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内陆保税港区保税收益分析及其国际物流通道构建

作 者: 林略
导 师: 蒲勇健
学 校: 重庆大学
专 业: 技术经济及管理
关键词: 内陆保税港区 综合保税区 国际物流通道
分类号: F752.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738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保税港区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和经济现象,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新事物。为了加快我国内陆地区的对外开发开放,国务院于2008年11月、2010年2月相继批准在中国西部城市重庆设立了国内第一个内陆保税港区及国内最大综合保税区。作为西部中心城市及唯一直辖市,重庆肩负着带动西部经济板块发展的历史使命。然而,重庆外向型产业基础薄弱、对外开放程度低,如何借助内陆保税港区的政策条件,拓展外向经济发展空间,使重庆成为内陆出口商品加工与集散基地,形成与西部其他城市共同开发开放的新格局呢?根本的出路在于,只有打通与国外市场的物流通道,与西部其他城市共谋外向经济发展,才能真正变内陆为开放前沿,撬动“西三角”经济的崛起,实现国家内陆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布局。论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内陆保税港区保税收益及其国际物流通道构建。首先,论文界定了内陆保税港区担负的主要保税功能与保税业务,定量分析了入区企业利用保税专属政策(如免税、减税、缓税、免配额和许可证等)能够获得的经济利益,建立模型分析了在保税条件下国际物流供应链三方的利益,并利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证明了:内陆保税港区的持续发展取决于其所在地的基础环境条件而非政策优惠条件,然后利用三角白化权函数对重庆保税港区引资条件进行了灰色评估,评估显示:内陆国际保税港区条件与其他保税港区相比有强有弱,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但国际物流通道建设急需加强。在上述分析论证基础上,依据重庆国际物流节点分布情况,根据协调分析法和DEA法,提出了建设重庆Y型国际物流通道的构想:以重庆为枢纽推进东向、南向和西北向三条国际物流通道,通过Y型通道多方位缩短重庆与国际接轨的时空距离;根据引力模型,说明了Y型通道在西南地区的普遍接受性;最后,在完善内陆保税港区及其国际物流通道中,提出分层分区分时发展重庆O型物流辐射地外向经济的主张。论文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定性分析与定量说明相结合。论文通过构建四种保税进出口业务模型,证明了利用保税条件下国际物流供应链三方会达到共赢;利用博弈理论证明了保税港区的有效运行取决于国际物流通道的便捷而不在于保税优惠条件本身,并利用三角白化权函数对重庆保税港区引资条件进行了灰色评估;根据协调分析法和DEA法,构建了重庆Y型国际物流通道;为了带动西部地区外向经济的蓬勃发展,提出了分层分区发展重庆O型物流辐射地外向经济的主张。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9
1 绪论  9-19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9-10
    1.1.1 研究背景  9
    1.1.2 研究意义  9-10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0-16
    1.2.1 国内外保税港区研究现状  10-13
    1.2.2 国内外国际物流研究现状  13-16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16-17
    1.3.1 研究内容  16-17
    1.3.2 论文结构  17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7-19
    1.4.1 研究方法  17-18
    1.4.2 主要创新  18-19
2 国内外保税港区发展历程  19-42
  2.1 国外保税港区发展历程  19-21
  2.2 国内保税港区发展历程  21-29
    2.2.1 经济特区的产生  21
    2.2.2 开发区的产生  21-25
    2.2.3 我国保税港区(海关特殊监管区)  25-29
  2.3 内陆保税港区发展历程  29-41
    2.3.1 内陆出口加工区  29-34
    2.3.2 内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  34-38
    2.3.3 内陆西永综合保税区  38-41
  2.4 本章小结  41-42
3 内陆保税港区保税收益分析  42-73
  3.1 保税港区运作模型  42-45
    3.1.1 运行描述  42
    3.1.2 模型基本结构  42-43
    3.1.3 模型基本意义  43-45
  3.2 内陆保税港区企业保税收益分析  45-50
    3.2.1 企业入驻保税区经济动机分析  45-46
    3.2.2 企业利用保税区的经济利益  46-50
  3.3 内陆保税港区业务的供应链收益分析  50-69
    3.3.1 基于保税物流业务的供应链模型  50-60
    3.3.2 基于加工贸易保税业务的供应链模型  60-69
  3.4 保税地收益分析  69-72
    3.4.1 保税地收入来源分析  69-71
    3.4.2 保税地收益的乘数效应  71-72
  3.5 本章小结  72-73
4 内陆保税港区引资条件分析与评估  73-91
  4.1 基于博弈理论的内陆保税港区引资条件分析  73-76
    4.1.1 博弈主体行为分析与博弈模型  73-75
    4.1.2 模型分析的政策含义  75-76
    4.1.3 引资条件判断  76
  4.2 基于三角白化权函数的内陆保税港区引资条件评估  76-89
    4.2.1 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评估步骤  76-77
    4.2.2 内陆保税港区引资条件评估  77-89
  4.3 内陆保税港区与其国际物流通道互动效应分析  89-90
    4.3.1 保税港区对国际物流通道的作用  89-90
    4.3.2 国际物流通道对保税港区的作用  90
  4.4 本章小结  90-91
5 内陆国际物流通道构建——以重庆为例  91-126
  5.1 重庆国际物流通道系统分析  91-105
    5.1.1 重庆国际物流通道运输情况  91-92
    5.1.2 重庆国际物流通道节点情况  92-96
    5.1.3 通道硬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96-101
    5.1.4 通道软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101-102
    5.1.5 外向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102-105
  5.2 内陆国际物流通道构建  105-117
    5.2.1 基于协调分析法的重庆国际物流通道构建  105-112
    5.2.2 基于DEA 模型的重庆国际物流通道构建  112-115
    5.2.3 重庆Y 型国际物流通道提出  115-117
  5.3 Y 通道在西南地区的接受性分析  117-124
    5.3.1 引力模型原理  117-120
    5.3.2 Y 通道接受性分析  120-124
  5.4 本章小结  124-126
6 完善重庆保税港区及其国际物流通道的建议  126-135
  6.1 合理选择主导产业  126-128
  6.2 合理利用周边资源构建 O 型物流辐射地  128-131
  6.3 加强水陆空通道建设  131-134
  6.4 本章小结  134-135
7 结论与展望  135-136
  7.1 结论  135
  7.2 展望  135-136
致谢  136-137
参考文献  137-145
附录  145-146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45-146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目录  146

相似论文

  1. SIP综合保税区物流信息系统的整合研究,F752.5
  2. 我国内陆保税港区法律问题研究,D922.22
  3. 基于随机规划的辽滨综合保税区建设规模研究,F224
  4. 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物流能力评价分析及对策研究,F259.27
  5. 综合保税区检验检疫监管模式研究,F752.5
  6. 我国综合保税区布局规划的研究,F224
  7. 后配额时代中印纺织品贸易发展关系研究,F752.7
  8. 中国企业出口产品附加值与国外反倾销诉讼发起,F752.62
  9. 中国肉猪产业(品)国际竞争力研究,F752.6;F224
  10. 对外经济的就业效应—理论与实证研究(1978-2009),F752;F224
  11.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F832.6;F752.6
  12. 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F752
  13. 国际政治视域下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研究,F752.7
  14.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中山市政府外贸管理的问题与对策,F752.8
  15. 反倾销应对视角下企业内部控制研究,F752.02
  16. 我国知识型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分析,F752.68
  17. A外贸公司ERP系统实施研究,F752
  18. 基于风险评估的小家电产品出口检验检疫管理研究,F752.5
  19. COOPER公司进出口流程改造研究,F752.6
  20. “HM”公司的稳定型战略研究,F752.62
  21. 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对策,D922.4;F752.02

中图分类: > 经济 > 贸易经济 > 各国对外贸易 > 中国对外贸易 > 海关及关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