟原凝胶汁的制备  34
    2.6.2 双水相萃取体系制备芦荟多糖  34
  2.7 芦荟多糖的表征及抗氧化性研究  34-36
    2.7.1 红外光谱分析  34
    2.7.2 紫外光谱分析  34-35
    2.7.3 芦荟多糖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  35
    2.7.4 多糖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  35-36
  2.8 结果与讨论  36-45
    2.8.1 甘露糖标准曲线  36-37
    2.8.2 蛋白质标准曲线  37
    2.8.3 triton X-114浓度的影响  37-38
    2.8.4 pH的影响  38-39
    2.8.5 温度的影响  39-40
    2.8.6 添加剂的影响  40-42
    2.8.7 芦荟多糖的红外分析  42
    2.8.8 芦荟多糖的紫外分析  42-43
    2.8.9 芦荟多糖抗氧化性  43-45
  2.9 本章小结  45-46
第三章 双水相体系分离纯化芦荟蒽醌类活性成分  46-63
  3.1 前言  46
  3.2 实验主要试剂与仪器  46-47
  3.3 功能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47-49
    3.3.1 PNIPAAM的合成  47-48
    3.3.2 poly(NIPAAM-co-AA)/EAA-β-CD的合成  48
    3.3.3 功能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48-49
  3.4 芦荟大黄素分配行为及芦荟葸醌类物质分离纯化研究  49-50
    3.4.1 芦荟大黄素标准曲线绘制及含量测定  49
    3.4.2 双水相体系中芦荟大黄素分配行为的研究  49-50
  3.5 Triton X-114/功能聚合物体系纯化芦荟蒽醌类物质  50-51
    3.5.1 pH值对芦荟大黄素吸附行为的影响  50
    3.5.2 poly(NIPAAM-co-AA)/EAA-β-CD浓度对大黄素吸附行为的影响  50
    3.5.3 吸附时间对芦荟大黄素吸附行为的影响  50-51
    3.5.4 蒽醌提取液中芦荟大黄素的纯化  51
  3.6 结果与讨论  51-62
    3.6.1 poly(NIPAAM-co-AA)/EAA-β-CD聚合物结构表征  51-54
    3.6.2 tritonX-114浓度对芦荟大黄素回收率的影响  54-55
    3.6.3 温度对芦荟大黄素回收率的影响  55-56
    3.6.4 pH值对芦荟大黄素回收率的影响  56-57
    3.6.5 无机盐添加剂的影响  57
    3.6.6 pH值对poly(NIPAAM-co-AA)/EAA-β-CD吸附率的影响  57-58
    3.6.7 poly(NIPAAM-co-AA)/EAA-β-CD浓度对吸附率的影响  58-59
    3.6.8 吸附时间对吸附率的影响  59-60
    3.6.9 双水相萃取分离纯化效果液相色谱分析  60-62
  3.7 本章小结  62-63
第四章 酒石酸酯-温度诱导双水相体系萃取拆分扁桃酸对映体  63-77
  4.1 前言  63
  4.2 实验主要试剂与仪器  63-64
  4.3 双水相体系中扁桃酸分配行为的研究  64-66
    4.3.1 扁桃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64
    4.3.2 异丙醇/(NH4)_2SO_4体系中pH值对扁桃酸分配行为的影响  64-65
    4.3.3 异丙醇/(NH4)_2SO_4体系中含盐量对扁桃酸分配行为的影响  65
    4.3.4 异丙醇/K_2HPO_4体系中pH值对扁桃酸分配行为的影响  65
    4.3.5 异丙醇/K_2HPO_4体系中含盐量对扁桃酸分配行为的影响  65
    4.3.6 温度诱导体系中tritonX-114浓度对扁桃酸分配行为的影响  65-66
    4.3.7 温度诱导体系中pH值对扁桃酸分配行为的影响  66
  4.4 双水相体系中扁桃酸手性分子识别研究  66-67
    4.4.1 L-酒石酸正戊酯的合成  66
    4.4.2 手性识别体系的筛选  66-67
    4.4.3 温度对手性识别的影响  67
    4.4.4 pH值对手性识别效果的影响  67
  4.5 结果与讨论  67-75
    4.5.1 扁桃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67-68
    4.5.2 pH值对不同体系中扁桃酸分配行为的影响  68-70
    4.5.3 分相剂种类及浓度对扁桃酸分配行为的影响  70-72
    4.5.4 不同温度诱导双水相体系对扁桃酸的手性识别  72-74
    4.5.5 温度的影响  74-75
    4.5.6 pH的影响  75
  4.6 本章小结  75-77
第五章 环糊精铜配合物—温度诱导双水相体系拆分扁桃酸  77-91
  5.1 前言  77
  5.2 试验主要试剂与仪器  77-78
  5.3 环糊精-铜配合物的合成  78
  5.4 环糊精-铜配合物的结构表征  78-79
    5.4.1 环糊精-铜配合物红外光谱  78-79
    5.4.2 环糊精-铜配合物的紫外光谱  79
    5.4.3 环糊精-铜配物XRD分析  79
  5.5 环糊精-铜配合物/温度诱导双水体系对扁桃酸的手性分子识别  79-80
    5.5.1 环糊精铜配合物含量对手性识别效果的影响  79
    5.5.2 TritonX-114浓度对手性识别效果的影响  79-80
    5.5.3 温度对手性识别效果的影响  80
    5.5.4 pH对手性识别效果的影响  80
    5.5.5 体系离子强度对手性识别效果的影响  80
  5.6 结果与讨论  80-89
    5.6.1 环糊精铜配合物的表征  80-83
    5.6.2 手性识别体系的筛选  83-85
    5.6.3 pH的影响  85-86
    5.6.4 手性识别剂浓度的影响  86-87
    5.6.5 tritonX-114含量的影响  87
    5.6.6 温度的影响  87-88
    5.6.7 无机盐添加剂的影响  88-89
  5.7 本章小结  89-91
第六章 HP-β-CD-温度诱导双水相体系手性识别扁桃酸  91-105
  6.1 前言  91
  6.2 主要试剂与仪器  91-92
  6.3 双水相体系对扁桃酸的手性识别  92-94
    6.3.1 β-环糊精及其衍物浓度对手性分离因子的影响  92
    6.3.2 添加剂种类及浓度对分离因子的影响  92-93
    6.3.3 pH值对手性分离因子的影响  93
    6.3.4 温度对手性分离因子的影响  93
    6.3.5 羟丙基-β-环糊精与扁桃酸包结物的制备及表征  93-94
    6.3.6 循环伏安测试  94
  6.4 结果与讨论  94-103
    6.4.1 手性识别剂浓度及添加剂类型的影响  94-97
    6.4.2 离子液体浓度的影响  97-98
    6.4.3 pH的影响  98-99
    6.4.4 温度的影响  99
    6.4.5 包结物红外光谱分析  99-101
    6.4.6 包结物DSC分析  101-102
    6.4.7 扁桃酸在HP-β-CD介质中的紫外光谱分析  102-103
  6.5 本章小结  103-105
第七章 结论  105-107
参考文献  107-119
致谢  119-120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成果  120-121

相似论文

  1. Reline室温离子液体中锌钴和锌镍合金的电沉积研究,TQ153.1
  2. 含碳水化合物衍生的一价及二价咪唑盐离子液体的合成与表征,O621.3
  3. 离子液体预处理纤维素及再生纤维素水解研究,TQ352.1
  4. β-环糊精及化学修饰β-环糊精的分子识别作用研究,O636.12
  5. 咪唑离子液体在溶液中的簇集和微观结构研究,O645.1
  6. 巯基功能化离子液体对CdSe量子点稳定性影响的研究,O649
  7. 离子液体对壳聚糖溶解性能的研究,O636.1
  8. 苯并噻唑—嘧啶核苷杂化体及吡喃酮并嘧啶双环核苷的合成研究,O626
  9. 红外光谱法对表面活性剂双水相体系性质的研究,O647.2
  10. 咪唑类离子液体的热分析研究,O626.23
  11. 3-羟基丁酸乙酯及3-(2,2,2-三氟乙酰氧基)丁酸乙酯和PMBCD手性拆分机理的理论研究,O621.25
  12. 离子液体用于苯—环已烷萃取分离的研究,TQ202
  13. 新型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TQ423
  14. 稀土氟化物转换发光纳米晶体的制备及其应用,TB383.1
  15. 聚醚离子液体的合成研究,O631.3
  16. 新型催化剂在2-(4′-戊基苯甲酰基)苯甲酸合成中的应用,TQ245.12
  17. 具有光子晶体结构的离子液体聚合物的制备及应用,O631.3
  18. 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苯酯催化体系的研究,TQ245.2
  19. 酯类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在水溶液中的相互作用研究,O645.16
  20. [emim][Gly]/H_2O混合体系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和极化电荷模型的建立,O645.1
  21. 环肽与利胆醇包合物的理论研究,R914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药学 > 中药化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