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陆地棉双列杂交的遗传效应及表达谱分析

作 者: 杨代刚
导 师: 喻树迅
学 校: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专 业: 作物遗传育种
关键词: 陆地棉 双列杂交 遗传效应 数量性状 表达谱分析
分类号: S56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9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棉花是我国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纤维作物,以陆地棉为主。研究陆地棉品种双列杂交遗传效应及表达谱,为选择骨干亲本、预测杂种优势及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来源不同的10个陆地棉品种为亲本,按双列杂交配制45个正交F1及其45个F2,2008~2010年在安徽望江、河南安阳和新疆阿克苏进行同步试验,调查了8个农艺、经济性状,检测了5项纤维品质指标,2008年取盛花期幼蕾进行基因芯片分析。以ADAA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和条件分析方法及QTLNetwork V3.0新型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8个农艺、经济性状的遗传主效应及互作效应不同程度起作用。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子指、皮棉产量的加加上位性效应和衣分、子指的加加上位性×环境互作效应正向极显著。单铃重、衣分、子指的hG2较高,早代选择和异地选择有效;株高、果枝数、单株铃数受环境影响较大,直接选择不大可靠。果枝数、单株铃数、子棉产量和皮棉产量HGE2较高(31.4%~51.8%),在特定环境可利用杂种优势。以9018、中棉所41、sGK958和2028为亲本可同步改良2~3个产量组分(特别是衣分)而显著提高后代皮棉产量。2028的衣分和子指的加性效应和加加上位性效应、sGK958的衣分和子指的加性效应及其衣分的加加上位性效应均正向极显著,育种价值较大。以3392154-55为亲本可改良后代铃重而提高皮棉产量。2、纤维品质的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差异较大。比强度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纯系育种是遗传改良的有效途径。上半部平均长度的hG2和HG2较高,可在早代选择,特定环境也可利用杂种优势。整齐度指数、伸长率和马克隆值Ve / VP超过40%,直接选择效果较差。新陆中9号和sGK958是优质亲本,育高产优质品种首选sGK958作亲本。3、遗传相关分析表明,提高衣分改良皮棉产量效果好,不同环境选择有效;但选高产又优质的品种,衣分不宜过高。子指可间接选择纤维品质。特定环境中,提高单铃重可提高皮棉产量和比强度;选植株高的品种,也可间接改良皮棉产量。选纤维长、比强高、马值适中的品系和优势组合是可能的。4、主效应杂种优势分析表明,子棉、皮棉产量F1和F2的平均优势和超亲优势均较大,纤维品质平均优势较小,超亲优势均为负值。7个F1的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较协调。5、对皮棉产量的贡献率分析结果,株高、果枝数、单株成铃数、单铃重和衣分的CRD(C→T)正向极显著且较大(57.70%~86.80%),选显性效应高的组合,可提高其皮棉产量。衣分的CRAE(C→T)和CRDE(C→T)正向极显著且较高(35.91%~36.43%),在特定环境,选高衣分可显著提高选系的皮棉产量;选衣分显性效应高的组合,其皮棉产量会提高。6、取盛花期幼蕾,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表达谱统计分析。检测到73个与皮棉产量显著相关的数量性状转录子(QTTs),其中10个遗传率大于3%。与皮棉产量对应的加性方差小,显性方差大;与产量构成因素对应的加性方差较大,显性方差较小。9018和sGK958的基因对皮棉产量的加性效应贡献值较高,可用于高产育种。相同基因对不同亲本的加性效应贡献值不尽相同。基因对组合皮棉产量显性效应总预测值的贡献多数较高,对其显性效应贡献值具有显著影响的QTT不同,对其皮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影响的QTT不同,说明其作用机制也不同。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13
第一章 绪论  13-23
  1.1 数量性状遗传的变异特点及分析方法  13-15
    1.1.1 数量性状遗传变异特点  13
    1.1.2 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13-15
  1.2 作物杂种优势的概念及其遗传基础  15-17
  1.3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  17-21
    1.3.1 数量遗传模型分析  17-20
    1.3.2 配合力分析  20
    1.3.3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20-21
  1.4 作物分子设计育种  21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1-23
第二章 重要农艺、经济性状和纤维品质等性状在各环境的总体表现  23-30
  2.1 材料与方法  23-26
    2.1.1 试验材料  23
    2.1.2 田间试验设计  23-25
    2.1.3 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25-26
    2.1.4 田间试验数据搜集  26
  2.2 结果与分析  26-28
    2.2.1 重要农艺、经济性状在各试验环境的总体表现  26-27
    2.2.2 纤维品质性状在各试验环境的总体表现  27-28
  2.3 讨论  28-30
第三章 重要农艺、经济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30-66
  3.1 材料与方法  30
  3.2 结果与分析  30-65
    3.2.1 重要农艺、经济性状的遗传分析  30-48
      3.2.1.1 方差分量组成和遗传率分析  30-32
      3.2.1.2 亲本农艺、经济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  32-45
      3.2.1.3 杂交组合农艺、经济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  45-48
    3.2.2 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48-65
      3.2.2.1 方差分量组成和遗传率分析  48-49
      3.2.2.2 亲本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  49-56
      3.2.2.3 杂交组合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  56-65
  3.3 讨论  65-66
第四章 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分析  66-83
  4.1 材料与方法  66
  4.2 结果与分析  66-77
    4.2.1 重要农艺、经济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分析  66-70
      4.2.1.1 重要农艺、经济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和基因型相关分析  66-67
      4.2.1.2 重要农艺、经济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分解  67-70
    4.2.2 纤维品质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分析  70-72
      4.2.2.1 纤维品质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和基因型相关分析  70
      4.2.2.2 纤维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分解  70-72
    4.2.3 农艺、经济性状与纤维品质性状间相关分析  72-77
      4.2.3.1 农艺、经济性状与纤维品质间的表型相关和基因型相关分析  72-73
      4.2.3.2 农艺、经济性状与纤维品质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分解  73-77
  4.3 讨论  77-83
第五章 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83-113
  5.1 材料与方法  83
  5.2 结果与分析  83-112
    5.2.1 重要农艺、经济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83-100
    5.2.2 纤维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100-112
  5.3 讨论  112-113
第六章 遗传贡献率分析  113-160
  6.1 材料与方法  113
  6.2 结果与分析  113-158
    6.2.1 相关农艺、经济性状对皮棉产量的遗传贡献率分析  113-123
      6.2.1.1 农艺、经济性状对皮棉产量各遗传方差分量的贡献  113-114
      6.2.1.2 农艺、经济性状对亲本皮棉产量的加性效应的贡献  114-117
      6.2.1.3 农艺、经济性状对组合皮棉产量的显性效应的贡献  117-121
      6.2.1.4 农艺、经济性状对亲本皮棉产量的加加上位性效应的贡献  121-123
      6.2.1.5 农艺、经济性状对组合皮棉产量的加加上位性效应的贡献  123
    6.2.2 农艺、经济性状对主要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贡献率分析  123-158
      6.2.2.1 农艺、经济性状对上半部平均长度的遗传贡献率分析  124-136
      6.2.2.2 农艺、经济性状对断裂比强度的遗传贡献率分析  136-150
      6.2.2.3 农艺、经济性状对马克隆值的遗传贡献率分析  150-158
  6.3 讨论  158-160
第七章 与产量性状相关的QTT表达谱分析  160-169
  7.1 材料与方法  160-161
  7.2 结果与分析  161-168
    7.2.1 与皮棉产量显著相关的数量性状转录子  161-162
    7.2.2 基因对皮棉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方差分量贡献率  162-163
    7.2.3 基因的加性效应贡献值  163-165
    7.2.4 基因的显性效应贡献值  165-168
  7.3 讨论  168-169
第八章 全文结论  169-172
  8.1 主要研究结果  169-170
  8.2 主要创新点  170-171
  8.3 不足处与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171-172
参考文献  172-190
致谢  190-191
作者简历  191-193

相似论文

  1. 6个双列杂交玉米亲本及其杂交株系的生长及光合特性差异分析,S513
  2. 玉米四交群体株型及生育期相关性状的QTL分析,S513
  3. 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籽粒大小和形状的QTL定位和驯化研究,S565.1
  4. 黄淮和南方地区大豆育成品种籽粒性状遗传构成的分子标记解析及等位变异优选,S565.1
  5. 棉花中两个膜联蛋白基因功能初步分析,S562
  6. SSR分子标记辅助聚合陆地棉抗黄萎病QTL,S562
  7. 陆地棉雄蕊发育耐高温种质资源筛选及农艺性状与SSR标记关联分析,S562
  8. 基于SSSL玉米产量性状QTL鉴定与杂种优势分析,S513
  9. 一类计数型数量性状的区间定位,O212.7
  10. 粘籽西瓜与籽瓜亚种间杂交种性状遗传研究,S651
  11. 农杆菌介导转Bt基因海岛棉技术体系的建立及抗虫性鉴定,S562
  12. 新疆杏品种果实数量性状评价研究,S662.2
  13. 石竹杂种优势及配合力的研究,S681.5
  14. 玉米种子活力和产量相关性状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S513
  15. 小麦AL型雄性不育系遗传规律的研究,S512.1
  16. 甘蓝型油菜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与含油量及其相关性状QTL的定位,S565.4
  17. 小鼠X染色体性发育启动数量性状基因座(QTL)的精细定位,Q953
  18. 林木F1代QTL功能作图方法,S722
  19. 线椒数量性状遗传及其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相关性的研究,S641.3
  20. 水稻几个农艺性状的QTL分析,S511
  21. 基于惩罚最大似然方法的QTL定位软件包研制,S336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纤维作物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