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闻舆论与民初政局

作 者: 杨晓娟
导 师: 董丛林
学 校: 河北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 新闻舆论 民初政局 善后大借款 张振武案 宋教仁案
分类号: K258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1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民国初年处于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制转型时期,在这个特殊的政治生态环境下,民主思想得到启蒙,言论自由载于约法。与此同时以革命派与袁世凯为首的新旧政治势力,为争夺政治权益展开激烈舆论斗争。在这样历史背景下,新闻界有了前所未有的活跃而复杂的局面,成为新闻史上一道特殊的风景。研究民初转型社会特殊背景下新闻舆论与政局变幻的关系,对于认识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以及探寻新闻舆论的社会功能自有意义。民初转型社会的特殊环境中新闻媒体空前“兴盛”,媒体的数量和种类增加,地域分布拓广。新闻舆论也呈现了特有的政治化态势,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新闻舆论在政治公共领域扩张与不扩张并存;第二,报界的分化与斗争;第三,与政治宣传无原则地趋同。民初转型社会同时也是“危机社会”,本文从新闻舆论的特定视角,通过民间报刊对社会各种危机的报道,来体察当时政治环境的动荡与复杂。这种危机最为突出地表现为财政危机与政治危机两个方面。“善后大借款”可以说是民初财政危机的体现及其直接引发的事件,而“以此为饵”,可能导致被列强控制财政的恶果,使其成为举国上下瞩目的首要问题,自然而然也成为新闻舆论关注的焦点,因而也成为本文所要考察的“三大事件”之一。民初的政治危机又集中体现在暴力风潮难息与政党纷争加剧两方面,张振武案、宋教仁案贯穿其中,成为关键性或典型性事件。其中,暴力风潮始于张振武血案,呈蔓延之势则是在宋教仁血案后。就对“二次革命”的激发作用而言,“张案”可视为萌动之始,“宋案”则趋于彰显。政党纷争也集中体现在“张案”、“宋案”的舆论风潮中。因此,“张振武案”、“宋教仁案”也成为本文要具体考察的重点事件。新闻舆论与政局间的关系是本文论旨所在,而具体考察是以1912-1913年间的善后大借款、张振武案、宋教仁案三个典型事件为中心,探寻新闻舆论与政治格局的交互影响。关于善后大借款案,本文重点考察了新闻舆论对唐绍仪及其内阁的“误读”、反借款新闻舆论的高涨,以及袁世凯与列强对反借款新闻舆论的对抗与钳制三个方面,并从中探察反借款新闻舆论风潮对民初政局的深远影响。关于张振武案,则主要审视了从各党派报刊一致声讨袁黎集团,到袁世凯集团对新闻舆论声讨的应对措施,以及最终反袁黎新闻舆论的沉默无声这一过程,从中审视“张案”新闻舆论风潮与民初政局的密切关联。关于宋教仁案,着重论及传闻、谣言的盛行及其原因、效应,案发后舆论高涨及冲突,报道中的“媒体审判”,以及宋案新闻舆论风潮对政治格局的影响等问题。通过对这“三大事件”新闻舆论的具体内容、表现形式及政治效应等项的分析,具体揭示特定历史情景中新闻舆论与民初政局变幻的关系。“三大事件”是民初由民主共和走向独裁专制的重要环节,是袁世凯在经济、军事、政治上实现独裁的关键步骤,具有“一体性”的密切联系以及不可替代的典型性。对“三大事件”为中心的新闻舆论的具体考察,不但可以描摹出新闻舆论与民初政局间的一般关系图式,而且能够揭示其间更为深层和复杂的互动关系状况。就新闻舆论对于政局影响而言:一方面,政府的新闻发布制度以及新闻舆论对民主共和的宣传,阻滞了袁世凯独裁专制的进程;另一方面,政党报刊的不当言行、新闻媒体的冲突案件等,使人们产生了对强有力政府的渴望,为袁世凯独裁专制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舆论环境,把政局推向了民主的反面。就政局对新闻的影响而言:一方面,“三大事件”后,袁世凯独裁专制的建立,使绝大多数袁派报人记者认清了他假共和、真专制的真实面目,弃暗投明投入反袁独裁专制的队伍;另一方面,袁世凯独裁专制下,新闻舆论控制的一步步强化,封禁报馆、捕杀报人等暴力事件叠现,使新闻舆论的活跃局面一去不返。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绪论  10-23
  一 选题意义  10-13
  二 研究现状及创新空间  13-20
  三、本文基本思路与创新点  20-23
第一章 媒体、舆论及其视角下的“危机社会”  23-64
  第一节 新闻媒体规模观照及类别分析  23-29
    一、新闻媒体规模观照  23-25
    二、新闻媒体类别分析  25-27
    三、报刊样本举要  27-29
  第二节 民初转型社会下的新闻舆论概况  29-54
    一、政治公共领域的扩张与不扩张  29-38
    二、报界的分化与斗争  38-45
    三、与政治宣传的趋同  45-54
  第三节 新闻舆论视角下的“危机社会”  54-64
    一、财政危机与“善后大借款案”  54-57
    二、政治危机与“张案”、“宋案”  57-64
第二章 新闻舆论与影响政局的典型事件考察之一:善后大借款案  64-96
  第一节 “比款”舆论风潮中的唐绍仪内阁  64-76
    一、唐绍仪与“比款”舆论风潮  65-74
    二、唐绍仪内阁倒台的新闻舆论诱因分析  74-76
  第二节 新闻舆论与善后大借款事件  76-89
    一、反借款新闻舆论  77-84
    二、袁世凯政府与革命派的舆论对抗  84-85
    三、列强对反借款新闻舆论的钳制  85-89
  第三节 大借款新闻舆论风潮对政治格局的影响  89-96
    一、列强建立拥袁联合阵线  89-90
    二、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90-92
    三、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92-93
    四、民族主义舆论的涨落与“二次革命”的失败  93-96
第三章 新闻舆论与影响政局的典型事件考察之二:张振武案  96-127
  第一节 张振武血案及成因分析  96-101
  第二节 反袁新闻舆论阵线的形成及瓦解  101-122
    一、反袁新闻舆论阵线的形成  103-111
    二、反袁新闻舆论阵线的瓦解  111-119
    三、从大声疾呼到沉默无声  119-122
  第三节 “张案”新闻舆论风潮对政治格局的影响  122-127
    一、新闻舆论风潮背后军事力量的变化  122-124
    二、革命党舆论斗争中的失误促成袁黎军事联盟  124
    三、舆论斗争失利使袁世凯逃脱约法制裁  124-126
    四、舆论斗争失利导致国民党及“政党内阁”被误读  126-127
第四章 新闻舆论与影响政局的典型事件考察之三:宋教仁案  127-162
  第一节 宋案发生后的新闻舆论风潮  127-154
    一、传闻、谣言的盛行及原因、效应分析  127-139
    二、案发后舆论的高涨及冲突的加剧  139-149
    三、“宋案”报道中的媒体审判辨析  149-154
  第二节 “宋案”新闻舆论风潮对政治格局的影响  154-162
    一、舆论纷争与国民党的声誉日下  154-156
    二、舆论纷争与袁世凯的威信大涨  156-158
    三、中间势力话语体系指向变化  158-160
    四、特殊舆论对二次革命的催发因素  160-162
第五章 新闻舆论与民初政局的综合审视  162-211
  第一节 关于“三大事件”的“一体化”思考  162-167
    一、善后大借款实现财政控制  162-163
    二、张振武案实现军事控制  163-164
    三、宋教仁案实现政治控制  164-167
  第二节 新闻舆论与民初政局的互动  167-211
    一、新闻舆论政治功能的发挥直接影响民主政治的发展  167-180
    二、政局发展决定了新闻媒体政治功能的实现范围及程度  180-211
结语  211-214
参考文献  214-223
后记  223-224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224

相似论文

  1. 传媒预警与新闻舆论引导建构研究,G210
  2. 论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G206
  3. 新闻舆论监督权与公民名誉权的冲突及解决,D923.1
  4. 试论我国新闻舆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D630
  5. 当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与行政权力的关系互动,D630
  6. 试论袁黎关系与民初政局,K258
  7. 清末民初旧交通系研究,K257
  8. 治之“理”与国之“势”的相互掣肘,D929
  9. 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的关系,D916
  10. 中国新闻舆论监督思想研究,G219.20
  11. 知识精英在新闻舆论监督中的表达研究,G210
  12. 我国当前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冲突的现状分析,D926
  13. 新闻舆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D912.1
  14. 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之我见,D922.16
  15. 论雇佣犯罪的若干问题,D917
  16. 《羊城晚报》娱乐新闻初探,G216
  17. 论舆论引导,G210
  18. 论民主宪政视角下的新闻舆论监督,G219.2
  19. 地方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G219.2
  20. 在民主政治建设中民生新闻的舆论导向研究,G210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 中华民国早期(1912~191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