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李梦阳何景明诗学研究

作 者: 魏强
导 师: 马卫中
学 校: 苏州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李梦阳 何景明 文学思想 诗学 李、何之争 诗歌 前七子 文学复古运动
分类号: I207.2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438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李梦阳何景明作为明代中叶前七子之领袖、复古运动的主导者、优秀的诗人,在诗歌创作和文学思想上都取得了令后人赞叹不已的成就。明末谈迁认为:“李、何裒然四杰之首,冠冕当代,人无异喙。间有微文,未加点壁”。李、何二人的人品操守不仅为后人敬仰,其文学思想也成为后世文论家津津乐道的论题,对明清两代的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作为二人诗学观集中体现的李、何之争,更是受到学者的重点关注。然由于各种原因,李、何诗学之研究仍然缺乏较为全面的、细致的梳理,致使许多问题似是而非。本文从二人的家世生平、思想渊源、明中叶的社会情势出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真研读二人的文集,旁及前七子和同时期其他文人之别集,尽力挖掘新材料,探索新途径,对李梦阳、何景明的诗学观从家世生平、思想渊源、李、何之争、诗歌创作及所处的时代等角度,进行比较性的动态研究,力图给予李、何诗学更清晰的展示。绪论部分回顾李、何诗学及相关研究的历史概况,阐述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方法。第一章论述李、何二人的家世生平和交游。从纵向把握他们的生活环境、家世背景、师友熏染对于二人思想性格和文学理念的影响。其中对于李梦阳、何景明与李东阳的关系、李梦阳与何景明的关系、前七子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重新盘点。第二章本着“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观,横向阐述李、何所处的明中叶之政治、文化思潮等情况,从李、何诗学的外围着眼,探讨催成前七子及李、何诗学独特面貌的原因。梳理了自明初以来,一直存在的复古思潮、真情论、模拟论的脉络,分析李、何诗学与它们的渊源,努力揭示前七子所倡导的复古运动及李、何诗学崛起的客观因素。第三章论述李、何的思想渊源。首先从科举、仕宦两个方面剖析二人思想的理学底色,并对其所谓的反理学倾向进行辨析;其次对李、何二人的人生观和社会观进行对比阐述,展现二者之差异及对文学思想所造成的影响。第四章分别从文学史观、复古观、诗歌的社会功用、诗歌的艺术性之认识四个方面对李、何诗学进行细致缕析。着重讨论李梦阳、何景明诗学观的具体内容和他们文学复古的缘由、持法的本质、礼赞民歌的本意和何景明有所变化的思想观对其诗学思想所造成的影响。第五章具体分析李、何之争。李、何之争既有当时政治、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是复古内部响应式交往、散点式呼应、复古运动必然反思等客观因素催化的结果。关注李、何之争,同时也必须注意贯彻复古运动始终的其他许多争论,尤其对与之关系密切的李梦阳与吾瑾之争、李梦阳与李濂之争、李梦阳与周祚之论的分析,有助于撇清笼罩在李、何之争上的许多疑云。对于李、何之争,从论争的内容、论争的实质、刺激论争的因素三方面展开分析。论争的内容归纳为诗法和作品评价两个向度;论争的实质分为复古目标不同、复古道路不同、复古导向不同、复古宗趣不同、诗歌社会功用认识不同五个方面;针对刺激论争的因素,则从政治观、处世观、气质、性情、地域等存在之差异认识李、何之争的必然性。第五章以李、何诗歌为对象,分析李、何诗学的实践情况。二人诗歌的内容实践了他们的诗学主张,对当时主要的社会矛盾、民生疾苦、战争徭役、时政弊端等都有比较全面的揭露。可就某些体裁和题材取向而言,二人明显存在差异。李梦阳的感述诗和时序诗数量较多,而何景明的应酬诗明显在其诗歌中占有主要地位。有所差异的意象选择也彰显了二人不同的诗歌宗趣。何景明主李白,偏爱明月意象,却有异于李白的特质;李梦阳以杜甫为宗祖,诗史意识明显。即使对于同一意象,由于二人诗学观之差异,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采。李梦阳谨守诗法,诗歌锤炼之功显然;何景明“以有求似”,不恪守诗法,随着感情的波动自由抒写,四组同题诗歌充分说明这一点。余论部分论述李、何诗学的功过得失。从呼应了当时政治发展之需要、顺应了明代文学发展之走向、集中地探讨了诗歌的地位本质、催成了诗学批评史上一次较大规模的争辩四个角度阐述李、何诗学在历史上的功过得失,同时亦指出其矫枉过正、缺乏理论的系统化、复古目标没有阶段化等缺陷。

全文目录


论文摘要  3-5
Abstract  5-10
绪论  10-31
  一、李、何诗学及相关研究述评  10-29
    (一) 明清两代的论述  10-16
    (二) 近现代及建国初期的研究  16-18
    (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研究  18-29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29-31
第一章 细微之处见差异:李梦阳何景明的家世生平与交谊  31-89
  第一节 精彩与无奈之交织:李梦阳的家世生平  31-60
    一、多奇的家世  32-36
    二、精彩的亮相  36-42
    三、无奈的人生  42-50
    四、师生关系、文学关系及政治关系之纠葛:“二李”的恩怨  50-60
  第二节 神奇与平淡之矛盾:何景明的家世生平  60-72
    一、卑微的家世  60-64
    二、波澜不惊的仕宦路  64-69
    三、感恩与顺势:李东阳与何景明的关系  69-72
  第三节 欲说难休的李、何交谊  72-89
    一、关注前七子的几个问题  72-81
    二、因诗学而起,却由诗学而淡:李梦阳与何景明的交谊  81-89
第二章 文学复古运动之外部情势:明中叶的政治、文化思潮  89-116
  第一节 明中叶的政治局势  89-102
    一、高度集权的统治与平庸的统治者  90-93
    二、日趋严重的宦官擅权  93-96
    三、内阁地位的下降与威权的弱化  96-99
    四、矛盾重重的八股取士制度  99-102
  第二节 明中叶的文化思潮  102-116
    一、理学新动向:“河东之学”与“江门之学”的兴起  102-105
    二、有明一代不变之主旋律:复古  105-110
    三、明初以来的模拟论、真情论、礼赞民歌思潮  110-116
第三章 影响诗学观与辩难之底色:李、何的思想渊源  116-138
  第一节 结果证明立场:李、何是理学教育的优等生  116-125
    一、科第奏捷:李、何深得科举之要奥  116-119
    二、提学副使:社会对其理学思想肯定的最好注解  119-121
    三、辩析李、何的反理学色彩  121-125
  第二节 左右诗学观之直接因素:李、何的哲学思想  125-133
    一、渴望为帝王师与甘为循吏之别  126-129
    二、主德治与主法治之不同  129-133
  第三节 李、何思想中的进步色彩  133-138
第四章 从“准古酌今”到主情崇正:李、何诗学论  138-190
  第一节 文学复古运动之主调:李梦阳的诗学观  138-170
    一、高标的文学史观  139-143
    二、“欲兼程、张之学”而“故令高常”的文学复古观  143-146
    三、“大人尚兼,君子耻独”之人生信条下的必然抉择:重视诗歌的社会功用  146-156
    四、主情与持法、美刺与言志并重:李梦阳对诗歌艺术性之探讨  156-170
  第二节 文学复古运动之变调:何景明的诗学观  170-190
    一、有所变化的文学史观和复古观  171-174
    二、弱化的诗歌社会意识  174-176
    三、与李梦阳和而不同的诗歌艺术观  176-190
第五章 创作偏废与理论整合之必然结果:李、何之争  190-247
  第一节 李、何之争的外部环境  191-196
  第二节 李、何之争的内部因素  196-204
    一、响应式交往  196-198
    二、散点式呼应  198-201
    三、复古运动的必然反思  201-204
  第三节 贯彻复古运动之始终:文学论争  204-207
    一、李、何之争外的许多辩难  204-206
    二、复古运动中的文学论争之分类  206-207
  第四节 必然又偶然的李、何之争  207-247
    一、必须关注的另外几个论争  207-216
    二、详论李、何之争  216-247
第六章 诗学观与论争之具体实践:李、何的诗歌  247-278
  第一节 李、何诗歌的创作数量  248-252
    一、从体裁统计分析  248-249
    二、从题材分析  249-252
  第二节 李、何诗歌的思想内容  252-260
    一、抨击时弊,揭露社会腐败,展示存在于当时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  253-254
    二、揭示战争的惨烈、徭役和赋税的沉重及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与痛苦  254-258
    三、展示心路历程,抒发不遇之情  258-260
  第三节 宗杜与主李、持法与弃法之体现:李、何诗歌的意象思维  260-278
    一、李梦阳的诗史意识  260-264
    二、李梦阳诗歌中的菊花与牡丹意象思维  264-266
    三、何景明的明月意象思维  266-268
    四、何景明诗歌中的女性意象  268-271
    五、何景明对一些特殊意象的偏好  271-273
    六、几组同题诗歌的对比性研究  273-278
余论:李、何诗学的功过得失  278-284
主要参考文献  284-300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300-301
后记  301

相似论文

  1. 安史之乱与天宝大历之际的诗风演变,I207.22
  2. 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探索古代体育健身思想的演变,G812.9
  3. 唐代长安名胜诗研究,I207.22
  4. 初唐四杰的赋作研究,I207.22
  5. 在象征的废墟上,I207.25
  6. 哲学阐释学视角下李商隐诗歌英译本比较研究,H315.9
  7. 诗歌类蒙养教材的教育价值研究,G623.2
  8. 两汉诗歌研究三题,I207.22
  9. 论王国维的诗学观,I206.5
  10. 舒位研究,I207.22
  11. 清代前期咏藏诗歌文献研究,I207.22
  12. 朱琦诗歌研究,I207.22
  13. 从改写理论的视角看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H059
  14. 改写理论视角下英译《狼图腾》中的文化操控,H315.9
  15. 论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形象思维,G633.3
  16. 翻译与诗学的联姻,H059
  17. 张嵲及其诗歌研究,I207.22
  18. 邹浩诗校注,I207.22
  19. 李怀民诗歌研究,I207.22
  20. 汪藻诗歌研究,I207.22
  21. 论王蒙文学创作中的苏俄情结,I207.4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诗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