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人情的社会基础研究

作 者: 宋丽娜
导 师: 贺雪峰
学 校: 华中科技大学
专 业: 社会学
关键词: 人情 公共性 私人性 区域比较 为人处世 熟人社会 人情性质 人情异化 知客
分类号: C912.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127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世纪之交,不少区域的农村在人情上发生了一些怪现象:丧事上跳起脱衣舞、“灰公醋婆”、人情圈扩大、人情名目繁多、人情周期变短,人情成为农民的经济负担等。与此相对,另外一些农村的人情却相对保守和传统。在转型期的乡村社会,为什么会发生人情上的怪现象?人情的运作机理是什么?人情现象有着怎样的区域差异,如何解释这些差异?本文从人情的社会基础来研究,以区域比较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以公共性私人性为分析框架,以对人情性质的理解为目标,以建构区域人情现象总体的理解框架为研究旨趣。本文的研究试图回应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转型期人情异化现象;也试图建构一个理论命题:人情秩序对于建构熟人社会的意义。本文的论证过程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梳理理解人情现象区域差异的既有基础,以原有的分析概念——血缘、地缘等,来组织起作为经验现象的熟人社会。熟人社会的组织和结构分为三种基本的类型:血缘主导、地缘主导、血缘和地缘关系的混合,理解农民行为逻辑的核心是“自己人认同”,如此,“自己人认同——熟人社会”的二维框架成为分析农村不同区域人情现象的基础。第二部分是对仪式性人情的构成和运作机制进行阐释。以人物关系为标准,仪式性人情分为主人、客人、帮工、知客。主人是指谁在办理仪式性人情,其在仪式性人情中扮演着家庭和社会等多重角色;客人是仪式性人情的参与者,通常情况下有邻居、亲戚、朋友等几部分组成,也即农民人情关系的组成部分;帮工是在仪式性人情中帮助主人办理事务之人,多是由附近的邻居和亲属组成,帮工的主要任务是做一些与仪式性人情有关的劳动;知客是有着办理仪式性人情专业知识系统之人,起着协调整合、分工组织、引导指挥的重要作用。以事物关系为标准,仪式性人情可以分为仪式、酒席、礼物交换等部分,其中,仪式是核心,酒席和礼物交换则依附于仪式。不同类型的村庄中,人情仪式的表现不一,其所遵循的准则和处理问题的核心也不同。仪式具有不同层次的意涵:功能性、社会性和价值性,三个层面共同组织起人情仪式在农民生活中的延展。能够统合起人物关系和事物关系的是人情往来的规则和机制。笔者探讨了三种规则:“请帖”与人情往来的进入规则、礼帐与人情往来的平衡规则、家庭与人情往来的新陈代谢规则,公共性与私人性是分析以上人情往来规则的关键。第三部分探讨人情在熟人社会中的扩展,即人情世故与为人处世。熟人社会中的为人处世不仅是个人的人生哲学问题,而是具有熟人社会的结构性特征和文化教化。从外来户、村庄权威、边缘人等多个人群来探讨为人处世的命题,以期表明熟人社会中存在着人情文化。第四部分是对于人情异化现象的解释。人情异化分为五个方面:人情仪式的异化,人情往来的异化,人情成为经济负担,人情是社会分化的工具,人情成为乡村治理的手段。以区域比较的视野分析人情的构成、规则、机制等,在此基础上对于人情异化现象做出解释,认为,从公共性到私人性的转变是主导人情异化现象的发生机制。本文得出三个基本的结论:第一,人情是有区域差异的,人情的性质在不同区域类型的农村是不同的。团结型村庄中的人情依附于集体意志,分裂型村庄的人情起着沟通人际界限的作用,分散型村庄的人情是建构性的个人表意。第二,人情异化的逻辑是公共性的衰落和私人性的增长。第三,人情秩序不仅处理社会关系,也处理熟人社会的分化和整合、协调和平衡,人情秩序是熟人社会的内核。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1 导论  10-46
  1.1 问题的提出  10-12
  1.2 礼物和人情研究综述  12-21
  1.3 人情的社会基础研究  21-27
  1.4 研究方法  27-46
2 熟人社会的组织与结构  46-66
  2.1 血缘和地缘  47-53
  2.2 自己人认同  53-56
  2.3 熟人社会  56-60
  2.4 熟人社会中的人情  60-65
  2.5 小结  65-66
3 人情的构成之一:以人物关系为标准  66-91
  3.1 主人的角色扮演  67-70
  3.2 社会变迁中的帮工  70-75
  3.3 知客的社会生产机制  75-84
  3.4 仪式性人情的组织与知客的角色  84-89
  3.5 小结  89-91
4 人情的构成之二:以事物关系为标准  91-117
  4.1 村庄中的人情仪式  92-102
  4.2 人情仪式的功能性和社会性  102-108
  4.3 人情仪式的价值性  108-115
  4.4 小结  115-117
5 人情往来的规则与机制  117-142
  5.1 农民的人情往来  118-125
  5.2“请帖”与人情往来的参与规则  125-129
  5.3 “礼帐”与人情往来的平衡规则  129-133
  5.4 家庭与人情往来的新陈代谢规则  133-138
  5.5 人情往来的社会机制  138-142
6 人情与熟人社会  142-167
  6.1 村庄语境中的为人处世  144-153
  6.2 外来户与为人处世  153-157
  6.3 村庄权威与为人处世  157-161
  6.4 村庄边缘人与为人处世  161-165
  6.5 小结  165-167
7 人情异化的逻辑  167-209
  7.1 人情仪式的异化  169-176
  7.2 人情往来的异化  176-182
  7.3 人情成为经济负担  182-187
  7.4 人情成为社会分化的手段  187-195
  7.5 人情成为乡村治理的手段  195-198
  7.6 人情异化的社会机制  198-206
  7.7 人情异化的区域差异  206-209
8 结论  209-226
  8.1 人情的性质及其区域差异  209-215
  8.2 人情异化的逻辑及其变化趋势  215-220
  8.3 人情秩序的建构与熟人社会的走向  220-226
致谢  226-227
参考文献  227-236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236-237
附录2 幸福村人情调查的基本信息  237-241
附录3 幸福村三组近30年所有的“外来户”  241-242
附录4 幸福村光棍不完全统计表  242-243

相似论文

  1. 农村人情消费及其功能研究,C912.82
  2. 商标行政执法研究,D922.1
  3. 户籍改革的区域差异比较,D631.42
  4. 网络条件下青年群体公共和私人领域的构建与维护,C913.5
  5. 礼物、生命仪礼、人情圈与农村的社会支持网络,C912.82
  6. 大众媒介公共性研究,G206
  7. 农村人情消费中的非正式制度,F323.8
  8. 论公共关系视角下城市雕塑艺术的研究,J313.2
  9. 我国农村金融区域非均衡发展的评价及影响,F320;F224
  10. 收入增长和分配对农村减贫贡献的区域比较,F323.8;F224
  11. 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区域比较,G124
  12. 《隋炀帝艳史》研究,I207.41
  13. 服务型政府公共性的实现途径探究,D630
  14. 我国公共图书馆资源配置研究,G258.2
  15. 我国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研究,G206
  16. 我国公共政策公共性缺失问题探析,F123
  17. 营建“竖起来的胡同”新文化,TU-0
  18. “公共性”·“艺术性”,J0-4
  19. 公共性视域中的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035
  20. 同级地方政府间政绩竞争失范与治理对策,D630
  21. 罗尔斯公共理性观研究,D097.12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社会学 >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 社会关系、社会约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