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联合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和分子靶向制剂治疗肝癌的基础研究

作 者: 王志军
导 师: 王茂强
学 校: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专 业: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关键词: 碘油 肝动脉 肝癌细胞 靶向制剂 栓塞术 TACE 浓度 肝脏组织 碘化油注射液 胆管损伤 hepatocellular 肿瘤血管生成 介入术 体内研究 血管 正常肝脏 顺铂 原发性肝癌 靶向药物 lipiodol
分类号: R735.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6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1)评估经导管动脉内给予索拉非尼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效果。(2)评估携带索拉非尼的新型载药微球(DC-Bead)对正常肝脏组织功能影响及缓释性能的研究。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1)体外研究:分别将碘油-索拉非尼与碘油-顺铂混匀,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加盐水制成乳剂,静置20分钟后观察乳剂的物理变化,比较索拉非尼与常规化疗药顺铂在碘油载体中的稳定性。(2)体内研究:选用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的分为Ⅰ、Ⅱ、IⅢI组,每组8只,Ⅰ组实验组(碘油-索拉非尼组),Ⅱ组(单纯碘油组)和Ⅲ组(单纯索拉非尼组)为对照组,分别经导管肝动脉注入碘油-索拉非尼乳剂、单纯碘化油注射液及单纯索拉非尼盐水溶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Ⅰ、Ⅲ两组给药前、给药后10min、20min、1h、2h、4h、8h、16h、32h、48h外周血索拉非尼血药浓度;观察实验动物的生理(呼吸频率、心率、肛温、体重)指标、测血常规、肝、肾、心脏血液指标;术后3天、1周、3周、6周分别处死每组动物2只,对肝脏、心脏、肾脏、肺、脑、胆囊、肠管进行病理检查。第二部分:(1)体外研究:选取不同大小(300-500μm和500-700μm)的DC-Bead颗粒各5瓶,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索拉非尼-75%乙醇溶液中-a瓶:50mg/20ml、b瓶:100mg/20ml、c瓶:100mg/40ml、d瓶:200mg/40ml、e瓶250mg/50ml。静置24h后测定不同颗粒大小DC-Bead的最大载药量,为体内研究提供实验参数。(2)体内研究:选择16只杂种犬,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四组,每组4只,分别为A组:DC-Bead(500-700μm)-索拉非尼组、B组DC-Bead(300-500μm)-索拉非尼组、C组单纯DC-Bead(300-500μm)组、D组碘油-索拉非尼组。分别经肝动脉右支进行栓塞处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其给药前、给药后10min、30min、1h、4h、16h、1天、2天、4天、7天、10天、14天不同时期的外周血索拉非尼浓度。术后3天、1周、2周、3周观察栓塞前、后肝脏功能变化。分别于术后3天、1周、2周、3周处死四组动物,处理后肝组织局部索拉非尼浓度测定,并进行病理检查。结果:第一部分:(1)体外研究:索拉非尼为不溶于水和碘油的物质;与常规可溶于水的化疗药顺铂相比,碘油-索拉非尼乳剂在水溶液中更稳定;(2)体内研究:①外周血索拉非尼浓度:动脉栓塞术后Ⅰ组2h后外周血药浓度达高峰。Ⅲ组介入术后20min达高峰。Ⅰ组CmaX(最大药物浓度)与AU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2.46±0.101μg/ml和945.72±52.3μg/mL.min,III组的Cmax与AUC分别为3.78±0.180 ug/ml,AUC546.98±21.1μg/mL.min,二者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②Ⅰ、Ⅱ组动物栓塞术后3天呼吸频率、心率、AST/ALT、白细胞和中性百分比、肛温、体重均较术前有差异性(P值均<0.05)。Ⅲ组栓塞术前、术后呼吸频率、心率、肛温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Ⅲ组术后3天体重较前下降,术后1周、3周、6周体重增加;③Ⅰ、Ⅱ、Ⅲ组栓塞术后CK、CK-MB、DB、ALB、Cr、BUN、RBC、PLT均较前无明显变化;④病理学:Ⅰ组、Ⅱ组栓塞术后3天、1周以局灶性出血性、凝固性坏死为主要表现,栓塞后3周可见局部肉芽组织形成,可见增生胆管、血管,未见胆管坏死等表现。Ⅲ组栓塞术后肝脏组织无明显变化。三组动物心、肺、肾、脑、肠管道、胆囊等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未见异常病理学改变。第二部分:(1)体外研究:索拉非尼可溶解于75%乙醇中,其最佳载药浓度为100mg/20ml。相同时间和最大浓度情况下500-700μm的DC-Bead载药量为63.9±21.7mg/ml,300-500μm的DC-Bead载药量为57.6±14.8mg/ml,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2)体内研究:①A组Cmax.AUC分别为0.3±0.06μg/mL和664.82±36.7μg/mL min。B组Cmax.AUC分别为0.38±0.04μg/mL和1264.82±56.6μg/mL min,D组Cmax.AUC分别为1.24±0.109μg/mL和1728.97±67.90μg/mL min.A和D比较,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和B比较,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即与颗粒小的DC-Bead相比,颗粒大的DC-Bead携带的索拉非尼Cmax更小;②组织中药物浓度:介入术后3天,D组组织中已测不出药物浓度,而A、B组组织中药物浓度明显升高,介入术后1周组织内仍可测到索拉非尼药物浓度;③肝功能变化:四组介入术后3天转氨酶均升高,以B、C组最明显(P=0.02<0.05)。介入后1周D组基本恢复正常,而B、C组转氨酶仍然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介入术后DB、ALB较前无明显变化。④肝脏病理学变化:四组介入术后1周肝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坏死程度及范围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B、C、A、D。DC-Bead中颗粒越小,坏死程度越重。而碘油栓塞后坏死为局灶性的。介入术后3周,坏死部位开始出现局部肉芽组织增生、可见巨噬细胞。合并局部胆管、门静脉、微小动脉增生。DC-Bead携带索拉非尼栓塞后4周出现血管内膜增厚、周围可见血管出血及巨噬细胞。B组有一实验动物介入术后局部可见胆管损伤,镜下见巨噬细胞吞噬大量胆色素。初步结论:(1)以碘油为载体,经导管肝动脉内导入索拉非尼粉剂技术可行、安全,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与常规乳化化疗药物相比,碘油-索拉非尼乳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2)DC-Bead可携载索拉非尼,但需要一定条件,即需要能有效溶解的溶剂;(3)DC-Bead携载索拉非尼缓释效应确切,且优于碘油的携载作用;(4)DC-Bead携载索拉非尼做肝动脉栓塞安全的,但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损伤肝功能恢复有一定影响。(5)小颗粒DC-Bead携载DC-Bead性能较好,小颗粒DC-Bead可导致胆管损伤。

全文目录


关键词与缩略语  5-6
中文摘要  6-9
英文摘要  9-12
前言  12-16
第一部分 经导管局部导入索拉非尼粉剂对正常肝脏组织影响的实验研究:可行性、安全性及效果研究  16-38
  1、前言  16-17
  2、材料与方法  17-22
  3、结果  22-29
  4、讨论  29-34
  5、初步结论  34-35
  6、参考文献  35-38
第二部分 携载索拉非尼的新型载药微球(DC-Bead)对正常肝脏组织影响的实验研究  38-61
  1、前言  38-41
  2、材料与方法  41-47
  3、结果  47-53
  4、讨论  53-57
  5、初步结论  57-58
  6、参考文献  58-61
综述 TACE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 #57参考文献  61-70
  参考文献  67-70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70-71
致谢  71

相似论文

  1. 水溶性L-半胱氨酸碳微球衍生物的制备、表征及流动性研究,R318.08
  2. 纳米材料在靶向药物传输及生物分子检测上的应用,R318.08
  3. 替莫唑胺及其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抗人脑胶质瘤细胞体外试验性研究,R739.4
  4. 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与胶质瘤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短肽,R739.4
  5. 磁性药物靶向递送的动力学研究,R96
  6. 恩替卡韦联合TACE治疗伴乙肝病毒复制的原发性肝癌效果分析,R735.7
  7. EpCAM与肝肿瘤发生相关性研究,R735.7
  8. 可溶性人PD-1蛋白对肝癌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R735.7
  9. 肝癌靶向SEA-CD80共表达重组腺病毒的构建,R735.7
  10. 中晚期肝细胞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近期肝功能转归的影响因素,R735.7
  11. 原发性肝癌中Paxillin和CAⅨ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R735.7
  12. 原发性肝癌中Paxillin及CAⅨ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R735.7
  13. 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治疗前后VEGF表达的变化及意义,R735.7
  14. MRI LAVA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R735.7
  15. CT、MRI检查对肝硬化背景下肝癌的诊断价值研究,R735.7
  16. Glypican-3、AFP、CD133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R735.7
  17. 神经生长因子受体p75NTR对肝癌细胞的促凋亡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R735.7
  18. 功能性磁性聚合物微球的制备、表征及其初步应用,TQ317
  19. Trastuzumab F(ab\')_2修饰紫杉醇免疫脂质体对结肠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R735.35
  20. 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前后MR灌注成像的对比研究,R735.7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肿瘤学 > 消化系肿瘤 > 肝肿瘤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