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不同滴灌水量对大豆生长和耗水量的影响试验研究

作 者: 孙丹丹
导 师: 张忠学
学 校: 东北农业大学
专 业: 农业水土工程
关键词: 大豆 滴灌 生长动态 水分利用效率 耗水量 产量
分类号: S565.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4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之一,该地区大豆持续稳定增产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滴灌是农业生产中最有效的节水增产措施之一,目前滴灌技术在番茄、棉花和玉米等作物上已经获得了大面积应用。在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研究滴灌技术在大豆生产中的应用对于大豆节水增产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的试验基地选在黑龙江省杜蒙县农业科技示范园,试验采用滴灌灌溉方式,主要研究不同供水量条件下对大豆生理动态、水分利用效率产量的影响,找出最优的灌水量方案,以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为大豆高产技术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经过2009年的试验研究,对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大豆的影响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大豆株高与产量的回归模型的建立和分析,发现滴灌水量的不同对株高的影响及影响程度在各生育期均有不同。适度的大豆株高生长可以提高产量,而且在大豆需水关键期增加灌水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产量。2)水分对大豆叶面积影响较大,在一定灌水量范围内,叶面积指数随灌水量和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大豆叶面积指数与耗水量呈正相关,叶面积指数对大豆产量的构成因子影响作用较大,叶面积的提高可以提高产量。3)建立大豆灌水量、干物质回归模型。不同的滴灌水量在各生育期表现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结荚期后,大豆的总干物质量的累积以豆荚干重为主。在此时期提高结荚率,可以使得大豆达到高产的效果。干物质积累主要集中在结荚期和鼓粒期。干物质与产量呈正相关。4)通过分析与计算得出,滴灌与不灌相比可使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但是在超过某一值后,提高并不明显。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大豆的产量也明显增加,但当降水量或者灌水量超出适宜范围,产量的增加会随着耗水量的增加继续增加,但增加的趋势缓慢;如果降水量或者灌水量再继续增加,因水过多,产量降低。5)土壤水分在大豆全生育期中大致呈两个高峰和两个低谷分布。各处理在苗期和鼓粒期达到高峰;在分枝期和成熟期,土壤水分含量有所下降。另外,随着深度的加深,不同水量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值变幅变小。6)从大豆的耗水规律来看,各生育期阶段日耗水量按大小排列顺序是花期~鼓粒期>鼓粒期~成熟期>分枝期~花期>苗期~分枝期。耗水量最大的时期出现在开花~鼓粒期,该阶段是大豆的水分关键期,此阶段缺水对大豆产量影响最大。滴灌大豆生育期耗水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日耗水强度在结荚期达到最大,且各处理这一时期的日耗水量分别为4.3 mm/d,4.8 mm/d,5.1 mm/d,5.4 mm/d,2.3 mm/d。7)综合考虑水分生产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和产量等指标,求出滴灌制种大豆的经济灌溉定额为1 090m~3/hm~2。分配到播种~出苗、苗期~分枝期、分枝期~开花期、开花期~结荚期、结荚期~鼓粒期、鼓粒期~成熟期的灌水量分别为90 m~3/hm~2,80 m~3/hm~2,140 m~3/hm~2,400 m~3/hm~2,320 m~3/hm~2,60m~3/hm~2。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8-10
英文摘要  10-12
1 引言  12-19
  1.1 课题来源  12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3
  1.3 滴灌技术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13-17
    1.3.1 滴灌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作物生理生态的研究  14-15
    1.3.2 滴灌技术对土壤水分变化及作物耗水量的研究  15-17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7-19
    1.4.1 研究内容  17-18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8-19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19-24
  2.1 试验区概况  19-20
  2.2 试验研究方法  20-24
    2.2.1 试验小区布置  20-21
    2.2.2 试验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21-24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53
  3.1 不同灌水量对大豆株高的影响  24-28
    3.1.1 不同水分处理对大豆株高的影响  24-25
    3.1.2 不同生育期的大豆株高与灌水量的回归模型  25-26
    3.1.3 大豆株高方差分析及显著水平分析  26-27
    3.1.4 大豆株高与产量相关分析  27-28
    3.1.5 小结  28
  3.2 不同灌水量对大豆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8-33
    3.2.1 不同灌水量的结果分析  28-29
    3.2.2 不同灌水次数的结果分析  29-30
    3.2.3 大豆叶面积指数与耗水量的关系  30-31
    3.2.4 大豆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关系  31-32
    3.2.5 小结  32-33
  3.3 不同灌水量对大豆干物质的影响  33-39
    3.3.1 大豆干物质回归模型  34
    3.3.2 大豆干物质的积累量分析  34-36
    3.3.3 大豆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的关系  36-37
    3.3.4 不同水分处理对大豆干物质累积分配的影响  37-39
    3.3.5 小结  39
  3.4 不同灌水量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39-43
    3.4.1 不同水分处理的大豆产量  39-41
    3.4.2 大豆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回归模型  41-42
    3.4.3 小结  42-43
  3.5 滴灌不同供水量大豆的土壤水分变化  43-53
    3.5.1 不同水分处理大豆田间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  43-48
    3.5.2 不同灌水处理对大豆耗水量的影响  48-52
    3.5.3 小结  52-53
4 结论与建议  53-55
  4.1 结论  53-54
  4.2 建议  54-55
致谢  55-56
参考文献  56-6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0

相似论文

  1. 大豆疫霉RXLR效应分子靶标的筛选,S435.651
  2. 黄芪、硒对金针菇生长的影响及应用研究,S646.15
  3. 遮光对丘陵茶园茶树产量指标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S571.1
  4. 大豆农艺和品质性状遗传模型分析与QTL定位,S565.1
  5. 大豆品种对腐竹品质的影响及其品质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TS214.2
  6. 水氮耦合对泸州烟区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S572
  7. 氮肥运筹及与留叶数互作对白肋烟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的影响,S572
  8. 甘蓝型油菜苗期耐淹性鉴定和不同耐淹性材料的光合参数差异,S565.4
  9. 温度及育苗方式对草莓生长发育的影响,S668.4
  10. 肥料用量和配比对小洋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S567.239
  11.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12. 薰衣草生长发育及物质组分积累动态研究,S573.9
  13. 玉米抗倒伏有关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S513
  14. 南京地区有机、特别及常规栽培对蔬菜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S63
  15. 有机、SEQ、特别和常规栽培对蔬菜产质量及土壤性质影响的研究,S63
  16. 发芽大豆多肽富集工艺及富肽豆乳开发研究,TS214.2
  17. 大豆品种对北豆腐品质的影响及其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TS214.2
  18. 基于PWM的滴灌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S152.7
  19. 江苏省杂草稻与栽培稻的比较研究,S511
  20. 基因表达谱数据聚类分析方法比较与大豆疫霉基因的网络构建,S435.651
  21.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原物的分离鉴定及其两个Ⅲ型效应因子的克隆与功能研究,S435.65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油料作物 > 大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